"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王昕: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字数:】

2023-04-14 15: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王昕: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诞辰2568年。近期粗读《论语》,虽很多地方尚未参透,但也偶有小得。在教言教,对《论语》中关于教育话题尤感兴趣,意将其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一联系。无奈才疏学浅,难免贻笑大方,望各位海涵!一、孔子的成长过程(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感悟】现今很多人规划人生的阶段目标时以此为标准,可见其影响之大!只不过古时“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子活到72岁,“从心所欲”才两年),而现在活到80岁、90岁甚至百岁老人比比皆是,又该如何确定呢?看来还得与时俱进。二、孔子的教育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感悟】强调教育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也。”【感悟】这是孔子的思想精华,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三、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孔子的学生)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与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in)栝(用以矫正斜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弯曲的木头),是以杂也。”【感悟】1.教育的公平性;2.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相信教师可以像良医治疾病、檃栝矫枉木,使学生化恶为善、化愚为智。四、孔子的教育目的“举贤才”“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感悟】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举贤才”固然重要。但似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比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更加迫切。出现这样局面,我们这位老祖先可谓“功不可没”。五、孔子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兴于诗(诗经),立于礼,成于乐。”《诗》《书》《礼》《乐》《易》《春秋》。【感悟】1.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诗、书、乐。2.其教学内容也具有严重的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致使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译文】“仲由果断,子贡精明,冉求多才多艺。”仲由、子贡、冉求都是孔子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分类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盲人)”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 没有;待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4.由博返约讨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强调“多闻”、“多见”;“每事问”、“无常师”。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但不能杂乱无章,要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译文】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只有“一以贯之”,才能做到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感悟】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他总是把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他将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学、思、行,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现代社会教学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但追根溯源,也离不开老夫子所阐述的这些基本方法和原则。七、孔子的德育思想基本精神:“仁”。1.立志乐道立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乐道:“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立志乐道要有恒心:“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译文】“磨了不变薄,染了不变黑。”意志坚定不受外界影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译文】“多承担责任,少责备别人。”“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为仁”3.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事”。(慎言、少言、多做,不要“言过其行”。)“言必信,行必果。”4.改过迁善“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文过饰非)“过则勿惮(害怕)改”,“不贰(重复)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感悟】精辟之至。八、孔子的教师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不倦,仁也。”(子贡)2.热爱学生,无私无隐。“仁者爱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译文】关爱他,能不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劝诫吗?3.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结语】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古往今来,教师往往被学生看作是真理、智慧、正义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值得思考! 2017年10月3日中秋前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