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成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字数:7579】
第一章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世界上各种语言中都有成语存在,成语是各种语言的宝库。成语在汉语词汇中作为重要部分。成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了解语言技能教学和文化教学,汉语成语浓厚的文化特色使俄罗斯学生对成语感兴趣。但是,汉语成语的特点,尤其是成语使用偏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避免接触到成语。如果不理解成语会影响到汉语水平,所以这让俄罗斯学生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从成语结构而言,其所包含的意义与相应的句式用法较为复杂,这就相应的给他们学习带来困难。就目前来看,对于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引起了语言界的充分重视,并就成语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整体而言,在成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是较为匮乏的。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从语言结构、功能、用法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又或者是从教学定位、语言层次来进行分析。成语的语法功能和句法功能的研究是相当多,但汉语学习者使用成语偏误分析研究不多。
本文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情况来看,可以说学生在理解了成语语义之后,还不能很好的运用成语,尤其是成语句法,语义方面很多偏误。总的来说,目前语言学界与文化界对汉语成语本体和成语与文化的关系都是完全了解,但成语被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成语分析研究比较少。
本文研究意义是有助于俄罗斯学生了解汉语成语的理论,重视俄罗斯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成语偏误分析,找俄罗斯学生使用成语偏误的原因与提出原因相当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语教学只有20年多的历史。但是从九十时代到现在则受到越来越多汉学家的关注。
1999年,我国学者张永芳便对俄罗斯学生在汉语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在其报告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研究是针对于汉语中对于成语的使用方面,尤其是学生在成语使用方面所存在的语法错误,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2003年,洪波从俄罗斯学生对外汉语学习的研究方面来对成语教学进行研究,并指出对于成语教学,应该从成语的自身意义出发,将语意与句法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搭配问题。
2008年,从石琳在其研究中从系统的角度对俄罗斯学生在对外汉语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并对此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主要是针对俄罗斯学生在对外汉语学习方面所存在的语言偏误问题来进行相应的展开研究,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研究对象确定为HSK6级词汇大纲中出现118条成语和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中出现的136条成语。
四、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综述方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查找,确定目前国内外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整理。
2.统计方法:笔者对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与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本书中的成语进行统计分析。
3.实证研究方法:按照问卷调查的结果表现使用成语的问题,提出相当的建议。
4.分析方法:将研究范围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语教学和俄罗斯学生使用成语偏误描写出来。
第二章汉语成语的概念
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俄罗斯学生不可避免要遇到成语教学的问题。成语是汉语词汇教学中最重要的单位之一。它不仅数量众多、结构定型、言简意赅,而且成语还包含了从古代到现在的中华文化遗产,代表人们长期以来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都使俄罗斯学生热衷于汉语的学习。
第一节汉语成语的定义及类型
一、汉语成语的定义
关于汉语成语的定义,每个汉语词汇学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
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马国凡先生将成语视为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在成语中说下面:日常交流中,对于成语的使用较为广泛,可以将成语视为历史遗留的瑰宝,在汉语言中,成语结构主要是以单音节为主。在史式中,将成语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并长期流传下来,具有固定结构且特定意义,同时在句式中使用时以词组的形式出现的,便可将其视之为成语。刘洁修在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对成语定义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交流所总结出来的具有约定俗成的词组或者短语,其结构简单,意义精辟。在2011年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出版的现代汉语指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成语主要是由我国长久历史文化发展多累积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与书面色彩的词组,结构简单但是含义丰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完整性。而在新编汉语词典中,张斌主编则对成语进行了如下解释:经过人们长期使用的、具有广泛内涵且结构简单固定的词组。
汉语词典中对汉语成语的定义有如下几点:首先,在辞海中对于成语的释义如下:成语属于熟语中的一种,具有固定结构或搭配。一般而言,其为四字短语。有些成语的意义可从字面上理解,但是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有其自身的来源。
中国百科大词典说:属于熟语的一种,具有相应的固定结构,在语言使用中充当短语,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对于成语的解释不能够仅仅只看组成该短语的每一个汉子的意义,即其不能进行简单的直译。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看到其将成语解释为:经过生活长期累积而产生的能够对语言进行精简而不改变意义的四字短语,这些短语往往均有其各自的出处来源。其中一些短语的意思能够从字面进行解释,比如‘小题大做’;但是绝大一部分词组必须要能够查找其出处才能够理解,如‘杯弓蛇影’等。
尽管每个汉语词汇学家对汉语成语定义的观点不相同,但是在他们定义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处点,比如:成语的习用性,固定短语性,特定含义性,形式简洁性等。基于词汇学界的众多学者以及其对于成语的各自解释,最终我们将成语界定为:汉语词汇中一种意义整体性和结构稳固性的相沿习用固定短语。
二、汉语成语类型
时至今日对汉语成语的分类还没有定论。因为每个汉语语言学家按照不同的参照物划来划分不同的成语。本文主要研究下列参照物类型:
1.以音节为参照物
分为两大类:一是四字成语,这些成语的格式很典型。汉语成语大部分,大约95.5%的成语,有四字格。马国凡认为:从结构角度来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大部分成语皆包含了四个音节。任何一个字节皆由汉字来表示,换句话说,汉语成语基本上都包含了四个字,以单音节结构作为主体,最普遍的形式是四音节。刘洁修认为四字成语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基本上超过九成属于四字形式[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应书馆,1985.]。汉语成语几乎这就是同汉语语言结构特点和汉语文学语言的传统直接相关的。最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古代经典四言诗的影响,例如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就是以四言为主,比如白头到老,自求多福。二是非四字格成语。汉语成语中的非四字格的成语数量很少,占约4.5%。它们少则三字,比如白眼狼,抱不平,多则十余字,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以来源为参照物
汉语词汇学者对成语原来类型有几种说法:
(1)成语有四个来源:寓言故事: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杯弓蛇影等;历史故事:惊弓之鸟,千金买骨,指鹿为马等;诗文语句:翻天覆地,千言万语等;口头流传:出口成章,众志成城,信口开河。这一想法在马国凡提出以后,便很快在高校现代汉语材料中定型。
(2)从词源的角度研究能够发现,成语形成的途径大体为两方面,即书面来源以及口头来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文字,并有记载着中国辉煌文化的历史典籍,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各种优秀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至今都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涉及的历史以及文学故事为后人所赞颂,因此,大部分的成语基本都是来自于古典文学。
(3)通常认为汉语成语形成的途径大体来自于三个方面:a)典故性成语来源,包括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真实的历史事实;b)非典故性成语来源,可分为两种:包括人民群众创造的新成语与古代文献记载并流传下来的;c)来自外来的成语来源,汉语中的外来成语不多。仅有的一些外来成语大多同翻译佛经有关,比如法力无边,明心见性,从明清开始,由于中国同国外的接触愈来愈频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本存在于西方文化中的语言、格言等为中国所熟知,其中一部分便融入了成语体系,比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杀鸡取卵等。
第二节汉语成语的特征及构造
一、汉语成语的特征
相较于一般的语言形式,成语是一种由来已久按照一定的规则所形成的完整而有独具特点的词语。每个语言词汇中都包含了一个别具特点的成语,但是这些成语有着相同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认为汉语成语主要包含了基本特征有结构的稳固性、语义的整体性和长期的习用性。
1.结构的稳固性
按照成语定义,成语是固定短语,也就是说结构形式是比较稳固的。成语由于被人们长期所使用,已经融为一体,因此将成语的结构进行改变或者将其切分开来,那么成语都将不复存在。
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成语其结构形式已经定格为稳定与简练,为大众所认可。成语一旦成型就不可任意的予以改变,即便是近义词以及同义词也无法彼此替代。
多种关系组成了成语的内部结构,其构成次序也是既定俗成的。成语中一旦形成了此种结构关系,大部分的字词位置都不能加以改变,否则则会造成语言发生混乱。
2.语义的整体性
相较于一般性质的固定词组,成语与其有着表意上的区别。成语的意义从某些层面来看并非是将其所包含的成分意义相加在一起,而是以此为基础所总结归纳出来的整体含义。站
在另外一个角度,成语所包含的各个词若被拆分,即使每个词所包含的意义都可以被理解,但也难以理解成语所包含的整体意义,以满城风雨一词为例,其所包含的意义并不是城市的气候情况,其所指代的是将某件事公开后会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使得人们对此产生诸多的议论。又比如井底之蛙一词所指代的并非井底的青蛙,其所指代的是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大部分成语都有其出处与来历,所叙述的是完整的事件或故事。人们可以做到熟悉成语所包含的每个词的意思,却难以对成语所包含的整体意义进行把握,通常只有在知晓其来源后才能了解其整体意义。诸如我们使用比较频繁的青出于蓝一词,它源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句话中的蓝所指代的是从寥蓝草中所提炼出来的蓝色的颜料,其颜色更甚于寥蓝,借此喻指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很多,其自身所包含的典故性都较强。
3.长期的习用性
成语的习用性的产生过程比较漫长,是在人们的长期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是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在当代汉语成语仍然运用着成语的含义,如一日三秋,爱莫能助等等,他们源自诗经中的某些篇章。居安思危,狼子野心等等是由《左传》,中的故事演变而来。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我国的成语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某些成语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史,至今仍被运用,或者说是成语的某些含义还在应用。成语的发展历程比较漫长,但是他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我国当代汉语的重要组成元素。就拿半斤八两来分析吧,在那个时代一斤就是十六两,半斤和八两是同等的地业,只是两种说法。进入现代社会后半斤于五两是相等的,但是成语还是半斤六两,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成语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总结,已经成为习惯,不会因时代就彻底的改变。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成语习用性在书籍和生活用语中都可以体会出来。汉语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具有的优势是普通词语无法具备的。成语之所以能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而没有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于它的这种优势是分不开的。
二、汉语成语的构造
汉语成语的构造非常的复杂,他的构成元素多种多样。因此分类依据也千差万别。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类分类依据。但是就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的依据,学者和专家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比如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2002年增订本,陆俭明主编的现代汉语等等,所提到的这些汉语书中,他们选用的分类标准是,比照普通词组的结构分析,将现代的汉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分为七大类,分别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连动关系、兼语关系。此外还有研究人员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可以用这种分析方法来划分成语的结构,如乱七八糟、慢条斯理等他们的结构是很难分析出的。
另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他们首先将汉语归为两大种类,而不是像上面那样对成语的结构进行分析后分类。马国凡长期致力于成语的研究工作中在成语一书中他明确的强调,语法是成语内部结构分类的一个重要的分类手段,根据此方法成语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首先,根据语法成分将成语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是并列,可以是承接,也可以是因果关系等等。二是,根据语法结构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可以是主谓关系,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等等。经过长期的运用和分析我们发现了这种分类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分类标准的界限比较模糊,根据语法分为前后两部分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和划分依据。以上两种分类标准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复的部分,每一种分类方法并不是独自存在的。笔者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不分两截的成语,有时是可分的有时是不可分的。比如指鹿为马、引狼入室是可分的。夜郎自大、面目可憎、风度翩翩夸父追日、叶公好龙、塞翁失马曾经沧海、别开生面、异想天开等等成语可以根据以上的分类标准分为前后两截,可见这样的分类标准明确性不足,说服力牵强。
相较于马国凡对汉语成语的划分来说,胡裕树的划分方式更加完善,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胡裕树的划分方式是根据成语结构的不同把成语分为两类,其一是联合式成语,指的是结构具有并联关系的成语,马国凡将这一类的成语划分为不分两截的成语;另一类是非联合式成语,通常非联合式又可细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陈述式,指的是具有主谓结构的成语,第二是支配式,指的是具有动宾结构的成语,第三是附加式,指的是具有明显主次关系的成语。此外,在现代汉语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词语,其既不属于联合式,也不属于非联合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一些我们比较常见的成语请君入瓮指鹿为马等。
中华的汉语成语文化博大精深,其结构和类型更是数不胜数,而且结构类型往往与一般词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若想从语法角度把每个成语都进行分类,这将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以上所提到的各专家对成语的分类,大都是只对一些具有一般结构的成语进行了分类,而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成语,往往把其划分在其他类别中,没有进行具体的分类。有的学者尽管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尝试对其进行再分类,但是分类界限也不是很明确。通过对各种成语分类方式的深入研究,本来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也是将成语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和一般词组结构相同的成语,另一类不同于一般词组结构的成语。这种分类方式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它是根据成语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划分。在这里我们选取利令智昏这个成语为例进行分析,其他学者认为这个成语属于兼语型,这种分类方式也是正确的,但是以这种分类方式进行分析时,只考虑了成语部分的结构,而以本文的分类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时,首先考虑的是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即利和令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这个成语具有明显的主谓结构,应属于上文所提到的陈述式。
以下是对汉语成语结构的具体分析:
1.与一般词组结构类型相同。一般词组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六类,分别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连谓关系以及兼语型。若成语直接成分之间存在以上其中任何一种关系,则可将其划分为在这一类。
(1)联合式:博大精深,苦尽甘来,风土人情,喜闻乐见,从容不迫;
(2)偏正式:轻而易举,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滔滔不绝,后顾之忧;
(3)动宾式:不择手段,饱经沧桑,莫名其妙,竭尽全力,恰到好处;
(4)补充式:迄今为止,肆无忌惮,无动于衷,爱不释手,迫不及待;
(5)主谓式:得不偿失,新陈代谢,供不应求,举世闻名,举世瞩目;
(6)连动式:无理取闹,画添足,见义勇为,拔苗助长,无能为力;
(7)兼语式:令人发指,指鹿为马。
2.与一般词组结构类型有较大的区别,此种成语所包含的直接成分不含有一般词组的结构类型。大部分成语其直接成分间的关系类似于分句与复句的关系。这种分类包括:承接式,目的式,因果式,假设式等。
(1)承接式:前仆后继,见异思迁,落井下石,马到成功;
(2)目的式:守株待兔,偷天换日,南辕北辙,不择手段,东奔西跑;
(3)因果式:刻舟求剑,前因后果,安危相易,水落石出;
(4)假设式:唇亡齿寒,有志竟成,操刀必割。
有时,同一成语的结构类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分析结果,如药到病除:有人将它理解成前后具有因果关系,有药到这个前提,才有病除这个结果。还有另一类人将它理解成承接型:药一到,病就消除了。对同一个成语采用不同的切分方法,其结构类型也就有可能不同,就拿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举例:有人将这个成语理解成是动宾型,把前面分为雪中送与炭两个部分。另外一种分法就是分成雪中和送炭,这种分法就是把它理解成偏正型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成语结构类型的划分和分析都是相对而言的。还有一些现存的结构模式,是长期使用残留的结果,例如我们常见的成语时不我待中宾语我就放在动词待的前面,而这种排序方法在现代汉语词组里却很少见。
第三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考察
为更好的探究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我们首先应对成语的范围作出规定。我们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六级后附词汇表中的成语和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教材中的成语。
第一节对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与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的成语考察
一、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词汇表中成语的考察统计
笔者对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后附词表中的四字词语进行总结,经过统计,制成新六级成语词表,此表以音序排列。
表3.1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六级中的成语列表
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六级词汇表中,一共有五千个词语,成语占的比例较小,只有2.34%,但是这118个成语却不是无足轻重的。
二、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本书的成语考察统计
笔者对发展汉语高级综本书中进行收录,经过统计,制成成语词表,此表以音序排列。
表3.2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中的成语统计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教材中附录词汇中一共有1506个词,其中成语有136个,占生词总数的9%。
大量的成语被收录进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与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教材中,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笔者所收集到的新汉语水平考大纲HSK六级与发展汉语教材中,话题内容涉及天气、爱情、爱好习惯、购物、问路、婚姻、饮食、做客、娱乐休闲、谈论交通、旅游等多个方面,成语大频率的出现于这些教材中,在诸多话题中都有这些成语的身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83020.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