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字数:7875】

2023-02-14 11:1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识。每个朝代、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根基,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每个人的发展起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他们面对的是道德观念不成熟的青少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塑造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但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的不断冲撞、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管理失误以及教师自身的行为懈怠,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举步维艰,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刻不容缓。中小学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管理和监督、强化教师的法制观念,全社会也应关注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齐头并进,使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原因;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是将社会中的每个人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和与之相对应所产生的职业行为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种高度集中的角色道德”[1]。具体来讲,职业道德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身的职业特征形成的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素养”[2]。总而言之,“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第一,“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与他人之间交流产生的;第二,“职业道德”同样是人们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第三,“职业道德”是通过一定形式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深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具体的形式有:制度、法律法规以及行为准则等。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其用来规范教师行为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使教师能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在调节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应当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情操与由此形成的规范性的道德品质。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群体,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规范教师的专业素质、道德素养,使教师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4]。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初步建立的黄金时期,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在这一时期,很多中小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会以教师的行为、观念等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繁荣昌盛以及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一特殊性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不断学习学科知识、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带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学生共同进步。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阶段是可塑性较强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是零基础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性教育,适用范围广。总的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基;是开启科技文明的钥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中小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全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国家形象塑造。而中小学教师一直奋斗在教育工作的前线,对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小学教育发展对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使得教师要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认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规范作用
在不断重视精神文明的今天,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的关注程度。中小学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类群体,要想处理好与社会每一群体之间的关系,让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在此起到了巨大作用,它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时刻严格规范着教师的行为,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促进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因素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总体上还是良好的,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是高尚的,他们热爱祖国、爱岗敬业、作风正派、注重言传身教。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为我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经济体制的转变、网络文化的繁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陷入困境。少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道德失范行为,而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师的社会形象。分析中小学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变革中思想的冲撞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教师职业道德观
“道德观念、道德水平是受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5]。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受环境的影响,根据自身需求,潜移默化地转变着自己的道德观念。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同时它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容易诱发唯利是图的思想以及追求物质利益而无视责任的现象,且这种思想和现象渗透在各行各业,教师这一职业也不免受其影响。部分中小学教师拜金思想空前膨胀,过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从而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有偿补课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并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潮流。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赚取外快,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有所保留,教学重点也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家长为了让孩子打好基础,不惜财力让孩子长期补习。一方面,希望教师能对孩子多一点照顾;另一方面,通过补课能获得更大的心理安慰,以便于更有效地达到望子成龙的期望。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对国家基础教育造成巨大影响:既不利于青少年素质的培养,加重家庭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社会舆论和网络带来的影响
信息的迅速发展,将人们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仍然将中小学教师看作“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例如,汶川地震为救学生英勇献身的中学教师、在贫困山区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小学教师以及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辛苦奋斗的中小学教师,国家对这些事迹的报道体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教师的崇高敬意。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得越来越多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负面报道也呈现在大众眼前,教师的“园丁”、“蜡烛”形象全然不在。据调查,社会舆论和网络对教师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不断上涨,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独生子女已经不再稀奇,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千金”。家长对学生的娇惯、爷爷奶奶对孙子的过分溺爱,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难度。教师“打不得骂不得”,教育方式的把握让中小学教师进退两难。部分家长一味相信孩子、不客观分析事情的原因、看问题时不究其本质,采取过激的手段匿名举报、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将教师推到风口浪尖。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改变、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教育。他们在网络上高度弘扬中小学教师的优良品质,以高标准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教师给予厚望,这些做法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教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一旦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可能会引来网络抨击。这种职业的高危性和网络的自由性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差异、社会舆论和网络的发展,使教师忙于应对舆论和网络信息,无暇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久而久之,就会引起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现象。
3.社会收入分配的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序幕的拉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五六十年代宣扬的“绝对平均主义”已被剔除。这一巨大转变,让人们看到了公平,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然而,制度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竞争机制和分配机制还不健全,效率与公平不能合理兼顾。这些社会现象使人们面临着各种困境,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基本的生活来源是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尤其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甚至少数学校无法正常发放基本工资。当中小学教师看到压力小、收入可观的金融白领时,不由得和自己形成对比,这种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对教师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逐渐失去职业信仰。长此以往,部分中小学教师出现行为失范现象:不专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甚至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中小学和教育部门管理失误
1.中小学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小学要想健康持久地发展,离不开教师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科学以及具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对中小学教师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使基础教育工作顺利进展;另一方面也能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的重视,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中小学教师管理机制具有滞后性。中小学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具有较强的民主认知、人性化需求,以及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部分中小学不为教师着想,不注重教师需求,一味追求学校发展,制定的教师管理机制缺少人性化。中小学教师在难度日益加大的教学实践中、只重视升学率的教学压力中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舆论
中逐渐丧失自我,进而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道德失范现象与日俱增。
2.中小学师资培训不到位
学校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加速器”。中小学生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但是不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与学校的初衷和教师的期待形成很大的反差。总体上看,很多中小学只注重形式,而不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只是为了应付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不重视道德培训,不舍得投入精力与财力。部分学校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培训,不注重实践。还有一部分教师从未受过这方面培训,或者只是一部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参加过培训。中小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才能将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影响着社会成员和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离开实践,教师就如同脱了轨道的火车,在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中迷失方向”[6]。
3.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不完善
基础教育的人事变革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选取优秀教师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部分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部分中小学聘任制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察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导致部分学校在聘任教师时,首先看重教师的专业水平。面试时也只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缺乏教师职业素养的考察。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也会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其次,部分中小学教师聘任期限的不合理对教师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一方面担忧生计问题,一方面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长时间处在精神紧绷的状态,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受不合理的制度影响,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产生厌学现象。还有一部分中小学会定期“裁员”,为避免此现象发生,教师只能片面追求本科成绩。这种制度地长期执行容易引发中小学生偏科现象,不利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有些教师为了续聘,竟然诋毁其他老师。由此可见,制度上的不完善与不合理会引发部分中小学教师做出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部分中小学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偏低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是,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道德修养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少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专于本职工作,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部分教师本就无心认真任教,只因教师是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部分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批阅作业而由学生代理,有的还经商只是在校挂名。
少部分中小学教师观念落后。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他们只注重优等生的发展,不重视差生、甚至放弃个别调皮的学生,。
少部分中小学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是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7]。这项法律的颁布,使得教师不尊重学生,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有所改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你这笨样,以后找工作都难”、“脑袋进水了,怎么不多想想”等中伤学生心灵的话。说话方式的不同,带来的效果和造成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更何况是还在不断成长的青少年。有的人会因为你的告诫,勤奋努力、勇往直前;而有的人会灰心丧气,长时间封闭自己,甚至走上不归路。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采取合理、积极的教育手段。重视“爱”的教育,用爱教化每一位学生,让中小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2.部分中小学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8]。法律的特殊性体现在,对每一位公民都有强制约束力,中小学教师也不除外。中小学教师在提高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还有极少数中小学教师思想不端正,违反法律。比如:虐待学生,有的学生犯点小错误就会受到处罚,强迫学生互扇耳光,撕裂学生耳朵,甚至性侵学生。还有部分教师歧视“问题生”,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打着“除害”的名义,将学生的书本变卖,逼迫学生离开自己的班级。这一系列做法都违反了法律,对学生乃至家庭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3.部分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过硬,教学能力不足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形成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汲取先进知识将其内化为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细细研读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素质”[9]。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要求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得心应手的教育方法。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他们能快速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通过课后研读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正确的知识理论会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错误的理论体系会永久的存留在青少年的大脑里,很难剔除。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术业有专攻。
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最后,教师不单单是要博学,还要利用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将繁化简,把握现实情境,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而,部分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过硬、缺乏创新、照本宣科以及教学能力不足。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上辍学打工的道路,这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系,而且与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有极大的关系。部分教师年轻气盛、缺乏教育经验,面对一群青春叛逆的学生,不是以德育人而是深究学生不足、让同学孤立差生,甚至在全班立下“一山不容二虎”的“誓言”。长时间的孤立,使得部分“差生”、“问题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且越来越自卑、有些学生甚至走上不归路。可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性,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具体有以下对策:
  (一)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1.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小学教师敬业的、无私的劳动,他们永远坚守在基础教育的前线”[10]。由此我们看出,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指明灯。中小学教师要担此重任,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同时,还要树立“立德育人”的先进教学理念。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学理念,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时,要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要时刻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理念,让青少年在爱中成长。
其次,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可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社会中出现更多的“书呆子”。
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传播者。
2.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如果中小学教师不能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和自我培育,那么他们是无法起到楷模、榜样作用的,更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中小学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学生”[11]。中小学教师总是无私奉献在教育事业的前线,播撒着知识的种子,为祖国培育美丽的花朵。然而中小学教师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职业,他们面对的是知识、技能和理念还在不断学习的青少年,教师比其他工作人员的责任更重、难度更大。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探究知识的深层内涵,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只有这样中小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做到启发式教学。
其次,教师还应自觉地将教师职业道德深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特殊性要求教师,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培育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心理素质在人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发挥,进而影响事情发展的效果。中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阶段,如同地基对楼层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开拓者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由此看出,教师的每一方面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心理方面也不除外。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必须有调控自身情感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切记动辄迁怒。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中小学生成长道路上做好表率。
其次,教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应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认真发现每位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中小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平等教学,兼顾每一个学生。
最后,遇到教学困境时,教师要积极面对、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怨天尤人。要分析事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学会自省,学会在困境中成长。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管理
1.建立健全、合理的奖惩制度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