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儿语与鴜鹭湖的忧郁比较分析【字数:7504】
一、相同之处
(一)存在互文关系
在《符号学:分析符号学》一书中,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特娃指出互文性起源于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文本理论。基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巴赫金的诗学,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概念打破了文本从属于作者的传统观念,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单子式的存在,它总是与过去的文本、现在的文本、未来的文本相互联系着,它们彼此参照,互相牵连,从而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这一理论在诸多理论家的研究下,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互文性的解释也更加完善。目前,互文性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词,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这些词构成的。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巴赫金和克里斯蒂娃、巴特、里法泰尔等人。狭义的互文性则是指某个文本中的内容确实出现在另一文本之中,这种观点以热奈特为代表。
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发表于1922年9月25日,这篇小说的主题与其以往的作品相比,现实意味更浓。他在《霜痕叙言》中说:那时的青年多构成一个空洞而美丽的希望寄存在未来的乐园之中,然而现实的巨变将大家的梦境打破了。[[[]冯光廉、刘增人编:《王统照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正是这惨淡的人生,使得王统照由爱与美转向对平民百姓的关注,开始为人民发声,为揭露社会的丑恶而奋斗。《湖畔儿语》通过我与小顺的对话,借小顺之口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表达了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抨击。1936年,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发表于《文学》杂志,引起了巨大关注,胡风称其为1936年创作‘可宝贵的收获’。小说以东北大地为背景,展现了九一八后东北平原上一片惨象,围绕偷青和守青,再现了战乱时期东北地区百姓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的小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王统照的小说主题,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背景,表现社会黑暗与不堪。《鴜鹭湖的忧郁》除了在小说主题上继承了《湖畔儿语》的主题之外,在主要人物的设置上也存在对应关系。两篇小说均以少年儿童(小顺、玛瑙)为主要人物,借少年儿童之口表现了这吃人的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迫害。在情节安排上,《鴜鹭湖的忧郁》不仅继承了《湖畔儿语》中女性靠卖身生活的情节,更将这一情节以虚幻恐怖的方式出现,加深了女性悲剧的意味。
(二)具有诗意美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在总体上呈现出诗意隐匿的态势。[[[]王爱军.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以小说为中心进行考察[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4(1).]]小说中诗意的表达看似隐匿,然而它并没有离开文学的舞台,而是以其他方式活跃于文坛。这一时期的作家,小说的创作题材更倾向于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现状,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又饱含作者的个性和诉求,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艺术美的集中体现在于诗意美的表现,因为诗意美是情、景、理的和谐统一。而小说中的艺术美可以说是诗意美在小说中的具体化,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抒情的表现方式上。
1.象征美
两篇小说的语言具有象征美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第294页。]],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王统照自身具有诗人的气质,他早期追求爱与美的理想,其大多数作品都表现了对美的追求。虽然《湖畔儿语》在主题的表现上开始倾向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在人物的塑造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小顺,是一个农村儿童,原本家庭还算幸福,如今却过着非人的生活:亲生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在烟馆中做杂役,后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卖身体来补贴家用,而他每晚一个人在湖边钓鱼,只有等到后母做完生意后才能回家。更可悲的是,女性出卖身体并非只有小顺一家,而是每家每户都这样做:在马头巷那几条小道上,每家人家,每天晚上都有人去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王统照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小顺生活的鲜明对比是借助我对旧时生活的回忆以及两人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一对比不仅仅是当时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王统照爱与美理想的毁灭——原本应该在爱与幸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却早早地经历了丧母、父亲失业等一系列不幸遭遇,而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他在《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说自此以后,是社会情况的描写较多,个人虚幻的情感不很愿意在笔底下流露了。[[[]冯光廉、刘增人编:《王统照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因此小顺这一人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的遭遇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缩影,另一方面他又象征着作者王统照艺术风格的转变——由爱与美的理想转向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端木的小说是一首诗。[[[]王本朝.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J].民族文学研究,1998(03):64-68.]]《鴜鹭湖的忧郁》中描写了许多意象,如血橙橙的月、惨白的雾等,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悲惨生活——玛瑙的父亲身体不好,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只能在深夜守青贴补家用;小女孩小小年纪就出来偷青,母亲为了给她留出时间而出卖身体。这些意象与人物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令人绝望的诗篇——没有希望,没有拯救。[[[]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端木蕻良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而在这样的绝望之中,小说最后却出现了一丝希望:鸡发出了愤怒的叫声,天即将破晓,光明即将到来。这里的天不再是普通的天,鸡叫不再是普通的鸡叫,而是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农民反抗意识的觉醒,是作者对农民反抗意识的赞美。人民百姓被压迫被奴役的黑暗时光终将过去,只有勇于反抗才能看到希望。
2.色彩美
两篇小说在色彩词的运用上同样具有诗意美。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日常交际中,为了真实地反映生活和感受,颜色词的阵容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颜色词的作用是其他词语无法替代的。[[[]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因此,色彩词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湖畔儿语》中,作者用一整段描写了雨后湖边的美景:一抹绀色间以青紫色的霞光,返映着湖堤上雨后的碧柳。叶下的洁白如玉雕的荷花,到过午后,像慢慢地将花朵闭起。红霞照在湛绿的水上,散为金光,而红霞中快下沉的日光,也幻成异样的色彩。[[[]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王统照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页。
]]雨后的湖边美景在作者笔下变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这幅油画最出彩的莫过于光线色彩的变化,霞光返映出柳树的绿,红霞散在绿水上,泛着金光,日光也呈现出奇异的色彩。除此之外,色彩的强烈对比也同样引人注目,荷叶的绿映衬荷花的洁白无瑕,红霞与绿水相辅相成,这一切描写都展现了雨后湖边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中,色彩词使用得更多,从种类上来说,作者总共描写了六种颜色。虽然色彩丰富,但每一种颜色词的运用,都是为了渲染阴森恐怖的氛围,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如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雾意象,作者在描写雾意象时运用了三种颜色(黄、铜色、白)来突出环境的悲凉与阴冷;在描写月意象时主要运用了红、白两种颜色,来表现环境的压抑;整个故事发生在夜晚,作者主要运用了黑色来描写夜晚景象,同时衬托主人公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在鴜鹭湖边的景物描写中,提到了翠蓝色的过天青、紫杨,这些色彩词的运用,主要起到了衬托环境的作用,表现环境的荒凉。总之,两篇小说中都运用的大量的色彩词,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意境美
两篇小说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把诗歌中写景的创作方法运用的小说创作中,将景物描写与小说中所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鴜鹭湖的忧郁》中月和雾意象贯穿整篇小说,而且在小说开篇端木就展开了一段环境描写,作者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视觉上写了月和雾的颜色和形态,红橙橙的仿佛哭肿的眼睛铜色的雾气昏眩地笼罩在湖面,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写湖边三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与周围安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营造了一种压抑、忧郁的氛围。作者将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在人物的对话之中,用一种隐忍、克制的笔调,使得整篇小说都处在忧郁的意境中。《湖畔儿语》中王统照描写了一段雨后的湖边美景,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着重描绘了光与景交织形成的梦幻美景:霞光返映碧柳,红霞照在湖面上,泛着金光。在这层层叠叠的光景中,作者仿佛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且在这一系列景物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但这种美丽的景象,在了解了小顺的悲惨遭遇后,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此时的景与情未能达到统一,和诗歌创作中的以乐景写哀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作者营造的是一种近乎意境的氛围。
4.主观抒情意味浓
无论是《湖畔儿语》,还是《鴜鹭湖的忧郁》,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五四时期的作家,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回答人生是什么这一问题,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文学,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运用这种新的创作方法探索人生的真谛。王统照在大学学习期间曾
研究过西方作家的有关作品,在此之后也为某些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热心翻译,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西方文学作品的一些创作方法。也正是因为西方文学带给他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主观抒情意味浓的特点。在《湖畔儿语》中,我的情感与周围的景色紧密融合,湖边之景不再是纯粹的景色,而是我内心情感起伏变化的最直接的表现:一开始我在欣赏湖边美景,心情是恬静的;欣赏的同时我又陷入沉思,心情略微凝重,天上的霞光也有些黯淡;一路闲逛,突然发现一个黑影,不免让人产生恐惧之情;在了解黑影是旧相识小顺后,我与小顺展开交流,在一问一答中我得知了小顺的悲惨现状,心情悲痛不已,此时的环境也是昏暗无比;中年人将小顺喊走时,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雾之中,我不知道小顺接下来会面对怎样的不幸,心中很迷茫;回家的路,我心事重重,连星光也不似平常明亮。王统照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与所见之景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意味,更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处在五四时期的王统照,在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端木蕻良在继承了五四新文学带来的影响之上,将西方小说创作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创作技巧进行整合,并大胆采用其他的艺术新形式,从而形成了他独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创作风格。端木的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诗意的审美效果,是因为他追求的抒情化叙事效果。而这种抒情化的叙事效果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直接运用议论、感叹的语句,二是进行细致的景物描写,营造艺术氛围。《鴜鹭湖的忧郁》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景象实际上是文中的主人公玛瑙所见之景,玛瑙的心理活动真实地体现在周围景象的变化之中,如开篇描写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夜深时分湖面闪着的空洞洞的光、雾气像郁结的血饼样等,这些看上去十分恐怖的景物描写,其实是玛瑙内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文中多次提到的鸡叫声,从一开始的鬼魂样,到像冤死的孤魂的呼喊,到最后愤怒的叫着,对应表现的是玛瑙见到来偷青的小女孩后情感的变化:由恐惧变为无奈,最后变为愤怒。文章最后写到的愤怒的鸡叫,更是融入了自己对战乱时期黑暗社会的不满,而即将破晓的天,也寄寓了端木蕻良对光明未来的希望。除此之外,小说中充满了忧郁的氛围,如无名的恐怖无端的绝望无极的哀怆,更加增添了抒情化的效果。
二、不同之处
(一)主题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和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都真实的再现了普通百姓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但在主题的表现上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差异。经过新文化运动对新思想的传播,问题小说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所谓问题小说,是以社会问题为题材,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类小说,代表作家主要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人。我国最早对其进行系统性论述的是胡适和周作人,之后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将为人生与问题小说联系起来,促进了问题小说创作热潮的到来。问题小说关注家庭、婚姻、妇女、儿童等问题,在《湖畔儿语》中,作者借助我与小顺的对话反映了小顺一家的生活现状,发出了对家庭、时代、社会生计的感慨,以及作为一个有志青年的深切忧思。这篇小说从题材上看,确实属于社会问题的题材,但它也同样存在问题小说的通病,即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问题,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只是借社会问题表现五四时期的青年忧国忧民、心理情绪的起伏变化。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忆五四时期的创作,王统照觉得当时不过是为了排遣时光,没有奢望借刻化物情来其实他人。。这表明他在五四时期创作的小说并没有完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部工作,《湖畔儿语》借家庭和妇女儿童这一类题材反映社会的黑暗与险恶,表现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在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端木蕻良,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文学作品创作方式,并将西方的创作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有机融合,形成了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之外,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这一点表明,端木蕻良希望借文学作品表明自己的政治意愿,而不是将文字作为政治工具。在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表现出更多的是与无产阶级高贵的政治信仰无关的对于中国的土地以及从那土地中吸取滋养的人民的深重沉郁的爱,这土地,尽管其中有颓败的地主和封建思想的女人,却是如此原始而丰饶,如此赋予健康[[[]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393-394页。]]。在《鴜鹭湖的忧郁》中,端木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东北大地上百姓的苦难生活,对主人公玛瑙心理变化的细致描写,更是为了表现农民由麻木接受苦难,到最后起身反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农民反抗意识觉醒的期望。但他又和当时所倡导的革命文学有所不同,他能在社会、政治分析与个人情感表现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形成他思想家气质与诗人气质的内在统一[[[]孙忠权.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矛盾性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04):78-82.]]也正是他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营造意境的方式不同
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和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都是极具诗意美的小说,但两篇小说营造意境的方式却有所不同。《湖畔儿语》中,作者主要通过淡化情节营造意境。情节在小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小说事件的展开与发展,而且同样决定了人物、环境的表现形式。完整的情节能够使得惊险、充满悬念的故事表现得绘声绘色,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叙事更能丰富人物形象。相反,淡化故事情节,则会减弱小说的故事性,读者从中可获得的审美享受也会减少。这样,小说不再由情节维持完整性,而是由语言文字所表露出来的情绪保持小说的连贯性。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因此淡化小说情节为意境的营造提供了便利。在结构上,则是减弱了因果关系的结构,采用了类似散文的结构,传统的小说强调按照时间、因果关系保证故事的完整性。类似散文的结构并非如此,而是用一种随笔的形式将因果关系隔开,从而产生一种随性的效果,从而完成一种意境的营造。《湖畔儿语》的情节十分简单,我在湖边散步时,遇到了旧时的朋友小顺,于是和他聊天,从小顺的回答中可以窥探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现状。小说营造一种闲适而又有一丝忧郁的氛围。小说中的我喜爱湖边的幽静,于是在傍晚时分在湖畔散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陷入沉思,我和小顺的相遇表现得非常自然,我湖畔散步,低头沉思之时,听到柳树后的动静,绕到后面的苇塘边,看到了小顺,于是展开了对话。小说中的一段关于湖边美景的描写以及我和小顺的相遇为小说营造了闲适的意境,而小说中的忧郁的氛围,则表现在我流露出来的情绪之中。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多思的青年,面对变幻的光景,会不由得想起夕阳黄昏的旧话;在得知小顺遭遇后感到悲哀,甚至是愤慨;小顺被中年人叫走后对他非常担忧却又无可奈何。我的愁思所引发的淡淡的忧郁情绪,与闲适交织,共同营造了这种独特的意境。
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营造的则是一种沉郁的意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更加侧重于运用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来营造氛围,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又融入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小说选取典型月意象,月意象自古以来代表了多种含义,在《鴜鹭湖的忧郁》中,月和雾两个意象贯穿全文,是小说沉重忧郁意境营造的主要意象。小说开篇就是对月亮的描写:一轮红橙橙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端木蕻良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月亮不再是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而是红橙橙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这样的描写首先奠定了小说忧郁的情感基调,营造了沉重的氛围。之后在来宝和玛瑙的对话中,月亮又成了主灾主兵的象征,充满不详的意味。两人准备入睡,透过月光闪烁着空洞洞的光。来宝抓住马老爷偷青时,月亮像血饼一样向玛瑙掷去,这时月亮主灾的不详征兆似乎得到了证实。第二次玛瑙抓住了偷青的小女孩,在了解了女孩家里情况后,此时的月亮西沉,就和玛瑙的心情一样,沉闷无力。最后他选择放过女孩,而此时的月亮虽然依旧红憧憧,却透露出一丝苍白,黎明已经到来,也意味着玛瑙最后选择反抗。事实上月亮这一意象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态,也是主人公玛瑙心理变化的重要表现。
(三)抒情方式不同
两篇小说都属于抒情性作品,但在抒情方式上两者却是不同的。王统照的早期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的特点,这与他所接受的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在大学求学期间,王统照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其中给他带来影响最大的则是新浪漫主义思想以及俄国写实主义。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情感抒发为主,揭露现实为辅。因此,《湖畔儿语》在抒情方式上属于直抒胸臆式。我在得知小顺的悲惨遭遇后,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家庭呵!家庭的组织与时代的逼迫呀,社会生计的压榨呀!这样非人的生活!现代社会组织下贫民的无可如何的死路![[[]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王统照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这不仅仅是我对于像小顺一样的过着非人的日子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感叹,更是王统照本人对社会现实所发出的强烈谴责,全文想要表达的情感集中地体现在了我发出的这两处感慨之中。
和《湖畔儿语》的直观的抒情不同,《鴜鹭湖的忧郁》在抒情方式上更加含蓄,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入了精细的景物描写之中。自古以来,雾成了寄托心中愁思的最佳意象[[[]温彩云.雾与端木蕻良的内心世界——论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中的雾意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31-33.]]。在《鴜鹭湖的忧郁》中关于雾的意象的描写出现十二次,由此可见雾意象在端木蕻良心中的地位。但《鴜鹭湖的忧郁》中的雾的意象又与传统的雾意象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16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