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简析【字数:7593】

2023-02-22 21: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简析
1.概述

  1.1园林布局的概念

  1.1.1关于园林布局的概念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1.1.2园林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2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原则

  1.2.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

  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1.2.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

  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1.2.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

  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二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字,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1.3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特点

  1.3.1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

  (1)地形、地貌和水体

  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

  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

  1.3.2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1.3.3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

  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2.1意境开拓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天然美。它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融合的产物,进而达到情感、精神上的升华,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写意山水园。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画家作画讲究胸有丘壑,意在笔先,这一画理同样适用于造园艺术。这里的意,一方面指造园之初就应该对园林的总体构架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指要对园林各景物融入一定情感,营构一种意境,空间随着意境的变化,可放可收,可大可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造园之初便讲究总体布局。《园冶·立基》中论述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也就是说,造园过程中,确定主要景物在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把其他景物纳入园中,而不是毫无次序地一次把所有的景物塞入园中。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远香堂为中部主体建筑,围绕远香堂,东部叠黄石假山,山势一直延伸到远香堂南,堂东北山顶处建绣绮亭,堂西设倚玉轩,堂北凿一水池,临池设观景平台。站在堂中环观四周,四面景物尽收
眼帘,仿佛在画中一般。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除表现在直接参与构成园林景象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古朴、典雅的气氛,使景物获得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音外之音,并使景象向精神

  空间升华,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艺术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意境,不仅仅在园林本身,还存在于赏园者的心中。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游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味到园林的真谛;表现在艺术中,则是神与物游,思与境协。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解释神与物游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步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这说明内心与外境的关系很复杂,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感受到外境的意蕴。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文学创作,但对于园林欣赏同样是适用的。

  2.2因借扩展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穷的情致,巧于借是很重要的。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园林巧于因借……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巧于借,就是要充分借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扩大视野范围,增强空间层次感。构园初期,大都利用自然山水,于无意间借得他方胜景,极尽自然与潇洒之情致,如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景有内外之分。就园内景物来说,不仅要因势取势,随形得景,而且要从布局上考虑,使它们能相互借资,以扩增空间[4]。对于园外景物的借资,手法也有很多种,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从游览路线和视觉范围出发,对周围的风景画面进行取舍、剪裁、制作,将园外的自然美借入园内,打破园林狭隘的空间观念。远借是指把距离园址较远的景物纳入园中。在一些高阜或假山上设置的亭台楼阁常可用来远眺,如留园的冠云楼、舒啸亭,拙政园的观山楼,沧浪亭的看山楼等。邻借一般是隐蔽围墙,使外景如在园内。拙政园内的宜两亭就是邻借的佳例。仰借、俯借指随着所处方位的变化,通过仰视或俯视所看到的景观会随之而变化。仰视和俯视是可以变换的,如建在高处的亭台,从下面看可以获得很好的仰视效果,反过来,站在亭台往下看,周围的景物可以尽收眼底[5]。正如《园冶》所说: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应时而借指随着时令的变化景观随之变化。

  2.3对比变幻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明暗开合、敞闭自如等空间对比手法,欲扬先抑,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使空间富于变化,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奇境界,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艺术空间。也就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安排在一起,通过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把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放在一起,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借助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大空间将给人以更大的幻觉。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为了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中主要景区或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从而达到突出园内主要景区的作用。园林入口处多采用回环曲折的长廊,从而产生由窄到敞,由暗到明的对比,造成一种神秘的氛围,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正如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所说:它能使人在入口处就收敛心神、洗涤尘襟,进行心理的净化,为审美准备必要的精神条件。留园与拙政园以入口部分的长而狭曲的夹弄与园内疏朗淡雅的山水景色形成对比;狮子林入口则用方正对称的院落,排列整齐的银杏、松柏,庄严肃穆的祠堂与园内千姿百态的山石,自由活泼的曲池形成对比。在园林内部,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物渐次展开,峰回路转,萦回环绕,拉长游程,扩大人们心理上的空间感。拙政园中部的柳阴路曲廊,从见山楼到别有洞天,不过百米,用曲廊蜿蜒于柳阴之下、曲水之滨、山石之间,使园景在曲中变化,给人以艺术美感。环绣山庄的曲可谓一绝,假山占地仅333m2,但山上曲蹊长达六七十米,山内构洞,洞谷长约12m,爬山穿洞,给人以千岩万壑之感。苏州畅园占地面积900 m2,是一个以水池为中心的小宅园。为了达到畅的效果,依墙成半廊环园,平面曲折成之字形,并以廊串联建筑节点,爬上廊的设立更是扩展了空间。

  2.4实物分合空间

  用分合空间、划分景区的办法来丰富园景、扩大空间,产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戏剧性效果,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的又一手法。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面积大都很小,如苏州留园仅20000 m2。为了求得意境的深远,留园的入口部分巧妙地运用了分隔、明暗变化,同时又相互连通,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比如,苏州拙政园占地5200m2,共分为东中西3个景区,中部作为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其中又包括许多景区和院落,如见山楼与池水平桥,由廊桥柳荫环绕,组成一个既与外界有所分隔,又使内外相互穿插的空间;花厅玉兰堂紧靠住宅,自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内广植玉兰,并沿南墙筑花台,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得自然贴切;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与周围亭廊组成水院;枇杷园和海棠春坞分别用云墙和花墙分隔,各成小院,成为园中之园。正如陈从周在《园韵》中所说: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

  园林与建筑空间,隔则深,敞则浅。中国古典园林分隔空间的手法很多,妙在利用山池、花木、廊桥、厅堂,而少用围墙。正如《园冶》之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围墙隐约于蔓间,架屋蜿蜒于木末。通过游廊,将景点组织起来,延伸了空间,步移景异,给人以境界迭出之感。在组织水面景观中,桥起着点缀水面景色,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引导游赏路线等作用。廊桥在园林中应用较少。拙政园小飞虹廊桥是运用得颇为成功的佳例。假山叠石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象层次,扩大景深。如拙政园进入腰门后的湖石假山,犹如屏障使人们不能一眼看到全园景色,从此绕过去,便进入主景区,显得豁然开朗。运用隔景手法划分景区,不但把不同意境的景物分隔开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味某一意境,而且使游人在不同的景区间穿行时,感到别有洞天。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强调分隔、划分景区时,并没有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中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从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门洞、漏窗构图多为自然式图案。固然这些图案本身有其形式美,但更重要的是透过门洞、漏窗可以使人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沧浪亭漏窗门洞共有式,其中环山式,园内复廊一面邻河,一面环园内假山,人行廊内,借助廊墙上的漏窗,园内的山林和园外的流水互为呼应;漫步廊外,眼前是潺潺流水,透过漏窗,园内的山林若隐若现。正如陈从周在《中国园林谈丛》中所说:园外一笔,妙手得,对此之运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意境美

  3.1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犹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水墨画,一首意味深长的山水诗,它由建筑、花木、山水、楼阁、厅堂等基本要素构成,并形成一整套的园林符号语言。这些园林符号语言的巧妙搭配与布局在古典园林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无限意境。

  3.1.1山

  山是整个园林的骨架,叠石堆山和精妙绝伦的假山在古典园林中是最常见得,例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各种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加之竹木和光影效果,使游者联想到四季之景。体现出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3.1.2水

  水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它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栽种植物,也可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给古典园林赋予了浓厚的生命力,有着真实、变形、虚幻的韵律之美。

  3.1.3楼阁

  楼阁是层高型建构,不但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极大的丰富了园林。例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超越了园林的局限空间,虚实相生,具有无限的空间表现力和空间蕴含量。

  3.1.4厅堂

  厅堂是待客集会的场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所以通常是处于阳光中,光影多变,景色显得变幻无穷。在景区中,通常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构筑平台,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涵碧山房、狮子林的荷花厅都采用此法布置厅堂。

  3.1.5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元素,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的作用;若植物花木配置得宜,更能衬托庭院之妙,表现造园者的崇尚、意趣和个性品质,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

  3.2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美学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

  禅性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之精髓;例如苏州名园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众多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着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士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

  诗情画意是古典园林意境美之升华;《岳阳楼记》中描述岳阳楼之雄伟景观:衔远江,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接着从这种美感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