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字数:7614】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凯恩斯主义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一种经济理论及相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是经济学史上宏观经济研究的开创性著作,除了宏观经济理论论述外,凯恩斯还提出了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的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被介绍到国内,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和许多经济学家都成为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理论和政策的信奉者和执行者。其普遍的经济思想可概括地表述为:在市场经济下没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同时又发挥出社会的潜在产出;中国人天然地存在着需求不足的倾向,即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同时不足,这些都需要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和政府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投资来弥补。同时,中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后持续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政策,以消除三次产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的体现。2008年11月,面对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公布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也可看成是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政策执行之后的实践,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却不得不让很多专家学者反思这种凯恩斯主义色彩的刺激消费政策的合理性。中国实行的政策是否真的符合凯恩斯主义吗?由于刺激消费所产生的高通货膨胀现象是否说明凯恩斯主义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解决?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摆在中国人面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鉴于此,本论文选择对凯恩斯主义的再认识及其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加以运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望达到以更科学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让西方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更好的适用于中国经济,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凯恩斯主义的优缺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的相关部门解决中国当前经济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此外,本论文的研究对于在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自1936年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它开启了西方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西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之前的古典主义经济学相悖,认为在经济中根本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自动机制,而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在凯恩斯主义之后,一大批西方经济学者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更趋完善和系统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一些经济学家及其理论成果:
1937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出版的《就业理论引论》一书,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普及和传播。同年出版的《就业理论文集》中,罗宾逊成为第一个将凯恩斯主义引伸到开放经济体系和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学者,她认为凯恩斯主义的中心有三个:其一是有效需求理论;其二是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其三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所给予投资的影响分析[1]。
1948,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创立了新的经济学流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他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国家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整合到一起,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政策方面,萨缪尔森主张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的调节,从而减少经济危机和失业。在经济制度方面,他主张混合经济论,也就是公私机构同时对经济实行控制[2]。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汲水财政政策。该政策的主要思想是强调财政投资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对经济本身促进的自身动力,非常有利于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树立企业投资的信心[3]。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西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进步,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进行研究,并在吸收凯恩斯主义部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比较著名的有:
1977年,费希尔在其论文《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中充分吸收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重新针对凯恩斯主义所忽略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进行了假设,并积极吸收理性预期假设理论,确立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基础[4]。
1991年,拉亚德在其著作《失业、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市场》一书中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收入政策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应该有一定的作用,他指出如果失业超过自然失业率并且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存在,那么临时性的收入政策就比较有利于失业率能够尽快回升到自然失业率[5]。
1992年,布林德在《凯恩斯主义复兴》一文中指出宏观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已处于另一次变革之中,这次变革等于是凯恩斯主义的再现,但是比凯恩斯主义具有更加严密的理论风格[6]。
综上所述,凯恩斯主义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时代、新古典综合理论时代和新凯恩斯主义时代,至今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2国内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同时也拥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方式,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不断引进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许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工具。中国学者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成果有:
1997年,学者王健在《新凯恩斯主义效率工资论》一文中,指出新凯恩斯主义效率工资论继承并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并成为劳动市场理论中一个重要理论,它以全新的理论形式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复兴[7]。
2003年,学者吴松林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观点及其评论》一文中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凯恩斯主义的所有学派中,都认为其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但各个学派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方式不完全相同,文中对凯恩斯主义每个学派的财政政策观点进行了剖析和评论,对于加强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8]。
2007年,学者马焕明在《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西方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一文中指出上世纪30年代产生的经济危机让古典经济学失宠,凯恩斯主义掀起西方经济学新的革命。文中首先在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使用经济学的思维,以美国为例对西方经济活动、运营及其周期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西方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给出评价,并进一步揭示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9]。
2009年,学者王覃刚在《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关政府干预经济的争论评析》一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针对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争论由来已久,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是当时的一种理论思潮。文中对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针对政府经济干预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结合中国经济的特点,采用形象的类比分析法,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10]。
2010年,学者张建刚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凯恩斯主义,多年来一直占据着西方国家经济理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很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文中阐述了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凯恩斯主义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对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新凯恩斯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政策的显著特点[11]。
2011年,学者范青在《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一文中指出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理论之一,它对世界经济的进步有着明显的贡献,彰显出巨大的价值。中国借鉴凯恩斯主义,实施类似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深入研究凯恩斯主义,并分析它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文献综述,国外部分主要是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是本文作者理解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基本文献。而中国学者的相关论述,只是选取了一些对本文写作直接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中的观点,而非国内学者关于凯恩斯主义研究的全面综述。
1.3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为研究对象,针对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综述论文的主要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概述及其局限性分析。简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及概念,并对凯
恩斯主义对西方经济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与中国经济实践。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凯恩斯主义的有关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重点从中国经济过热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剖析。
第四部分,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对中国经济所起作用的分析。鉴于凯恩斯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方面,也存在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这部分主要是结合中国实际,对其产生的消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第五部分,在中国如何更好地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探索。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尤其是针对其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从发展服务经济、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为完成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在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尽量找到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论文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三是归纳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运用和借鉴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以及如何避免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带来的消极作用的问题上,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一套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发展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政策。
第二章凯恩斯主义概述及其局限性分析
2.1凯恩斯主义诞生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到那时为止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该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大萧条。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不同,这次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很长,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开始,持续到1933年才结束,总共时长五年,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混乱、低迷、萧条的状态;二是这次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生产下降的幅度、失业人数增加的数量都比以往的经济危机增加了很多,在经济危机发生的五年时间内,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直线上升,从原本的1000万增加到3000万,仅美国的失业人数就从150万增加至1300万,失业率暴增;三是这次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水平大幅度倒退,以往的经济危机最多只会让工业水平倒退两至三年,而这次危机却让工业水平倒退了二、三十年。这次经济危机除了以上三个新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更让资本主义世界震惊的现象,那就是一直以来能让资本主义国家赖以摆脱经济危机的金融货币政策在这次危机中失效了,以前在危机中采用的那些行之有效金融货币政策在大萧条时期都不管用了,这是为什么?这次经济危机的历史性现象,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开始审视起古典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的问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便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质疑者之一,他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供给随着需求的减少而减少的理论,即如果需求减少,那么市场供给及价格都会减少,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二是货币制度,大萧条之前,货币的基础一般来说是非常牢固的,普遍采取的是金本位,但空前的大危机冲毁了传统的货币制度,路在何方?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时期内,凯恩斯对于国家权力机构的经济职能和作用,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效果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他认为国家的货币政策应对整个宏观经济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他还怀疑古典经济学中提出的国家经济会自动沿着经济发展曲线前进的理论,他相信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不会自动沿着最优的生产水平前进,不过当时的凯恩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支点,更没有一些完善系统的政策建议。
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当时处于全球经济中心地位的英国为了恢复经济,按照古典经济学中自由经济的理论进行经济的自动调整,却迟迟不能恢复,再加上当时德国经济也出现崩溃和通货膨胀,多国的经济学者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动调整、生产带动经济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和批判。此时,凯恩斯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在当时的年代里存在投机风潮,特别是在生产领域和投资领域,也就是当时的工厂生产的产品已经大大超出了民众的支付能力。凯恩斯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思想以及他提出的应该让政府在关键时刻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受到了许多年轻的经济学者的推崇和支持。1936年,凯恩斯推出了他的专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萨伊定律、货币中性和市场自动调节等三个方面对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全面挑战,并由此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凯恩斯主义由此产生。
2.2凯恩斯主义理论概述
凯恩斯主义,也常常被世人称为凯恩斯经济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展而来的一套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达到刺激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概括起来便是:扩大开支、增加需求、刺激经济、促进繁荣。
与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区别是,凯恩斯研究的重点是古典经济学所不涉及的经济总量问题,或宏观经济问题。因此,凯恩斯主义及其基础之上建立的经济学被称为是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中心理论是就业的问题,就业问题所对应的起点是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认为,维持经济活动的平衡手段可以通过政府宏观上的干预实现。社会中的有效需求水平决定了生产与就业的水平,有效需求则是指社会群体对商品及服务的总需求价格与社会的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需求。当社会需求所反映的价格超过社会总供给的价格时,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资本家便会通过增加劳动力并扩大生产能力的方式来持续提供商品或服务,社会就业水平相应提高;反之,当社会需求所反映的价格低于社会总供给的价格时,商品或服务供大于求,资本家被迫降低商品或服务销售价格,甚至出现大量商品滞销,这时资本家为避免过大的成本支出,便会通过减少劳动力并收缩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社会就业水平相应下降。实际上,由于在较短的时期内,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以及利润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波动区间内,所以资本家在这个时期内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动,总体供给趋于稳定,因此,社会就业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于社会总需求,这个总需求也就等于有效需求。
同时,凯恩斯主义还认为,社会的有效需求主要包含两部分,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效需求的大小主要是由消费比例、流动趋向、资本边际效率和货币数量四大因素决定。消费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就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实际状况而言,收入增长的速度一般要比消费增加的速度更快,也就出现了边际消费倾向逐渐减少的特点,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的大小则由利息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两大因素的关系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具体指进行一笔投资预期能够得到的利润,这种贴现率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减少,也就是出现了资本边际效率不断降低的现象,这使得投资者对于投资的热度逐步减少。因为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大时,投资才有价值,在资本边际效率减少时,如果利率也在下降,便能保证投资的稳定,也就是说,利率是投资需求的关键决定因素。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由流动趋向和货币数量决定,流动趋向是社会中消费者利用货币保持自身财富的一种心理,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在总体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货币的流动趋向越强,利率就会越高,利率升高,投资就被阻碍,反之也成立。因此,在流动趋向和资本边际效益减少的共同作用下,投资需求就显得不足,这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就产生了商品或服务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工厂、企业劳动力的减少,失业,最终产生了经济危机,所以凯恩斯主义认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采取包括赤字财政和扩大货币政策等方式,降低利率,刺激经济,从而提高消费需求,增加就业。
总而言之,凯恩斯主义认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存在,这些规律不但引起了消费需求的不足,而且也引起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有效需求小于社会供给,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而产生失业和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认为这种危机是市场无法自行解决的,他完全否定了通过利率调节将储蓄转变为投资的理论,而认为储蓄与投资并不能决定利率,利率只由货币流动趋向和货币数量决定。此外,凯恩斯主义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认为依照传统的货币工资理论,无法达到维持充分就业的目的。可以说,凯恩斯主义在否定众多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开启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纪元。
2.3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凯恩斯经济学,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肆爆发的年代,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认为是经济理论上的又一次革命。应该承认,凯恩斯主义在产生初期,曾经辉煌的三十年中,为西方国家的经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于西方国家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类矛盾具有很大的缓解作用,它对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开启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新纪元,宏观经济学作为对总体经济的研究,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保持经济均衡增长,维持社会价格稳定,促进民众充分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实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87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