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对于‘了’的部分用 法的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字数:7630】
摘要
汉语和韩语在词汇层面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语法层面上却大相径庭。由于两国语言之间这种“模棱两可”的相似性,使在华的韩国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中受到的母语负迁移影响都非常之大。汉语“了”的混淆使用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韩国学生使用错误较高的偏误之一,对此,韩国学习者对于“了”的学习感到无比艰难。
本论文是针对汉语“了”跟韩语“?”具有的时态,以基本语法特点为主分析了共同点与差异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本情况概述;第二部分,概述汉语“了”和韩语“?”主要用法特点和异同点;第三部分,分析了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结果;第四部分,给对外教学者就韩国留学生的主要偏误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语法;汉韩对比;偏误
绪论
随着中国和韩国友好往来不断深入,贸易和文化的往来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中国,开始学习汉语。在来中国的留学生之中,韩国留学生的比重很大,也就是说,了解韩语的特点在汉语的教学和学习中势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韩语是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时态体现在动词的变化上,而汉语“了”的时态不仅仅表现过去时。汉语“了”作为汉语中最复杂的语法标记,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对其作出定义,由于汉语言的历史悠久导致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本文通过探讨汉韩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特点:韩语的特点是“时制”突出,汉语的特点是“体”更突出。其中对汉语“了”的误用和滥用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韩语学习者出错频率较高的偏误之一,常与韩语过去时“?”混淆用法。
汉语教学首先应该按国家区分开来,在对汉语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从外国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并且思考学习汉语的方法。而要从外国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则与母语负迁移问题密不可分。本论文根据上述观点,研究针对韩国语法过去时对于汉语“了”带来的母语负迁移问题和国别化教学。本文分析了汉语中“了”的部分用法在韩语过去时中的对应表达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整理了相关偏误结果,分析了韩语语法在韩国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初步阐述了纠正负迁移的相关教学对策,提出了对应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为对象,从韩语的过去时“?”反观汉语“了”,归纳了异同点,分析了韩语时态中的过去时“?”和汉语“了”在过去时中的使用,通过较为深入的使用方法对比和问卷调查研究,以期望帮助汉语学习者减少对“了”的偏误,对汉语的了解更为具体,运用更为得体。同时对长期不变的汉语教学体系带来了发展,提出了新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众所周知,中韩两国的历史颇有渊源,中国的儒家文化自创世纪就对新罗、高丽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语的历史上,曾经用汉字来标记,世宗大王虽然创造了“训民正音”,但是当时的贵族们仍然习惯使用汉语,直到20世纪韩字才被广泛的推广开来,所以韩国现存的文物或者遗址中出现的多为汉字。虽说汉语和韩语有一定的渊源,但是汉语和韩语的语法却是天壤之别。尽管如此,留学生们常常因为历史的交汇、语言发音的相似等原因混淆汉韩的语法规则,发生一系列因为母语负迁移为主要原因引起的使用偏误。而这时就是需要教师们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对外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并且接受,从而减少偏误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在华的韩国留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根据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年份,分类对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考察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了”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归纳偏误的情形,分析偏误的原因,主要以和韩语过去时态的混淆情形为主,最后探寻提高韩国留学生对汉语“了”的效率及策略。通过偏误分析,留学生可以对自身已掌握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也可以对自身已经树立的语言逻辑进行再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真实水平,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也会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其实任何语言都有时间概念,包括英语、俄语等印欧语系,但是时间概念却不尽相同。国内很多学者对于汉语有没有时制仍然存在分歧,但是目前国内对“了”的研究成果更加倾向于体方面,并有很多学者主张“了”表示完成体。
黎锦熙把“了”看作表示完成的附加的助动词,高明凯把“了”看作完成态和完全态。他认为,“了”表示动作或历程的完成,“了”可以用于不同的时间段上。王力说“了”是与时间没有关系的“完成”。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清楚地阐述了“了”的用法,“了”分为“了1”和“了2”,“了1”和“了2”的意义基本上一致,“了1”表示动作的完成态,“了2”表示现象的完成态或其他时态。由于“了1”和“了2”在语法结构中出现的位置不同,所以两者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其中“了1”主要出现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表示“动+宾”这一动作已经完成。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一直提倡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到一起,推陈出新,他曾表明:“对外汉语教学,本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比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种语言的各个部分放在一起对比,使人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看出两张语言的区别。但是对比分析作为学生习得第二外语的手段,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正如陆俭明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200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305]中提到的:“现在的语法书、汉语教科书或者工具书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需要。”每一个对外汉语老师都应该有足够扎实的语法知识基础,如果对于本国家的语言尚不能完全领会其深义,那么即使是将中外语放在一起对比也只能看到一些表明现象,不能看到本质的区别。所以自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学者们将语言研究的重心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向了偏误分析。因为要很好地解决一个语法问题,不单单仅有参考单薄的语法文献这一种办法,与之相关的,教师们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去上下求索,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外汉语教学道路上的一大进步。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法和比较分析法,相对照举例说明汉语助词“了”与韩语“-?-”的功能相同点与差异点。
本文在翻阅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国现代语法》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对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经验总结。综述如下:
对现代汉语中“了”的分类问题研究上,汉语言文学学家黎锦熙在首部奠基现代汉语的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中首先提出“了”划分成“了1”和“了2”进行区分,而后有王力、吕叔湘、赵元任等学者又在此基础之上对“了1”和“了2”进行再研究。虽然大部分观点认为“了1”出现在动词后时是助词;“了2”出现在句末时是语气词,但对于“了1”和“了2”划分出的实际意义在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
而对于“了”的研究前人多是以母语负迁移为典型做出的偏误对比研究,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偏误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故本人主张,对于汉语的学习,留学生不必深究“了1”和“了2”的差别,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之后,循序渐进的学习全面的语法知识且不易产生偏误。
第二章韩语过去时与汉语“了”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韩语与汉语在表达“过去时”时的特点
一、“时制”突出的韩语
多数人认为韩语有时制。《????》《?????》韩语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一般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现的,因此,在判断上较为清晰明确。等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种主要形式及过去和非过去两种表现形式根据实际调查我们得知,虽然极少部分学者,但仍存在对时制完全否认的现象和情况。大多数人认为汉语也具有一定的时制,即韩语也具有其自身的语法成分,能够对事情与说话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如果在说话发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事件,那么此时的事件称之为过去时制,反之,说话发生之后才发生了事情,那么则被称之为未来时制。
具体而言,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运用的英语语言具有鲜明的时制特征,其动词有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在说话之前对于动词的运用通常体现在过去式,表示将要或是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则用未来式,即will+动词原型。在进行阅读和理解时,可以通过对动词的分析明确事情发生与否。
a.Iateacake过去时
b.Ieatacake现在时
c.Iwilleatacake未来时
通过对比分析和有效的观察,汉语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语的语法相似,都具有谓语的过去式和原型。如果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对谓语进行运用时则必须是过去型,即谓语的原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谓语最多。
韩国谓语的过去型
‘-?-’??-???,??-???,??-???
‘-?-’??-???,??-???,???-????
‘-?-’??-???.
“-?-”的运用例子
?????????.昨天是星期天。
????????.我没有课。
???????,?????????????.
吃了早饭以后,我去书店里买了几本书。
????????????.午饭是在食堂迄的。
??????????????????.下午在校门口买了两张电影票。
??????????????????.想请我的朋友王刚一起去看。
??????????????????.晚饭后我给王刚打了电话。
????????????????????.
我们八点一刻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了。
????????????.电影八点半开演了。
????????????.是一部很无聊的中国电影。
二、“体”突出的汉语
汉语是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再加上名族的众多、地域的广阔导致方言文化的不断发展,即便如此,大家在书面上对于汉语的使用是一致的。这是由于汉语不是表音
文字而是表意文字,而且有这样表示时的“体”的方法,即使没有语法范畴的时制也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即使说话时各有差异,但在书写时却可以高度的统一,这也是汉语一直稳定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
不难发现,汉语没有形态标志和变化,而是“体”尤为突出。“体”是汉语中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汉语中把时间和“了”、“着”、“过”、方向补语及结果补语等结合后表达“时”和“体”的概念,可以表达动作的开始、结束、完成等多重含义。以韩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一下子很难从“时制”的概念中转变为以词汇范畴为基准的“体”的概念的汉语中来,所以在学习时难以判断。
汉语是“时态(体)”发达的语言,时制的表达没有韩语那么明确,国内学者多数认为汉语没有时制。这里说的时制并非“时态”,时态不受时制的约束,不管在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中都可以使用。
如:
她在跳舞。(现在时)
她那时候在跳舞呢。(过去时)
下次见面的时候,她肯定会在跳舞的。(未来时)
第二节汉韩对比分析“了”和“-?-”的共同点
众多对外汉语教材中“了”的语法项目编排顺序大致相同。编排在最前面的其中一个用法是“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发生或完成。而在韩语中,过去时和完成时两个语法功能由过去时制词尾“?”一并承担。韩语的形态较为发达,“?”既具有“时”的概念也具有“体”的概念,这也是汉语“了”的其中一层概念,所以留学生常常将“了”误认为是韩语过去时制的标志。
韩语“?”和汉语“了”存在着共同之处,韩语的“过去时”是指说话者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用“?”来表示。汉语中的“了”则与之对应。例如:
a.???????????????.
真永讲解了青州的历史。
b.??????????????????.
度亨前两天晚上吃了维生素。
例句的动词“??”,“????”都跟“?”结合使用,表明“过去时”。在说话方的主观意识里,觉得表述中的情况是已经发生了的。上述句子中的“了”在“吃”和“介绍”后使用,表明事情在“过去时”已经发生。
第二,“?”在表达“完成体”时,相对应的汉语“了”也表达“完成”。
a.?????????????.
成现坐了九点半的火车。
b.??????????????.
弟弟的气球突然漏气了。
韩语“?”是“完成”的表示,是因为它和“结果性的动词”相结合使用。两个例句里的动词都是“结果性的动词”。“?”跟“结果性的动词”一起使用表达完成体时,和汉语“了有着对应关系。
第三,“?”表示将来确定态时,与汉语的“了”对应。
例:????????????.
被老婆发现我就完蛋了。
第三节“了”与词尾“?”不能简单替换
对韩语“?”做了基本研究后发现,“?”有表示“过去”,“完成”等语法意义。对汉语“了”做了基本研究后发现,“了”也具有“过去”、“完成”等语法意义。但是“?”和“了”各自的用法又不相同,例如“了”除了用于“过去”,还可以表达“现在”和“将来”,从这点上来说就与韩语“?”有差异。
汉语“了”与韩语“?”对应不上的情况有:
第一,汉语“了”与韩语“?”在“将来完成句”中无法对应。
a.????????????????.
我明年毕业了跟你联系。
b.?????????????
快要毕业了怎么办?
c.???????????.
退休了要去日本。
将汉语含”了“的例句翻译成韩语以后,韩语的句中都不能使用“?”。因为“了”所具备的将来完成的意义在韩语中“?”是不具备的。这说明是“了”与“?”二者之间并不是两两相对应的关系。二者除了具备各自的基本含义,还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会衍生出多种含义。
第二,汉语“了”和“非实现性动词”组织使用时,“了”和“?”无法对应。
以下例句是含“?”的韩语例句,但是翻译成汉语时不能使用“了”。
a.??????????????.
患者感到了难过。(X)
b.??????????????????.
觉得了那么弄不太好。(X)
一、韩语以语法标记为基础
汉语与韩语表达过去时的表达方式和形式才能更本质上来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缺乏系统客观的认知,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具体而言,在日常习惯中会使用“?”对韩语中的过去式进行表达阐述,同时韩语中也有较多的名词和副词可以进行过去时间的表达,但这一系列词汇只能以附加的形式插入到语句中,与过去的语法一起使用,不能独立阐述。众所周知,在进行语言的阐述时,过去的表达词汇是不能与谓语的现在式进行搭配的。
*??我,??昨天,???帮忙,????韩语“需要”的原型,
?????:韩语“需要”的过去型
a.???????????.我昨天需要帮忙。(X)
b.????????????.我昨天需要帮忙。(O)
二、汉语以词汇标记为基础
在汉语发展的初期,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汉语不需要通过时制进行明确和划分,如果没有时制人们对于句子就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很容易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误会。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时制对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明确那么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对事件进行了解。一旦认知出现误差,汉语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和作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运用汉语进行事情前后顺序的表达呢?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汉语通常会通过助动词或则时间副词、名词作为时间阐述的基础和前提。要表达未来或实际将要发生的事情则主要采用会、要等等相关的助动词,而如果要进行过去时间发生事件的描述则主要是通过时间名词进行表达。
时间词:
a.时间名词:过去、从前、先前,早就,本来,以往,往年,一向,向来,后来,上个月,上个星期,当初,当时,去年,昨天,刚才
b.时间副词:刚刚,起初,已经,又、本来、曾经、才
如果学习者一开始最先接触的是韩语的话,其通常会在语句表达的最后增加一个过字,表达过去发生的具体事情,中国人也会较常见地采用具有一定时间性质的词汇进行过去式的表达。
第三章韩国留学生对于汉语“了”的偏误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韩国留学生关于汉语“了”的习得情况
了解韩国留学生关于汉语“了”的偏误情况
二、问卷执行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一个月(2019/4/10——2019/5/10)
本次问卷调查的范围锁定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入学超过一年的韩国留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时间为2019年4月10日至12日,调查方法为校园内拦截式访问。根据实际的学院分配,两个学校各选取2个调查访问点。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7份,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96%。
而后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三、调查结果
关于“了”的使用偏误情况,其中错误率最高的为语序错误,其次是“了”的省略,最后是用“着”、“过”等助词代替“了”的使用。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将汉语“了”与韩语“”在语序使用上的混淆偏误最高,故推测母语的负迁移应该是韩国留学生对于汉语“了”的学习的主要偏误原因之一。
第二节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韩语的使用过程中,要运用语法技巧表达谓语的过去式,阐述从前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韩语对过去式的运用直接影响着韩国人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在他们学习的潜意识中,一直想运用过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学习了汉语中的了一字后,由于了也能表达出过的意思,导致其在内心深处对了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最终造成错用、乱用,意思表达不清楚。
具体而言,在汉语的语法表达中,了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过去意思,例如“我去了”,在意思上与“我去过”十分相似,导致其误以为其与韩语中的“-?-”也是相同的,能够直接进行使用。从语法的本质上来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二者进行划分和明确,概念模糊混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韩语中的“效”仅仅是一种时制的具体体现,而汉语语言中的了是对体的一种具体标志,对其的运用可以突破时制的限制,这也决定了其的用法和功效是多种多样的,故而这两个不同的语法形式是不能直接进行替换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理解方式传递给韩国人,他们是很难进行掌握的。
如例:我要是成了富翁,一定会帮助穷人。
我富翁成?,一定会帮助穷人.
问卷中选择选项“我要是成富翁,一定会帮助穷人。”中将“了”遗漏的有18例,这占很大比例,这样的偏误很大程度上是母语负迁移引起的。
还有问卷中语气助词“了”的遗漏也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很多韩国留学生认为“了”主要体现在过去时中,故选择B遗漏了“了”的有35例,也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如例:??????????!
A.下雨了,真凉快啊!
B.下雨,真凉快啊!
第三节其他偏误原因分析
在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造成学习误差,不仅仅是母语的干扰,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偏误分析理论进行阐述和研究,运用对比分析法,笔者总结出了一系列除开母语影响的其它因素。在例如,对于大学生和成年人而言,其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固话,逻辑思维能力高,思维较缜密,他们在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时通常会将自己的想法直接运用于外语学习的规则和原理上,最终导致“过度泛化”。同时,学生及成年人固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也会直接造成认知的偏误,部分学生太过自信,认为自己的理解时绝对正确的。基于此,教师首先应当纠正这样的认知偏差,分析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症下药,一一纠正。
以下拿问卷中的例子来分析。
如例:那部韩剧我看了好多遍。
那部韩剧我好多遍看?.
根据相关的额数据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回答错误的一共有18例,其中包括“我看那韩剧了好多遍。”“我好多遍看了那韩剧。”等错序10例,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语和韩语的时制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语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这样的差别。这在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65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