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语文学习中的“易”与“细”【字数:】
思考语文学习中的“易”与“细” ――再谈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韩艳青 一 坦言之,“寤寐思服” 古语有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能在较短时间培养兴趣,并取得成就感,在学习成绩上得以体现,不仅大多数同学都不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连教师也常感觉难以把握,更不要说得于心,应于手。付出太多,收获甚少,成功仍在遥远的前方或隐或现,道路却扑朔迷离,无可置足。课题摆在眼前,“寤寐思服”之。 二 静思之,寻觅智慧 可以说,从积极的角度讲,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现状的思路并不难;所谓的“难”,在于无法确定具体问题,无法确定改善的要求和目的。 静思之,既已扑朔迷离,不如退而觅之:在古今中外的贤哲中有哪些智慧的启示。古哲老子淡定从容,有言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两句话揭示了很深刻但又很简单的事物成功的内在规律。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也就是把困难或大的目标分解在平时,分解成一个个连续容易做到的小目标,日积月累自然成功。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或去做一项事业时,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用着急,调整好策略,把困难分散在平时,换成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会很容易的从大的态势上解决,成功一样可以水到渠成。“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也就是说再宏大的事情也须从细致处体现出来,用心去做,细致入微的去揣摩和体会每一个细节,故而,在把握大局的关键后,用细致入微的心态去做好每一个细节,成功也是其必然的。 简言之“天下事”必有大局观和长远构思,“做于易”“做于细”体现了对于局部和细节的把握,是否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三 笃行之,布局谋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答案自然是“有”,问题要解决,方法只有一个“为之”,以期“难者亦易矣”。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之”!巧妙地解决和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整体思路,一件事的达成是完整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小阶段又该有明确的划分,中有明确的达成,才能取得明确的效果,才能使学生获得阶段性的成功,才会有不断增强的成就感。教师在阶段性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师生交流中渐渐提升水平和能力,长时间的坚持会使量变升华成质变。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问题能力得以加强,学习兴趣加浓,应对考试得心应手,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实际上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学习,对人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新问题自然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断的改进,良性循环形成。 不舍弃现在,客观的考虑评价,利用与拿来,更重要的,改善是永恒的目标,新问题必须要解决,方法必须明确。务实、落实是基石;过程中的“简”与“易”是教学过程中隐性的却是最为重要的设计与把握,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对学生的发现;对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适应学习和社会的需要;高考作为一个必然的目标,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成大事”终极目标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必须要得心应手的轻松应对。而社会人必须要有的积极面对的心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大局观总体意识也有必要在学习中逐渐明确。 在每件事的运作上,操作之前的谋篇尤为重要。为“事情”的最终达成做前期的预设、达成的效果、为下一步的铺垫做充分的设计安排,常常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开始操作后,运作过程中的把握与对学生的入微观察,细心地调整与改善总结,耐心的期待与关注,适时的引导与提升,都变成此时的工作重点。 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节点,适时的调整和给力,激励性的评价和提升,都必须应用。运用时可因人而异,因人而宜。 教育是一门奇妙的艺术,或者说美妙。就在满心期待中,不知道该有一件怎样神奇的艺术品将会诞生。 思考,不如寻找; 寻找,不如笃行; 笃行,不如,且行,且思。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49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