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试论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票决民主的文文化冲突【字数:7656】

2023-04-14 15:0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试论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票决民主的文文化冲突
摘要
民主是当代政治中绕不开的话题,本文从中国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协商民主和票决民主的理论基础、实践条件、文化背景的比较,以及当今两种民主形式的发展情况,综合分析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票决民主之间的文化冲突,进而思考中国式协商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协商民主;票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一、引言
协商民主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良好,引起了中西方学界的研究。西方的票决民主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西两种不同的民主制度之间的文化渊源和冲突也随着当今世界发展愈发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政治越来越深入人的生活。合法利益和对社会权利的要求的陈述也在多样化。纯粹由选举民主所暴露的制度缺陷变得更加突出,人们也是孜孜不倦的致力于对于民主模式的研究和完善。
在中国xxx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咨询民主制度”的重要建议。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欧美国家对于票决民主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从古雅典的公民大会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再到现代国家中对于投票的实践,西方票决民主不断发展。欧美学者也在致力于对票决民主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以及从票决民主在当代社会的实现情况深入分析。
本文对意识形态的起源以及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和西方投票民主制的形成的实际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和西方投票民主制在中国的含义。强调了与西方投票民主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咨询民主的独特优势。
  二、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的理论来源
  (一)协商民主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1.协商民主的定义
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设计,是政治共同体内各方观点之间的平等讨论、对比协商过程,是统筹兼顾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对竞争式民主之简单多数原则的超越。
2015年,xx通过中央文件中,进一步完善了协商民主的定义,即“协商民主是在中国xxx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议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01).]
自19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哈贝马斯,罗尔斯,吉登斯等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对这一新型理论研究。1980年,约瑟夫·比塞特(JosephBisset)在“协商民主:共和党政府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这是最初使用的学术概念。
在他的文章中,他捍卫了美国的宪政民主,并认为《美国宪法》体现并捍卫了多数人的原则,这项研究开始了审议民主理论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后来的事,伯纳德·曼宁和约书亚·科恩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协商民主概念的含义,从而给了它真正的动力。曼宁认为谈判是比较各方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协商既是个人行为又是集体行为,既有各方的观点表达,也有集体的共同意志。乔舒亚·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支配的共同体。”[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126.]协商民主观念来源于一种直观的共同体的理想,在这种共同体中,其条件和状态的正当性是通过平等公民之间的公开争论和推理而实现的。他们两人的理论研究被视为赋予了协商民主以新的动力。
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形式所显露,多名学者尝试从各种角度进行论述。约书亚·科恩(JoshuaCohen)认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个由其成员进行公开咨询而运营的社区”。协商民主的概念,条件和条件的正当性是通过平等公民之间的公开讨论和推理来实现的。
詹姆斯·鲍曼(JamesBowman)于1996年发表了《公共协商:多元化,复杂性和民主》,通过讨论公共协商来讨论协商民主的条件。1997年,詹姆斯·鲍曼(JamesBowman)和威廉·雷吉(WilliamReggie)共同编辑了《协商性民主:理性与政治》。关于共识和协商民主的文章介绍了有关协商民主的概念和一些争议,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可以说,自新世纪初以来,咨询民主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国外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理论逐渐传播到中国。还有中国和西方的国情,民意以及历史背景等等都是有着天壤之别。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各种磨难,推翻了封建制度,在中国xxx的领导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本质上来说,这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情。但是随着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完善,作为一种全人类的更好行使人民主权的一种民主制度。而且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始了对协商民主的大量研究工作,关于中国式协商民主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有着怎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这个概念是纯粹的“外来品”。2002年,德国学者哈根马斯(JürgenHabermas)在中国发表了题为“三种民主规范模式:咨询政治的概念”的演讲,并首次向中国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认识之后便不仅仅局限于对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分析,通过结合古代,近代的协商政治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是根据我国国情自然演变内生的,在西方,我们只是采用了“谈判民主”的概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不是西方的协商民主概念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的结合。我们总是有某种协商民主只是对于自己国家内部的政治体系发现不够,了解不够,缺少了话语权。如今通过西方的相关概念来对自身有所启发。但是,“从根本上讲,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的实践和理论中的一个奇妙的创造,它源于我们自己的实践。”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咨询民主与西方的咨询民主本质上是不同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是中国自己研究,自己探索的独特的民主形式,是具有中国的特色与优势。
当然,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仅仅是只有以上三种,多方的观点相互讨论学习不失为一种优势,但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于当前制度的不自信,文化的不自信以及意识形态过重等劣势。
2.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
协商民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努力达成共识”。因此,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努力在人民内部达成政治共识的过程。协商民主从未否认人民自由、平等的表达权和诉求,但是终极目标的是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强调特定方面或个人利益。中国的民主磋商主张通过就相关问题进行磋商达成共识。实际上,通过各个机构之间的充分讨论,辩论、交流和谈判,可以达成合理的妥协,并形成包容性共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在西方的协商民主中,比较淡化关于执政党在协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不断倡导xxx的领导作用,是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谈判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领导核心。
政治协商有两种基本形式。首先,中国xxx将与民主党和非党派举行党外对话,包括形式的民主对话和座谈会。政协内部的磋商包括各族人民和各专业人士,主要以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形式进行。在XXXX的工作中,有民主形式的协商,也有关于人民代表候选人的协商。相关法案的审核等等。而在政府工作中的协商民主,包括信息公示、听证会等形式。同时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协商也成为了民主协商的重要阵地,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查看民心民意,有利于民间智慧向上层流动。
  (二)票决民主定义与表现形式
1.西方票决民主的定义
西方式票决民主是西方社会竞争式民主的政治制度设计,是通过公民或民意代表投票进行选举选择决策,实行简单多数原则。通常指的是广大民众通过投票方式决定集体事务的政治过程。
2.西方票决民主的表现形式
西方式票决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公民投票,或公民代表投票,以票数多寡对重大政治问题逐出决策。
因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化信奉“多数即正义”原则,以多数票定输赢。在特定区域内,享有投票权的社会全体成员就相关题予以直接投票表决的行为。投票是选民的决策工具和形式,用于进行投票,投票,选举,立法和审议。投票不一定是选举,而是包括立法,审议和政策制定。投票民主强调人民的主权和公平竞争,每个人基本上是多数意见的确认和认可。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形成背景
协商民主的形式,是在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存在。而中国式协商民主则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创造,是当代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产生,有其理论基础、实践条件、文化背景。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协商民主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协商民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根本与起点。其理论基础可分为三种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xxxx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非同凡响的意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没有直接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等思想的论述却包含了明确的类似于协商民主思想,这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产生决定性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民主一直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压迫劳动者的权利。只有通过革命手段将无产阶级提升为统治阶级,才能充分实现全面民主。同时,他批评资产阶级民主,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是“形式民主”和“伪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是案件的主人,这与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考虑的。他指出:“民主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的国家制度只是人民的固定部分,毕竟,政治制度本身并不构成国家……不是创造人民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这意味着国家的权利来自人民并由人民赋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的实质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倡导的多党合作理论和统一的阵线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实践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指导。在《xxx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成立政党的必要性,并且多次谈到要与各个兄弟党派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相处,争取各个政党间能友好协作。列宁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了当时的他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革命和建设为基础,指出无产阶级党必须与其他政党和其他阶级建立合作关系。
2.xxxx思想
xxxx和中国xxx的其他领导人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多党合作实践。充分考虑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对统一战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确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通过团结各方面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形成了民族革命团结阵线,工农团结阵线,抗日民族团结阵线和民主与民主团结阵线的理论。在革命期间,中国xxx人充分意识到了群众的关键作用。在建立革命基础的过程中,中国xxx带领农民抗争土豪,分散土地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在政权建设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使群众参与政治事务,在民主讨论中对群众进行政治培训。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在xx理论、xx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期xxxx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xxxx新时代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对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从而增强政府公信力,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
  (二)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的文化沉淀,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世界三大古代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包括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流域文明,都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被历史所湮没,当代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和一个恒久流传的古老文明重叠在一起的。中国xxx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这种独特的民主形式,最根本的是因为党在推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精神遗产,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创造性理念。
1.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本民族史书《国语》有“和谐”的记录,强调事物的和谐共处。诸子百家中也不乏类似的“和”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中庸学说,要求人们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勇于进取的同时顾全大局。传统的“和”文化强调包容和妥协,追求共赢,不偏激追求事物的非黑即白。这些都与当今社会的协商民主有着深刻的渊源,中国的协商民主正是在承认客观事物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方意见,追求共赢和平衡。“和”的哲学理念,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至高的追求,为后世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
2.民本思想
在诸子百家的经典中都对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政治统治能否成功的关键。荀子用“船”与“水”之间的关系来隐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仁慈”和“忠诚”,“仁慈”的最基本精神是“爱人”,在政治上被描述为“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理论是被视为维护君主专制,包含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形态中,但其中的以民为本与现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谋而合,使历代统治者注重倾听民意,不敢松懈。
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民主形式,都是基于本国的文化历史。中国长久以来的天下为公、以和为贵以及民本思想等独特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孕育出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土壤。
  (三)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实践条件
一个国家的民主形态并不能凭空产生,实现一定的民主形式需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国实际国情。如若强行推广西方式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西方国家强行推动了“阿拉伯之春”,在东欧发起了一场色彩革命,并强行推动了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普遍价值观,结果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造成西方式民主水土不服的情况。
社会主义建议在中国出现并能够继续改善民主的原因是,中国xxx继承了中国杰出的传统政治文化,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开放的精神遗产。因为它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独特国情,不断创新,振兴和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政治条件
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渊源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xxx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实践,再到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的成立,从“三三制”到协商建国到协商治国。[李金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中国xxx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制胜法宝。在统一战线的理论指导下,中中国xxx在农业革命战争期间建立了工农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全国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联合阵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革命不断地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战线仍然是取得胜利的法宝。为了实现中国实现梦想的大复活的目标,在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范围和政策更加完善。
2、经济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出了反应,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这种基本矛盾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定义了社会发展过渡的基本本质。发展发挥了根本作用。
(1)公有制经济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xxx的长期革命中,建设,改革,长期坚持公有制是多元经济发展的支柱,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协商民主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地位,使人们能够在经济地位面前保持平等,摆脱资本主义的压迫。我国这种人民的根本利益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采取西方的竞争性民主,只有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争取达成最大公识,以人民主权为根本,寻找合作式民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协商民主蓬勃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同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机遇,打破全盘公有化,建立多元经济主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也带来了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出现利益分化。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底层人士,还是个体工商户,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协商民主正好顺应了中国的国情,能够切实解决自己的现实政治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设计合理的上层建筑同样也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巧合。基本上,实现中国xxx的政治理念不仅是客观上的需要,而且始终声称自己是民族主人是中国xxx的历史使命的必然需要。这也是一种产品。而且也是根植于中国渊源流长的政治文明以及时刻变化的国情民意,不断改正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六、西方票决民主的形成背景
  (一)西方式票决民主的理论基础
1.人民主权
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史中对于社会契约的相关论述。公民投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认为,国家权力来自每个公民赋予的权利,将国家视为人民契约的产物,并使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国家的起源,即封建神学“君主制理论”,即从理论上解释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与之抗衡的合理性。卢梭认为,在专制政权下签订的合同是由富人签署的以欺骗穷人,因此人们使用暴力来击败专制政权和暴政是很有意义的。它是正确的。他主张民主共和国。在对人们的主权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总结之后,卢梭并没有就此止步。从制度层面,他主张在人民主权理论下直接民主的具体内容和制度设计。由于主权始终属于人民,因此政府仅仅是人民的代理人,必须根据合同遵守人民的意愿。换句话说,这是人民的意愿,他们无权做出自己的决定。即,未经公众个人同意的法律是无效的。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公众的组成必须通过公民投票直接参与。
2.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理论
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行使政治权利,不需任何人代表,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其中,卢梭也是直接民主的推崇者之一,他对古雅典时期的直接民主非常推崇,同时也对直接民主进行了相关的制度设计,虽然未能实现。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必然延伸结果。在他的设想中,只有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的“小国寡民”,才能真正做到真正的直接民主,每个公民都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选举共同管理国家。比如: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要人民立法一旦生效,则对全体公民都有普遍的强制的约束,不得违反;同时人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政府官员,官员由人民直接选出,服务人民,做好人民的公仆;人民直接通过投票决定了国内的所有事务,通过定期的集会进行表决等等。他的直接民主理论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其实与雅典民主的政治实践是同质的。
当代国家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不符合“小国寡民”的条件,不可能实行全民直接民主,除重大问题用全民公投外,一般采用代议制,通过民意代表的投票来选举、决策,实行的是间接民主。
  (二)西方式票决民主的文化背景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必然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古代雅典被视为“直接民主”的“完美实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