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丹凤县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研究【字数:7733】
摘要
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其信仰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够反映此地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及当地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是研究该地区的重要参考因素。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于陕西省商洛市。在近些年来丹凤经济发展迅速,当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向往。丹凤县商镇某村出现以秦某家庭为宗教活动场所的现象,可见宗教在当地发展迅速。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访查对丹凤县宗教的发展概况及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当地人们宗教信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宗教对他们自身的影响,并且对宗教规范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要为了帮助当地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意义。
关键词:丹凤县;宗教;信仰;农村
前言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宗教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变广。宗教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影响很大。丹凤县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除了伊斯兰教没有清真寺院,其他的宗教都有自己的建筑场地。各宗教都有自己的信徒。宗教让人在精神上找到依靠和庇护,寄托心灵,使人平静,消除痛苦,慰藉精神,约束人们的行为,利于和谐稳定。但宗教的一些思想社会主流背道而驰,存在虚无迷信的成分,这容易让人思维混乱。可见,正确的看待和思考宗教是有必要的。引导宗教规范发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消除它的消极成分,这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对人际关系的和睦是有利的。此次研究丹凤县宗教发展概况和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为了让大家能真正认识宗教,正确看待宗教,能给大家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
一、丹凤县的概况以及宗教种类
(一)丹凤县的概况
“丹凤县在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部分的南面山脚,因为县城处在丹江之滨,凤冠山下而闻名[1]。”全县西北地区的地势相对较高,东南的比较低,河谷相互间隔,形成了一个“掌”字状的地貌,是一个土石山区县。[2]丹凤全县下辖11镇10乡,总共约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7万人,丹凤县属于商洛市管辖。
丹凤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3]在六千年前,丹凤县就出现过先民聚落;在古代,是殷契的封国,叫做商;战国时期,是卫鞅的封地,称为商邑。全县总共有231处文物,其中,商镇的“四皓墓”、棣花镇的“二郎庙”、龙驹寨镇的“船邦会馆”、武关镇的“武关要塞”、铁峪铺镇的“龙台观”等人文景观较为有名。“丹江漂流”被人们称为为“西北第一漂”。丹凤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有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郑卫三、李先念、王震等人,他们先后在丹凤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战斗事迹。丹凤曾是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
(二)宗教的种类
1.道教
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四川重庆鹤鸣山创建了道教,后来逐渐传到了中原境内。遵从老子为道教的始祖,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把《道德经》为当做道教的经典要义[4]。道士主要是做道场法事的。丹凤县的道教寺观主要有龙驹寨镇的紫阳宫、古路河的祖师庙、铁峪铺的龙洞庙、双漕的红岩寺、桃坪的松树尖庙等。解放前,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白阳关乡举行祖师会,它的规模很大,与会期间,当地道士念黄经三天,款待数百人的香客。每过会的人大多都募捐钱、粮。当地道士曾多次背“金架”朝武当山。过会主持人由地方有权势的人轮流。据统计,全县在1950年有24个道士,9个道姑,1988年后仅留3人。松树尖庙的道姑石姑娘经常用草药给山民治病,并且在1946年和李厚基掩护过原新四军教导员黄敏,对革命作过贡献。黄龙洞道士李厚基,解放前先后在该洞掩护过革命战士,在解放后继续为革命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现今,紫阳宫,龙台观等已经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佛教
佛教从印度传入,它的教祖是释迦牟尼。东汉后逐渐传入本县,唐朝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丹凤县著名佛寺有棣花镇的法性寺、商镇的灵光院。还有大峪寺、白衣寺、资峪寺和寺坪的青云寺、毛坪的石佛寺。老君河西的普陀寺,有180亩土地,庙会期间,数百席的侍客,食具不需要从向别人借。据1950年调查,全县有和尚16人,尼姑3人。各庙宇大多都有田产,金山寺在解放后仍有百多亩的耕地。
3.基督教
自从《天津条约》允许外国教士到内地自由传教后,很多外国教士来陕传教。比如:挪威人王耀基牧师来龙驹寨镇传教。二十九年在龙驹寨东街建造教堂,也就是福音堂。神职人员多利用诊病发展教徒。当时所收的教徒主要来自于东到商南界、南到竹林关,北到庾家河、西到棣花的广大区域。基督教在商镇、棣花、铁峪铺、张家塬、古路河、庾家河等地设立支堂。据统计,1978年有123个教徒,1987年恢复教堂(活动点),允许在教堂内进行宗教活动。1987年有500个教徒,由龙驹寨人主持教务。在1990年省宗教局曾派龙驹寨人刘兴隆回龙驹寨教堂协助整顿教务。同年,又派棣花教徒戴耀书赴三原圣经学校学习。
4.天主教
丹凤县的天主教教徒都会在礼拜天,前往教堂念经。如果教徒们碰到结婚、举丧、求医,要祈福免灾的情况下都会做弥撒。每年都在圣母节、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天主教教徒们都要扩大举行宗教活动。在龙驹寨镇天主教有57间房和16亩水旱地。天主教在棣花镇贾塬村、毛里岗乡黑沟村、商山、白杨店等地方设有支堂。1950年有教徒600余人。1987年退回县人民银行所占教堂,天主教始恢复教务活动。1978年有教徒236人。1982年有教徒177人,现有教徒100多人。1990年筹建仿欧式教堂,翌年竣工,为商洛各教堂之最。
5.伊斯兰教
在唐朝高宗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来逐渐传入丹凤县境内。伊斯兰教又被人们称为“回教”或者“清真教”。每年回历3月为纪念创始人穆罕默德,教民们杀羊、宰牛当作献礼,诵读《古兰经》、祭祀“穆圣”,这段时间被称为“圣纪日”。[5]据1971年统计,本县伊斯兰教徒仅8人,1983到1990年为20多人。其中阚姓的教徒居多,隶属于西安清真寺。解放后一度停止宗教活动,八十年代后恢复。然而素无清真寺院。
二、丹凤县宗教信仰的现状
丹凤县下辖21个乡镇,206个村。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地访查了解了丹凤县,在农村信仰宗教的人主要是些中老年人,妇女和体力劳动者,而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了解乡镇村民信教原因,方式,信教后对他们自身的影响,聚会活动等;实地访查主要以商镇,棣花镇,龙驹寨镇为主,参观了一些宗教建筑,比如龙驹寨镇的紫阳宫,商镇老君殿的灵官殿,棣花镇的法兴寺。在商镇某村的秦某家里,笔者参加了由秦某组织的基督教聚会活动,学着秦某祷告的样子,笔者自己也做啦祷告。根据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丹凤县当时人们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且大多数人处于小学以下的水平;在性别差异上主要是男多女人,而且集中在青壮年人和中年人阶段。截止2012年,丹凤县人口总数约30万人,信教人数约占总人数13%。在2012年性别差异上仍然是男多女少。近些年来,丹凤县教育发展迅速,青壮年的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经济发展迅速,信息交流加快,中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丹凤县各乡镇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中老年人人数较多。丹凤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龙驹寨镇,商镇,棣花镇,铁峪铺镇,竹林关镇,武关镇,双漕乡等地。
在丹凤县,农村宗教信仰的表现:
①宗教信仰的种类比较全
丹凤县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世界有待充实。丹凤县人们信仰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各宗教有自己的信徒。道教、佛教在丹凤县有不少的宗教建筑,比如,道教的有紫阳宫,龙台观等,佛教的有法性寺,灵光院等。还有,基督教有福音堂,天主教有天主堂。但伊斯兰教在丹凤没有清真寺。
②人们信教存在功利性
近些年来,丹凤县的人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看病贵,子女上学,老人养老等,困扰着他们。宗教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它的教义能够使人们的情绪平稳,它使他们内心得到安慰,得到寄托,有所依靠。丹凤农村的人们信教图个心里安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比如,商镇某村村民每年都去拜观音,财神,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发财。
③信教的人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丹凤县当时人们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且大多数人处于小学以下的水平。丹凤县农村信仰宗教的人主要是些中老年人,妇女和体力劳动者,而且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丹凤县商镇某村的秦某,她是笔者村里负责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人,她的家是村里基督徒活动聚会的场所。她是中年妇女,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信教的人大多是中年人。总之,他们接受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水平较低。
三、丹凤县宗教信仰的特点与问题
(一)宗教信仰的特点
1.宗教信仰的民俗性
纵观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从对宗教态度上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人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热爱生活的程度。我们县那边儿有不少的庙观和教堂,每逢节日都会有活动,当天人们来往不觉。每次到礼拜的时间或者圣诞节等节日,许多教徒到他们自己的场所聚会,经声洪亮,磬声不断。每年,年初人们都要祭祀观音和财神来庆祝,希望在今年能够风调雨顺。在丹凤县商镇每年年初都有人去庙内拜观音和财神,希望在今年能够风调雨顺,这已经成为人们每年年初必须要做的事情。借此机会大家可以聊天,拉家长,年纪小的要给年长的去拜年。在以前我觉得人们之间的矛盾特别多,总会有一些人打架,为了小事儿邻理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导致了人们之间关系的不和睦。现在许多人信仰宗教后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同时这也体现了民族的特色。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性格而且让人们学会了思考。人们将平时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的教规相结合,以及当地政府结合当地的风气来引导宗教发展并且把部分宗教建筑设为了文物景区。这些让宗教更加富有民族性,也更加能够代表一
个地区的象征。
2.宗教信仰的神秘性
宗教在人们的心中像是一个神秘、神圣、庄重的团体,有着专门的组织,有自己的教义教规。在农村有的老年人特别的迷信,在家里如果遇到身体不适和在大小事决断上都要去求签拜佛,以求平安顺利。家里人对他们的行为有的很反感,有的则听之任之,而这些老年人认为家里人知道什么不知者不怪。还有遇到天气变化,村里的人认为这是有人造了孽,老天爷在惩罚他。从他们的话中可以了解到知识水平不高的人痴迷于宗教,然而在他们的脑海中宗教概念很是模糊,他们解释不清什么是宗教。有时候宣扬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让人们产生好奇心。宗教都是在宣扬今生好好修行,让心灵得到净化,来生会美满幸福。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的压力变大。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就想去寻找心灵上的庇护。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去信仰宗教,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让他们的人生变得乐观,并且能够增长他们的智慧。在偏执的信仰者眼中认为重要事无所不能的,任何人都不能去反对他们的观点。一些人在碰到大事儿或小事的时候都会去寻求神灵的庇护,似乎除了宗教就没有什么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虽然他们感觉宗教的思想有时候会和社会主流思想适得其反,但其中的一些思想他们认为是不能否认的。在丹凤商镇桃园村,秦某在给信徒传播基督教教义的时候,总会有这些话:介绍上帝的故事,上帝能消除信徒在世间所犯一切的罪。宗教宣传者通过一些理论来夸大宗教的作用,从而在宗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认为宗教越是神秘,人们反而对宗教越是好奇,更深入的沉迷于其中的乐趣。
3.宗教信仰的传媒性
在农村有的人说他不识字,主要通过朋友和看电视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在农村上小学的小刘跟着他奶奶信仰基督教,可以和着她奶奶一块读《圣经》;上大学的王谋可以在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宗教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的手段也在悄然变化,人们接触到的新事物也在日益增多。农村人们信仰宗教主要靠朋友,邻里交谈的途径;在城市人们信仰宗教的方式很多,主要通过网上了解,教徒传播,实地拜访等去信教。总之,人们信教的途径很多。大部分信仰主要受到了阅读书籍,报刊;看电视,听广告;和长辈朋友们交流;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影响。加上,人们不在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神秘性和传道适应了人们的要求,宗教有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就要依靠传媒的力量。宗教的传媒性不仅是指利用现代方式,还需要信仰者亲自体验来传播。如果信仰者能够将宗教积极的一面更好的去传播,那么宗教的价值得以实现。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传媒性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宗教的传媒性也在规范人们的言行,随时提醒人们触犯了那条戒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宗教的传媒性对现代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宗教信仰存在性别差异性
现代农村中仍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男的经常在外面奔波,不管在心里上还是生理上适应能力都比较强,受到外来是外来思想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女的呆在家里偶尔闲暇时感到无聊容易受到外来思想影响,于是就依靠宗教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灵上的寄托。青年人长期在外谋生计很少或者没有时间来照顾家人,他们心里也会萌生孤独和无奈。宗教信仰的目的无非是为现世生活服务[6]。一般在农村,信仰的人大多都是些体力劳动者,中老年人和妇女,因为他们缺少爱,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7]。他们信教的原因:心里有个依靠,图个心里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理论也在创新,满足着人们的需要,使人们乐观在宗教中找到归属感。
5.宗教信仰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里的人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仍受到其他方面问题的困扰,比如生活困难,看病难,子女上学等问题以及一些天灾人祸,这些都驱使着农民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教的人比较多。在丹凤商镇某村,每年年初村民们大都拜观音,财神和姜太公,求三位神灵保佑他们能够求子,发财,今年能风调雨顺等。他们信仰宗教主要是希望心中要有依靠,有种归属感,心灵上得到安慰。宗教信仰的目的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加上宗教需要发展,同世俗社会相融合。宗教通过为信徒提供适应于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8]。宗教教义使人们能够找到依赖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慰藉,能够平复人们的心灵。这使人们信教具有功利性。
(二)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1.出于好奇心或者心里上的安慰而去信教
一般情况下,在农村男的在外谋生计,女的在家。而信仰宗教的也就是农村剩下的一些中老年人,妇女,这样人一般很少有人关心,都是弱势群体。丹凤县商镇某村我自己和王某在王某邻居秦某家院子里玩,由于宗教聚会快要开始,我自己心里想知道秦某家里面的人在信教的时候在做什么,就进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会中秦某讲了上帝在七天里做了什么,又教我们做了祷告。每年年初宗教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同时,也是因果循环,报应等理念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大多数农村人信仰宗教只是停留在表面,一味地去信仰,而不明白宗教的本质。这和他们的年龄有关,同时也和他们文化程度有关。如果只是盲目地信仰不去弄明白宗教的本质,不理性的看待宗教对人生的意义,那么人们信仰宗教很容易受到它的影响,从而与现实脱轨,信仰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因此这值得人们去深思。
2.民众信仰宗教存在功利性,信仰不虔诚
在农村,信仰者大多都是些体力劳动者,妇女和中老年人,都是弱势群体。这些人在农村一般很少有人去关心,很容易产生寂寞,空闲等心理,出现一些病况。而宗教提出一些贴合农村实际的理论,使农民信教后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定期举行聚会,排遣农民内心的空虚[9]。在丹凤商镇某村,每年年初村民们大都拜观音,财神和姜太公,求三位神灵保佑他们能够求子,发财,今年能风调雨顺等。他们信仰宗教只是解决一时之需,大多为了保佑自己平安,求子或发财等,图个心理上的安慰。在农村,村民们每年年初去拜观音,保佑今年平安;村里孩子在考大学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告诉他,拜观音能够保佑他考上好大学。加上,宗教恰恰迎合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宗教能让人们找到归宿和寄托,使人心里平静,安慰人的心灵。总的来说,农村里的人对宗教的关注是放在对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去关注宗教本身。
3.信仰者文化程度不高
农村信教的人大都是些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知识水平不是很高,导致他们对教义的理解不太深刻。简单宗教的教义仅仅靠口头流传,复杂宗教的教义则形成了经典[10]。在农村,教徒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教义只是字面上传播。而信徒们只能口头了解,没有深入理解教义。这使得他们的信仰具有盲目性。在丹凤商镇某村,文化水平不是多高的秦某,家里就是个基督教聚会场所,她自己负责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农村宗教比较散乱,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宗教仪式,导致他们的信仰很难和封建迷信区分开来。农村宗教信仰的盲目性和迷信成分比较浓厚,这和信仰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
四、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对农村的积极影响
1.寻求心灵寄托,慰藉精神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飞跃,社会在快速发展,大多数人跟不上社会的脚步,他们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人们随时面临着生活压力,于是他们就需要宗教来抚平他们困惑不安的心里。而宗教可以转移人们的视线,让他们在安静的环境里通过诵读教义,来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心灵处于平稳的状态。宗教有着他自己存在的那合理性,让人们学会生活,彼此信任,学会理解和宽容。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信教的人们会定期参加宗教聚会,唱圣歌,讲圣经,可以让人豁达,使人乐观起来。世间存在着一些无法逃避的问题,同时,宗教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11]。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困难,只好通过宗教诉说心中的苦。每年的年初和正月十五,在我的家乡许多人都去庙里上香拜观音,财神和姜子牙,大多都为了保佑家人今年平安,发财等。在他们心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寄托,一种希望。这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心里有所依靠。倘若人们能够通过信仰宗教适当减轻压力的话,那么对他们来说是种不错的选择。这使人们在精神上找到依靠和庇护,使人平静。人们通过宗教来减轻压力,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言行得到约束,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
2.约束人们的行为,利于社会的稳定
宗教之所以从古至今都没有消失,是因为自身有着独特的一面。宗教作为人们共同的信仰很容易得到人们心灵上的共鸣,能够使人们找到心灵上的寄托。总的来看,宗教是能够换醒人们的善性,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建设新农村很大程度上需要村民的共同努力。在丹凤县某村,秦某的家是基督教信徒的聚会场所,信徒会定期参加聚会。信徒通过她来了解教义,做祷告。这对村里信仰基督教的人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信徒们对自己信仰宗教的规矩十分了解,这对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无形中的约束。教规可以规范教徒自身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宗教提唱仁爱宽厚,克己利他的处事方式,使人们之间互相关爱,团结一致。因此,我相信宗教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会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社会主意服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形成道德风尚。现在,信教的人们很容易受到教义的影响,他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犯罪的发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信徒们按照法律规定来开展宗教活动,有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们开展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3.邻里和睦,家庭团结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避免不了的,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社会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随之出现。如今,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冷漠。邻里之间可能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而闹得不可开交,甚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404.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