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的阅读方法【字数:】
为重振主流文化、重拾大学精神,全力抵御世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侵袭,在刘院长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我院相继开设国学课程、举办国学讲座,鼓励并支持学生组建大型高端文化社团——国学社,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我院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学习传统文化,理解儒家文化精髓,必须广泛阅读儒家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学习国学,阅读古典文献,一定要把握要领、明确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
读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需要明白文义、通晓词意,而后了解作者意志、著述内容,进而分析、论述是非得失。读古人书更难,因为去古已远,问题甚多。我们学习国学,需大量阅读古书,唯此才能知人之所不知,能人之所不能。所以,读书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刘勰主张在文学上因性以练才,在读书方法上也应因才性、境遇等而采取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以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功效,获得最多的启发。阅读古籍原典的方法众多,杜松柏先生将其归纳为十三种,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之以读,必将受益匪浅。
(一)闲读: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系统,不讲求效果的读书法,好处是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和压力。当我们为了某种目的不得不读书时,精神上负担最重,这时便最好采用闲读法,以培养兴趣和减轻压力。
(二)略读:古人著述众多,既不能遍读,又不能不读。通过略读,一方面可知一书之大要、一书之价值,另一方面在汲取资料。但缺点是走马观花、不够仔细和深入。
(三)精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法、也是最具效果的读书法之一,读古书尤因如此。读书必由精熟以树立基础,如此才能得到书的滋养。而要做到精熟,必由精一着手,因为专一才能精神、意志高度集中。读书非做到心无旁骛不可,这样才能用心精纯,无余事、无杂念。
(四)摘读:书有好坏之分,一书之中,又非全部皆佳,所以阅读任何典籍,都要分清轻重优劣,摘要而读。摘读要与精读同时进行,摘取最精要的精读,才会事半功倍。
(五)抄读:抄读,有助记忆,经过反复抄读后,可以达到熟记于心的效果。抄读最好与摘读同时实施,这样才能做到精熟。
(六)校读:校读的内容,一是搜补,一是考证,一是补录。其中涉及版本、目录、校雠的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也是治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在受过校雠及版本目录的训练后,应该有校读的能力。至少应该在读书时,知道选择善本、精本、足本。
(七)点读:点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训练,学习中文的学生,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经过一番认真的校读、点读后,认识、心得自然深刻。
(八)朗读: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直接学习方法。要学好文言文,用朗读之法,将古人文章朗读熟了,对文中的文气、文义、语调等自然有深切的了解。当自己操笔作文时,也就没有了语调、语气和文气上的隔阂。
(九)温读:读书一定要温书,将精读过的书隔半月或一月后,再从头温读,直至能背诵精熟。半年之后,又再温读,这样才能做到子夏所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十)分读:一家之书有一家之面貌,一时代之书有一时代之风神,每一种文体亦有不同形式,若采用分读之法,依照文体、类别、时代、作者或思想内容相同的书,分别读之,自然能得其大同之处。
(十一) 合读:合读主在贯通,即同一书之内,求前后互相启发;不同书之中,求彼此互相参证。古人之书相合相异之处甚多,用合读之法,则可于同异处见是非优劣。如读《左传》参以《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参合读等,便可收到参考而穷究的效果。
(十二) 深求读书法:认字辨句、通训诂、明文意,是读书的最浅层次;由理知事、由事明理、由文见法,是深的层次。深求读书法,即是由浅入深。深求,一是学,识文辨义要靠学;二是思,求理、求真、求用要用思。思,即是书的实事虚求其理,而虚空之理则求证于事。于有疑之处,求其破疑,也是深求的范围。
(十三) 立课程读:在一定时间内,读完要读的书,这是采用渐进积累的方法,达到荀子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效果。这种方法,值得效法,可使我们用功不懈,持之以恒,而得失也立见。
以上所举,皆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亦为阅读古籍原典的基本方法,热衷学习国学经典的学生,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科 杨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384.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