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字数:】
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要加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加强对新设专业评估检查……加快建立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
目前,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利益驱动效应明显、专业进出机制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科学、良性发展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但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监测导向,也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按照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的专业建设思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学院定位、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社会需求、招生与就业情况等指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如:撤销数学与应用数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增网络与新媒体、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校拥有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6个学科门类,设置有3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集群优势初显,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有了一定提升。
为推进专业精细化管理,提升专业内涵质量,今后工作中需坚持以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措施:
首先,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内涵型增长的大背景下,认真研读分析国家、省区、地方各类发展规划,人才战略等政策措施、战略举措,了解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学院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明确其办学目标与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突出专业特色优势培养,打造重点、特色、优势、品牌专业,搭建专业建设梯队,形成专业集群,增强专业吸引力。
其次,立足国家、教育部及我省专业评估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专业常态化评估机制,开展专业经费投入预算分析、实验室建设数量及规模分析等,分专业监测师资、图书、教学设备、实验实习基地等重点指标,坚持以各专业平衡发展,向重点专业倾斜的原则,将各专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突出重点优势专业建设,并做好老旧、同质化专业的淘汰退出工作。
最后,专业设置与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做好新旧专业的传承与延续,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寻求思变与创新,谋求专业多样化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28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