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快”时代下的舆论失焦现象【字数:7833】
摘要
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为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快”文化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娱乐、轻快的文化形式,对问题的思考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做深入探索。同样,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新媒体的壮大,自媒体应时代需求而出现,其快速传播的形式立刻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置身于海量的信息之中,虽然过度的信息让他们应接不暇,但实时的互动性也提升了其的话语权与参与感。面对某一新闻事件,人们不再单一、被动地接收来自传统媒体的消息,而更多化身为新闻事实的分析者与推动者,随时反馈发言,带动舆论走向,导致主流媒体失去主动权。网络环境的“匿名性”成为受众的保护伞,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很多人缺乏理性思考与事实求证便盲目跟风宣泄,情绪先行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标志性特征,人们偏离新闻事件本身而着重关注由事实衍生出的边缘话题,从而造成“舆论失焦”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事实本身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这完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本文重点以“快”时代为背景探讨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促使舆论环境良性发展。关键词:“快”时代、舆论失焦、碎片化
1导论
1.1选题价值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同时人们的话语权与参与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随着新闻编写发布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碎片化新闻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明辨真假,且常常情绪先行,于是舆论失焦现象也因此发生。本文重点探讨舆论失焦现象在“快”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舆论环境向良性发展。
1.2文献综述
笔者以“舆论失焦现象”为关键词进入CNKI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国外无相关研究的论文,而国内相关论文有13篇,其中以时代背景展开论述的有7篇,而单独从受众角度进行分析的有2篇,下面笔者将对对这些论文进行简单的梳理:1.2.1从时代背景出发专门分析舆论失焦现象张小虎在《探析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一文中对大数据背景下的舆论失范现象的现状、原因及措施进行了分析,着重从媒体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正是由于平台的监管不力,传播低俗及不实信息而错误引导了舆论,所以导致了新闻失范现象的发生。因此提倡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各新媒体平台应加强监管,认真核实新闻信息,加强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但该篇文章缺失了受众的因素,分析相对不全面。张楠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缘何“失焦”》一文中以王凤雅事件为例重点论述了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其实,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碎片化新闻成为常态,但在简短的新闻信息之下,受众往往会情绪先行,而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展,事实的真相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因此,该篇文章认为后真相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舆论,真相的缺席使得受众任意猜测,而相关媒体为进一步吸引用户而转移报道角度,多方信息的拼凑为“还原”新闻真相提供了条件,舆论失焦现象也就此产生。1.2.2从受众角度分析舆论失焦的现象李文婧在《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失焦”现象》一文中重点分析了舆论失焦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分别概括为刻板成见、窥私心理与匿名心理,在这些心理的指示下,受众往往会对从特定新闻中分离出的边缘性话题产生兴趣,而且想进一步探究,这便会引发网民的一致探讨与猜测,待关注点达到一定程度,舆论自然便会形成。江嘉琪在《从受众角度分析反转新闻中的舆论失焦现象》一文中主要从受众角度对舆论失焦现象进行了归因,有社会对受众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受众刻板心理作用的结果。总之,舆论失焦归根结底也是受众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关注点失焦,因此文章就受众这一个主体展开了论述,但它作为反转新闻下普遍现象,绝不会就受众这一个因素而影响。总之,舆论失焦现象是这一时代下的产物,不论是大数据时代,还是后真相时代,它都是在社会整体环境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因此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发生改变,不一样的新闻传播方式自然也会带来不一样的传播效果,而在这一特定时代之下,舆论失焦现象也油然而生。
1.3论文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先分别介绍了“快”时代与舆论失焦现象的定义,再结合相关的实例总结分析舆论失焦现象的特点。舆论失焦作为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必然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分别从政府、媒体、受众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再一一对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规范舆情的发展。
1.4论文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主题,有目的的对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整理阅读,并参考大量新闻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的书籍,掌握前人研究的现状及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于吸收,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1.4.2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的舆论失焦案例进行分析,从每一个真切发生的事件入手,可以更有效地提炼总结相关的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体化,还可以使文章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深人们反思的程度。
2“快”时代之下舆论失焦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简单、有趣的视频与新闻更易吸引其的注意力;反过来,在大数据的时代下,面对无止境的信息,受众更多只会对新闻的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解读,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这会导致新闻生产的内容信息过剩,从而偏离新闻主线,造成舆论失焦现象的产生。
2.1“快”时代的现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快”时代成为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时间段。快餐文化、快节奏、快时间等成为这一时代特有的词汇,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享受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在不自觉间被其操控,陷入浮躁、麻醉的漩涡之中。2.1.1“快”时代下的“文化焦虑”互动百科称“文化焦虑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心理状态,具体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集体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迷惘、质疑乃至失望情绪的集中反映。”在“快”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面对无止境的信息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尤其在长时间的浅阅读之下,人们会渐渐失去耐心,丧失思考的能力,从而产生浮躁的心态,造成进一步的人文素养的缺失。2.2.2“快”时代之下的信息过剩在信息时代之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面对无止境的信息,一方面受众会根据自身喜好进行有选择性地阅读;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争取受众的注意力会片面迎合受众的喜好编辑新闻内容,甚至会偏向于传播较为低俗的信息,以至于真正的信息被忽视,这些都背离了新闻本身的价值。
2.2舆论失焦的定义
“失焦”顾名思义指失去焦点,它原本是摄影术语,指相机在变换焦距时镜头发生短暂性的模糊的现象,后被引用至新闻传播领域中。戎宁在《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研究》一文中对舆论失焦进行了界定,即“舆论失焦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众围绕着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进行关注和解读,并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对舆情事件中心议题以外的边缘性、衍生性话题以及观点争执本身进行关注聚焦,从而造成中心议题被忽视、转换的舆论现象。”[1]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该新闻事件的边缘性话题已消耗了受众大量的注意力,所以导致后续事实真相的揭露便不再有更多人关注。这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从而也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2.3“快”时代之下舆论失焦现象的特点
舆论失焦现象多发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当受众的关注度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场,它们之间会相互博弈斗争,若媒体不及时公布新闻事实或刻意引导公众情绪,舆论便会发生偏转,转向受众更为相信,或者是更为感兴趣的一端,从而忽视新闻本身传递的内容,舆论失焦现象也就此产生,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2.3.1舆论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话语权的提升为其广泛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提供了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同样的新闻事件,每个人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切入的角度会不同,由此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随着网友对该新闻事件不断地评论跟进,网络关注便会不断积聚,由此也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场。2.3.2舆论的动态化初步网络舆论的形成并不稳定,随着受关注事件不断的发酵,而官方媒体并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引导,人们便会开始自行的脑补新闻,谣言也会伺机而起。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或微博大V为增加关注度与点击量,在没有实际有效的调查之前便会自行加入这场讨论中,通过对事件的转载及发声跟进相关情况,由于其本身带有的群众基础,加剧了传播效果,从而进一步引爆舆论,使舆情的走向变得更不可控,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完全忽视、偏离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正常轨道。如在“山东空姐滴滴遇害案”的事件中,舆论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最初新闻事件爆出时引发对滴滴平台的调查与批评,到后来有微博大V针对此新闻事件发文“四个不打:女孩乘车的4条铁律”,舆论随即转移到了女性的安全问题上,最后一个名为“二更食堂”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对受害者遇害过程进行露骨的推理描述,致使舆情又一次发生转移。2.3.3舆论的公共参与性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话语权的开放使其可以自由地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快”时代的背景之下,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受众往往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做消遣性阅读,在未彻底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受众会“情绪先行”,以自己之前所有的刻板印象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之下,有部分受众会附和认同,也有的会盲目跟风,由此形成了脱离新闻中心议题的舆论。这样的舆情是非理性的,群体抱团现象明显,带有“乌合之众”的色彩。如在“8·2
5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中,当涉事孩子的家长将被有意剪辑过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视频发布在网上时,网上立刻便集结了一群“正义的使者”,舆论瞬时形成一边倒之势。当时没有人愿意停下来等一等真相,也没有人愿意听一听多方的声音,只顾自己情绪的宣泄,最后酿成了悲剧。
3“快”时代之下舆论失焦现象的原因
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性的,有媒体失范的因素,也有受众自身缺乏媒介素养的因素。媒体不顾自身责任感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错误的引导舆论,受众也会在不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出于自身情感的宣泄随意发表评论,这些都会造成舆论走向的偏离。总之,在“快”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网络舆论失焦,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3.1媒体议程设置失焦
在我国,媒体一贯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会采取“报喜不报忧”或者沉默应对的方式。渐渐地,尤其在信息轰炸的时代之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媒体的公信力也日渐下降,人们甚至会对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呈现无视的态度。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目光便开始另辟蹊径,着眼于更能调动受众情绪的边缘性事件。但这些消息的传播会在无形之中弱化新闻的核心议题。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新媒体因其传播范围的广阔,传播速度的快捷以及与受众互动性的增强很快吸引了大部分的受众,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由于新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因此随着其的快速发展,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而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之下,谁能够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就意味着获得了胜利。因此,各种标题党、不实信息便应运而生。此时,新闻文本的质量已无暇顾及,各个媒体更在乎的是如何吸睛、如何增加点击率。因此,在面对突发类新闻事件时,面对铺天盖地的同质化内容,他们为脱颖而出便不会再紧跟事件进程,而是选择从另一角度对该新闻事件进行阐述,以期转移受众注意力。如在对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ET302航班一架波音737客机坠毁的报道中,当人们正被这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并全体哀悼时,很多媒体突然对客机上一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集中报道,甚至有些媒体还在文章中揭示了该女生的私人信息,这让许多网民忽视了这一悲情事件,转而掉头深挖该女生生前的痕迹,并对此发出不好的评论与攻击。很显然在这次舆论失焦的过程中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为博得受众注意力不惜对遇难者进行大肆的渲染报道,丧失了媒体人文关怀的本分。总之,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舆论的引导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传播不实或次要信息,甚至以“标签化的新闻”来吸睛,从而保证受众的参与度,提升自己点击率的做法都会偏离新闻本身的中心议题,错误地引导舆论,最终会造成舆情误判与舆情失焦。
3.2受众情绪先行,出现脑补新闻
舆论失焦现象除有媒体不负责任的刻意引导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受众本身的情绪先行。在对某个新闻进行剖析时,受众往往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情绪以及以往不自觉形成的刻板认识,即他们会对特定的人或事物带有标签化的认知。如2019年5月29日太原师范学院的“霸凌”事件,网友在面对“受害人”单方面的陈述时自动忽视了来自校方的说明,甚至有些人会主观臆断校方对该学生实施了控制,舆论越走越偏,直至有媒体介入以及当事人自行澄清才告一段落。社会中往往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多是社会民生类新闻以及突发性事件,因为此类新闻与受众日常的生活联系紧密,更能调动起群众的参与情绪。但由于此类事件需要调查,新闻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很多消息并非一次性全部获知,这一时间断层就会造成受众脑补新闻,他们会按照以往自身头脑中对相关事件的刻板印象进行猜测,之后再随意发表无事实根据的评论,甚至有些人或媒体会传播不实言论,一时间谣言四起,这不仅会引起受众的恐慌,还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如在“王凤雅事件”中,女童王凤雅最终因病情恶化、治疗无效去世,但一篇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瞬间引爆舆论,这篇文章中声称王凤雅父母将筹得的15万元善款用于为儿子治疗唇腭裂,再加上一些微博大V等的转发,这一未经证实的消息最终便以病毒式传播的形式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对其父母进行谴责与辱骂,批判了其“重男轻女”等的思想,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小女孩的病情,只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维持着自己所构想出的正义。在“快”时代的背景之下,网友身心是浮躁的,他们在面对很多事情时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往往只会在粗略地了解事件大概后便做出了判断,这本就无益于舆情的走向,再加上相关媒体的跟风报道,更会加剧这种传播效应,致使整场舆论越发脱离新闻事件的中心,形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3.3政府部门被动治理舆情
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感。因此,在当今网络时代之下,舆论的形成极为快速,这也为政府的治理与控制舆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中,迅猛发展的舆情早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部分。但面对虚拟的言论,现实生活中政府的处理往往是被动的、匆忙的、紧张的、混乱的。可有句俗语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受众往往对神秘隐晦的事件毫无抵抗力,甚至会在一系列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出“合理”的蛛丝马迹相串联,致使舆论持续发酵,甚至谣言四起,人们以讹传讹,恶性循环,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实,一味地压、堵、删、封不会转移受众视线,也不会减轻他们对事态的关注度,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强大的舆情会倒逼政府出面,但这样被动地应对局面只会很大程度地损伤政府的公信力。互联网时代没有不透风的墙,人人都会化身成为记者,一丝丝风吹草动都会让网民自发联合在一起,最后形成更大的舆论。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一直没有官方可信的回应,所有信息来源全部为未经证实的片面之词,因此舆论会越走越偏,最后脱离新闻主线,甚至新闻也会沦为受众宣泄自己情绪的娱乐工具,人们渐渐会忘却事实本身,而只会沉浸在一场所谓正义的讨论之中。如在2019年8月19日南阳女子整形医院内死亡事件进入了公众视野,随后有不少大V博主发博要求呼吁真相,助推舆论的发酵。由于信息发布的碎片化以及新闻明显的倾向性,舆论一度偏离主线,网友的讨论渐渐忽视了“整形医院致女子死亡的本质”,反而集中在了“女子爱美应有度”以及“又是河南”的地域歧视。最终还是由官方出面表态“依法查清事实,严肃处理”舆论才告一段落。因此,政府引导舆论是必不可少的,官方的回应具有安抚民心的强大力量。
4“快”时代之下舆论失焦的影响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舆论失焦现象当然也不例外。舆论失焦客观上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报道角度以及新的新闻线索,使得在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发生时不至于全国媒体都在进行同质化的报道;但究其本质来看,舆论失焦现象总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引起的不良现象之一,弊大于利,所以本文着重对其不利之处进行论述:
4.1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单一的,其稿件也会经过严格审核才发布。在那时,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因此,在人们心中媒体发布的信息是权威的,也是官方的;但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立刻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它不仅可以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受众实时互动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总之,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绝对优势占据了大量的用户,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舆论失焦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自身的失责而引起的。在当下,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光靠新闻内容的质量取胜似乎成本更高且有些不切实际,于是不少媒体便开始另辟蹊径。在面对突发性新闻时,漫天的报道占据了视野,但有些媒体为在同质化的报道中凸显自己,他们会刻意忽略新闻的主线,肆意挖掘该新闻事件的边缘性话题进行报道,有些还会结合受众的心理进行编排,甚至不在乎内容的真伪,只为获得受众的关注度与点击量。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偏舆论,转移受众的注意力,尤其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未有定论时,一些不经证实的信息极易煽动广大网友的情绪,最终当真相浮面,网民情绪宣泄停止时,受众慢慢会意识到自己被误导,渐渐失去了对媒体的信任。长此以往,媒体的公信力会慢慢下降,受众面对媒体消息第一时间不是相信,而是质疑,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不利的。如在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有些自媒体故意歪曲外媒的采访,发文暗示该事件的离奇,渲染“阴谋论”。这在当时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关注,也一度引起了舆论的失焦,甚至还有网友幸灾乐祸地宣称“这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
4.2真相变得次要,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目的之一在于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媒介的作用是告知,是传递,而非刻意引导。因此,在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中,事实本身是第一位的。面对突发性事件或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时,社会的关注度往往是最高的,这一类事件也是最易形成舆论的。而当一次又一次错误引导舆论的信息产生,舆论跟随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偏转,这不仅使舆论越来越偏离新闻主线,还会极大消耗公众的注意力,最终当真正的事实浮出水面时,受众已无过多的精力再去关注。另外,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很多人性隐藏的一面也会暴露出来,如人们的窥私心理。这其实是每个人普遍有的心理状态,即面对最隐秘的事情,往往最有兴趣获知。所以,当带有此类特征的信息出现时自然其所受的关注度也越高。正如面对明星的私生活,不少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挖掘,去窥探的道理。但这类心理若被不良媒体加以利用,便会使新闻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人们会在窥探中忘记新闻事实,只剩下对当事人的伦理道德进行讨论。这不仅使新闻偏离了轨道,也会对新闻当事人或其家属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如在“山东空姐滴滴遇害案”事件中,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27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