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谈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字数:6764】

2023-04-14 15: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浅谈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
摘要
吴昌硕是清末时期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大师,本文将研究他所临的石鼓文,其石鼓文是其艺术成就中最高的。不仅如此,他多年临习石鼓文也让他的其他书法、绘画和篆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他的其他艺术中,我们能明显看到金石意味和篆籀之气。在书法艺术长河中,历代书法家都对吴昌硕的书法进行了分析,但专门论述他的石鼓文的不多,本文将对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的书法艺术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吴昌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述其个人经历,讲述其与书法艺术的起源,再具体分析吴昌硕石鼓文的用笔、线条、结体,用举例、对比等的方式研究其艺术特色,最后来总结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吴昌硕;临石鼓文;书法艺术;对比;影响
  前言
清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碑学兴盛于经济发展最快的江南地区,使碑学一跃为书法学习的正统地位,因此出生于浙江的吴昌硕顺应当时书法的复古风潮,学习碑学书法。当时有书法家康有为在他所撰的《广艺舟双楫》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1]。先秦《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完成了大篆到小篆的衔接任务,既有大篆的显著特征,又开启了小篆先河,具有篆书的实际价值,成为大家所临摹的热门书体。近现代的书法名家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等人的篆书都是通过学习《石鼓文》受益而来,尤其是吴昌硕,“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2]。
但在众多临摹石鼓文的书家中,吴昌硕是写得最好的一位。他对石鼓文进行深入研究,以形写神,不拘成法,开创了一代新风。季琳在吴昌硕临《石鼓文》中这样评论:“在用笔上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粗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法来表现丰富的线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形态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3]。
  一、吴昌硕简介及个人经历
吴昌硕(1844-1927)(图一),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石、苍石、昌硕等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4]。浙江安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一日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亲读书,后在邻村私塾学习。由于父亲懂一些刻印,常在在家中刻印,他也耳濡目染,十几岁便喜欢刻印章,加上其父加以指点,略懂一些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不幸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家务农,耕作之余,寒窗苦读,同时钻研篆刻书法[5]。同年他中秀才,被任为江苏省安东县的知县,但仅任职一月便辞去职务,为此自己刻印“一月安东令”以记之。吴昌硕在31岁以后,定居于苏州,常来往于江浙之间,后又定居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可以阅历大量的金石碑版、印玺、字画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艺术眼界,再加上当时江南的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时代新潮流、新思想,吴昌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收博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炉。其一生先后师从问业于俞樾、杨岘,研习训诂辞章、诗书篆刻,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其艺术成就影响海内外的艺术发展,尤其是日本人对其崇拜有加。一九一三年在他的带领下,杭州西泠印社成立,他被推举为首任社长。吴昌硕篆隶行草四体均擅,尤以篆书最负盛名,一生专攻石鼓,从临习石鼓文中获取的艺术修养最高。其篆刻的成就,对我国篆刻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近代中国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在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吴昌硕突患中风后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其墓地坐落于浙江余杭县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6]。
  二、吴昌硕石鼓文的书法艺术特色
吴昌硕石鼓文是书法界中难得的以临摹取胜的书法作品,这是吴昌硕在经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后,对古典石鼓文进行阐释、夸张,结合时代特色,用他自己多年的书法修养所将临摹与创作高度融为一体的作品。从表面上看属于临摹作品,但书法界并未将它作为临摹来看待。如果是临摹作品,就应该对原帖亦步亦趋,形貌不失。但吴昌硕的石鼓文看起来与原来的石鼓文是两回事了。所以不如说它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是以原碑为主体,作者进行独到的见解后,阐释、夸张的结果。吴昌硕一生专注于石鼓文,自称在临习石鼓文时“一日有一日之境界”[7]。接下来,本文将从用笔、线条、结体三方面来分析它的艺术特色。
  (一)用笔—圆劲婉通之美
吴昌硕所临摹的石鼓文,用笔雄浑饱满,气度恢弘,苍浑方劲,圆中有方,他注重借由笔墨形质所表达而得到的笔墨意蕴之美。之所以吴昌硕的石鼓文能达到这样一种雄浑饱满的状态,这与他写字过程中的运笔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运笔就是在落笔于纸上时所做的各种笔画,在吴昌硕的石鼓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运笔表现各异,有落笔起笔的方式,有行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有笔画之间的连与断,有转折之处的运笔处理,然后表达出方圆、快慢、浓淡、干湿、长短、粗细的视觉效果,接下来将对此逐一分析。
通篇看吴昌硕的石鼓文,我们会发现石鼓文起笔都比较圆润,但也有方笔,这是吴昌硕在行笔时采用了逆锋入笔,即是藏锋,还有顺锋入笔。包世臣对起笔做出了自己的见解:“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8]。无缺峰是指起笔形态完美,无涨墨则是指笔画干净。当顺锋入笔所写出来的形态是方的,当逆锋起笔时所呈现的形态是圆润饱满的。例如石鼓文中“徒”字(图二2-1)中的两个横,在处理的时候,起笔一方一圆,并且两个横之间有一种向背的关系,我们也能从中领会到写字时的势。再比如,“隹”字(图二2-2)的四个横的处理,尽管四个横与竖画衔接,但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其中的用笔,下面三个横都是顺锋入笔,但其入笔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毛笔是一个锥形的笔头,我们采用不同的入笔方式,不同的角度,都会使笔锋以一个不同的自然的形态呈现,例如“涉”字(图二2-3)可以明显的看到吴昌硕身后的用笔功底的自然流露。
其次,说完起笔再说一下行笔过程中的运笔,以“以”字(图二2-4)为例,逆锋起笔之后,按下去笔再提起来再按下去,一提一按,是每一个字完成的必要用笔。提笔就是将笔提起或者半提起来继续行笔,同时提笔也是一个调笔锋的过程,在写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锋方位不是自己所想要的,这时就通过调锋来完成。按笔锋也叫顿笔,是把笔往下压,使笔锋弯曲,通过笔根将力道使于纸上。在石鼓文中,大多是在顿笔之后再提笔以继续行笔,而后再顿笔,这样的行笔使线条饱含弹性,张弛有度,这也体现了我们常说的写字的“节奏”。一提一顿使线条寓于变化之中,最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使字的形态多姿多彩,更有韵味。行笔过程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中锋用笔,这与字的线条质感有密切的关系,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9]。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中锋的重要性,古今书法中都以运笔为中锋为尚。在吴昌硕的石鼓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中锋行笔。近代的沈伊默也这样说过:“用笔之妙,无非就是笔笔中锋”[10]。那么到底什么是中锋呢?早在汉代,蔡邕就给出了解释,即:“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1],这也就是说,在写字过程中,应该将笔尖置于线条的中心,使笔锋与纸面垂直。在写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笔尖在线条中间行笔时,墨向两边渗透,中间会有一条细劲的线有力透纸背的效果,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这样写出来的线条非常的扎实、厚重饱满,吴昌硕的石鼓文就是用这样高质量的中锋线条来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反之,如果用侧锋用笔来行笔,即是笔尖与纸面是非垂直的,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比如竖画就会左边边沿看起来很厚实,右边边沿则很单薄,这样的线条非常没有质感。
最后就是收笔,收笔是在书写结束时将笔锋提离纸面,收笔与起笔有异曲同工之妙,收笔时顿笔或者折笔锋成方,回锋行笔而成圆。以收笔最多的“流”(图三)字举例,同样,收笔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其线条收笔也亦正亦斜,参差错乱。这些丰富的用笔且又能随心所欲、自然的表达出来,才是真功夫。正是这些丰富扎实的用笔,才创造出如此饱含圆劲婉通之美、磅礴大气的石鼓文。
  (二)线条—力弇气长之美
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曰:“篆取力弇气长,隶取势险气短”[12],并指出这是因为篆书与隶书的用笔方法不同所致。所谓力弇气长就是指用笔笔中锋的用笔方法写出匀净圆浑、气韵悠长的线条,吴昌硕的石鼓文高度表达出了这种力弇气长之美,其线条浑厚悠长。
线条是书法表现的载体,从线条的质量可以看出一个书法家的控笔能力和基本功的展示。毛笔是一个圆锥形的,且是非常柔软和富有弹性的,所以对于毛笔的控制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不同的用笔会呈现出多种线条,线条具有质感、立体感、节奏感、力感、动性等几个要素。
首先说线条的质感,在邱振云《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给出一个答案:”“所谓质感是指线条的质地,它取决于包裹线条的轮廓线(边廓)的细微变化,与线条内部的细微变化(浓、淡、枯、湿)亦有关”[13]。一位书法家必须要对线条质感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线条质感取决于书写时所采用的笔法和墨法。吴昌硕的石鼓文线条都是比较浑厚苍润的,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在苍雄的基础上用笔厚重绵实,更缓和,书写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毛笔的运动过程,吴昌硕就是通过一定运动过程,很好的表现出线条。原石鼓文(图四)中的线条有“画成其物”的描绘性质,它强调线条的物象形态,忽视了运动的节奏韵律,但吴昌硕富于线条节奏和韵律,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14]。正是在这样的运用毛笔行笔的过程,是书法渐渐成为一门
艺术,《石鼓文》本身也就在线条形式的秩序化中强化它的书写性,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结体秩序化的过程中,《石鼓文》尽量把线条位置定在方整的外轮廓上,尽量把斜线尤其是主要部位的斜线变为圆转的折线,线条圆浑,结体外拓结果,虽然减弱了字形的动势,但拓展了字体的内含空间。吴昌硕临的石鼓文将这种平稳古拙变成了笔意流转,趣意飞动,但又扎在纸里,线条圆实,没有草率油滑的线条,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
其次,是线条的节奏感。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节奏,线条的节奏是历来书家都很重视的。石鼓文本身是属于静态的,但吴昌硕将石鼓文写的具有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所谓节奏就是行笔的快与慢,吴昌硕石鼓文在书写过程中,不一带而过,而是有很多的提按,最能表现此特点的就是“于”字的那一竖,先细后在转折处粗再细再粗到收尾处的提笔,是一个完整的有节奏的行笔过程。这也表现出了线条的立体感、动性以及力感。
  (三)结体—参差错落之美
在结体上吴昌硕以参差错落的形态来替代平整的字形,从图片图四与图五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石鼓文》原石碑(图五)书风雍容和穆,古茂自然,结体是比较方整的,而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图六)点画圆融雄秀,常常左低右高,有参差错落之美。吴昌硕则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婉通圆转的用笔,粗细匀称的线条,在原碑端庄工稳的基础上又表达出意态纵横的意境。从石鼓文原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结体是整齐均匀的,从甲骨文时期起,中国书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以对称的形态来处理字形的结构,但也因对结体造形的把握能力不强,难以达到规整划一。吴昌硕在此基础上趋利避害,脱离原碑的方整稚拙,体现出成熟自然的书写状态,在字形处理上使之更加规范,更加完美。
吴昌硕则赋予石鼓文结体一定的参差错落的感觉,通常是为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取新意。以“吾”字为例,都为左低右高,以“雉”(图七)为例,也是左低右高,但也有特例如“旛”字(图八),为左高右低,如“录”字,则很平正,左右同高同低。这些所有的变化,打破了均衡的空间分布,达到一种“疏可走马,密不透分”的审美效果。其次,其高明之处还在于处理繁简字的处理,可以概括为“小中见大,删繁就简”的处理原则。即是指当遇到笔画繁多的字,不使其雍胀膨散,而结字茂密,收其中宫;当遇到笔画少的字,浓墨书写,不使其细小散漫,虽笔画寥寥,但不显零落。整体上,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三、吴昌硕石鼓文对其书法、绘画、篆刻的影响
  (一)对书法的影响
吴昌硕毕生都在致力于石鼓文,在写石鼓文时参以草书笔法,不紧靠于形似,而凝练遒劲,篆籀之味浓厚。因此,他所写作隶、行、草也都有篆籀笔法出之,形成一种古茂奇朴的独特风格。其次,在书写石鼓文时用笔的稳健果断,点画的圆润饱满,线条的浑厚坚挺等这些都可以在吴昌硕别的书法中看到,尤其是在他的行草书中。如他的行草《西泠印社记》(图九),虽然是行草书,但是扑面而来的是篆籀气,从这个不失法度,变化多端的行草书中仍然能看到圆劲苍老的的线条韵律,能看到朴陋古拙的金石意味。
  (二)对绘画的影响
吴昌硕的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山水画,兼用篆、隶、草等笔意入画,
这些用笔都与他临摹石鼓文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他的笔墨取法都来自于临石鼓文,由此展现出色酣墨饱,雄健古拙的艺术特色。他的绘画作品注重整体,尚气势,被评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吴昌硕本人也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15]。由此可见,他的书法对他的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尤见笔墨。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以篆籀笔法进行绘画,其画用笔落墨浑厚挺拔,笔墨变化之深厚功力无不来自对石鼓文多年的临摹,恣肆但又厚重的笔墨表达出绘画深邃的意境,外貌粗疏而内涵浑厚,虚实相生。吴昌硕绘画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笔法和墨法富于变化,例如,如图所示的《紫藤图》(图十),错综缭绕的藤条是用丰富的笔法,墨法结合表现而来,尤见藤条的线条都能用笔法墨色表现的非常丰富,这与他临石鼓文中表现的线条有密切的联系。
  (三)对篆刻的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亦绝,苍风意岚,与其得石鼓精髓不无关系。篆书本身就与篆刻有着很大的关联,篆刻的字本身就是从篆书中取法而来,所以他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到篆籀气和金石气,其主要篆刻作品有《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好学为福》《归仁里民》《湌经养年》(图十一)等,主要以篆籀之风入印,其印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其篆刻拙而朴,古而今,以“出锋钝角”的刻刀,继承了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与切刀的含蓄浑厚融为一体,将雄浑朴茂的个性化气息表现出来。吴昌硕刻印还常用一种残缺刀法,古印大都经过时间的沉淀,自然的风化以及水土的浸蚀,失去了原来的干净平整的表面,但正是因为如此,印才更加古朴苍拙的审美效果,这种拙气都得益于他所临习的石鼓文。吴昌硕在冲切的基础上,用敲、击、凿等手法努力去营造出印的古拙风味,也创造性地表现出金石味,达到新的审美境界。
  结语
生活在清代的吴昌硕定居于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的江浙一带,加之考古,碑学思想的崇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吴昌硕大开眼界,广收博取,成为了一个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师。而他一生都在临习石鼓文的经历,对他的艺术造诣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他所临习的石鼓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从用笔到线条再到结体,逐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用笔的中锋用笔,以及用笔过程中的起笔、行笔、收笔,最后展现出一种圆劲婉通之美,这些用笔的总结在我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线条的力弇气长之美体现于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通过分析线条的这些要素,让我对线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再通过结体的参差错落让我对字形的处理有了深刻的认识,综其这些,成就了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一生的临习,使他与石鼓化合为一,并对他的书法、绘画、篆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总结过程,我不仅是对石鼓文的学习有了方法,更是对我在学习其他帖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尽管论文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是自己第一次这么用心的去研究一个课题,这样的一次写论文的经历,让我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有方法和效率,成为了也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汉字符号演绎中的视觉创意思维.[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2]何世剑.中国书法“源流批评”的承传与表征.[J].理论与创作,2010
[3]季琳.内容简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01(01)
[4]侯东菊.翁同龢与篆刻家交流考略.[J].书法赏评,2013,(02):18-21
[5]韦桂来.晚清“后海派”领袖吴昌硕的艺术成就探析.[J].才智.2014,(30):251-251
[6]高扬.楹联简史三字经(七).[J].民间对联故事:下半周,2011,
[7]清卿斋主.一日有一日之境.2007-06-03
[8]刘小涛.建国后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书体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吕丽军.执笔法与中侧锋关系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魏启后.笔笔中锋.[DB/OL].
[11]蔡邕.九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8.
[12]桂晓亮.书法艺术鉴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08:49
[13]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14]陈国成.石鼓文的书法意义.[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51-52
[15]高启新.浓写淡抹总相宜–温州博物馆馆藏海派名家书画展[J].收藏家,200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