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字数:6826】

2023-04-14 14: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某农村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42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健康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初中生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普遍较高,但仍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低社会支持群体。此外,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初三学生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

  (2)农村初中生在自尊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和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村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男生;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初三年级在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

  (4)农村初中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偏执、抑郁、焦虑等八个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健康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普及,已经由城市深入到农村。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占整体比例和实际数目的绝大部分,教学环境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差[1]。因为生活条件落后和教育水平有限导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调查表明,相对于城市同龄人来说,农村初中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厌学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农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群体,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照顾,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认知机制、人格因素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自尊与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对自尊有重要的预测作用[2]。因此,有效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会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当受到我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索,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或提高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并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防止和矫正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近年来,国外很重视对社会支持的研究: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较高[3、4]。社会支持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十分重要。目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国内被广泛采用,量表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了许多相关研究,虽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表明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部分重点是大学生、重点中学学生、医生、士兵、教师等方面,对于农村初中生这种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5]。邵淑娟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6],杜富裕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7]。自尊与人类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中介变量,自尊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人们的行为,是一个人的正常健康发展不能或缺的因素[5]。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观支持对症状总分的可解释量最高。本研究将从这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某一社会网络利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伴随着弱势群体存在的社会行为。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自杀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8]。心理学界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Homes和Rach在1967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被Cassel和Cobb作为专业概念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后,很多著名学者才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Sarason(1991)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想要得到的或者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9]。Malecki(2002)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护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10]。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支持定义的看法,整体来说有四个方面:(1)亲密关系观:这一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2)"帮助的复合结构"观:社会支持是一种帮助的复合结构,可以由帮助行为产生。(3)社会资源观: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是个体处理紧张局势的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人与其他人或群体间交换的社会资源。(4)社会支持系统观:社会支持需要深入学习,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活动,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情感、精神等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支持可以概括为:个体通过接触社会所形成的联系,在这种联系所构成的系统中保持认同,以此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或服务。因此,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2.2关于自尊的定义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由社会比较形成,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其次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也有观点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是指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受到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个体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因素。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的自尊会变成虚荣心,过弱的自尊则变成自卑。赵冬梅等人在研究大专生的自尊时指出,自尊一方面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信任,对我们应付生活和挑战能力的信任;二是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权力的信任。自尊是人类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人类的生命进程起着重要作用,自尊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自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绪情感、态度和人们的行为,是一个人正常、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1.2.3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较为通用的定义是肖汉仕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1.3国内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1.3.1社会支持的研究历程

  在国外,社会支持的研究是一个热门领域,在我国社会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才刚开始[11]。以往社会支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老年人和成年人,缺乏对青少年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将对象集中在青少年身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支持与身心发展的研究。Licitrak等人于1993年提出:感受到同伴高水平支持的青少年,抑郁程度低;而Windle.M(1992)则认为负性生活事件、低家庭支持是青少年女生问题行为的显著性预测指标;1993年,Morano,M.D.等人认为缺乏家庭支持或低家庭支持是青少年自杀倾向的最有效的预测性指标。MichaelWindle(1992)则认为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有显著的缓冲作用。从研究的发展水平看,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实验研究阶段,1997年Klein,Amelia和Rocco用实验法研究同伴的社会支持在有心理健康问题、滥用药物的高危群体中的康复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张向葵、张林等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中学生高考时的压力感[12]。赵建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3]。郭学东等人认为初中生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4]。

  二、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是父母和同性朋友。有研究表明:母亲给予中学生的社会支持最多,父亲其次,最后是同性朋友和老师[15]。刘霞等人2007年对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研究中也发现,母亲是他们最主要的支持来源[16]。2004年张彦的研究表明,父母和朋友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和相对稳定的支持来源[17]。刘春梅等人研究也认为,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与支持[18]。2005年左占伟等人提出,在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中,同性朋友所占地位显著高于其他人,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19]。

  1.3.2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生活中的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人格、社会比较倾向、气质类型等等。贾继超、刘金同等人认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勇、梁慧华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有显著正相关,可能原因是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开始阶段,心理依赖性较强,能否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的社会支持,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水平的高低。家庭主观社会支持与非家庭主观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有差异,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对其心身健康所起的关键作用,也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不同的社会支持源对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影响。

  1.4国内自尊的研究现状

  1.4.1自尊的研究历程

  国内对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就我国的自尊研究来看,对具体社会文化对自尊的影响研究很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必然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限于我国自尊研究发展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有移植国外观点之嫌,本土化研究稀缺。但最近一二十年,也有很多心理学者对自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的对象以未成年人为主。

  张文新、李勉媛等人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初二、初三;男女生在自尊的结构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和特长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黄希庭(1999;2003)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随年级的提高,朝着V字形发展。其中,从中学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虽有一定的上升和发展,但在两个阶段都分别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即在高三年级急剧下降而在大三年级达到顶峰,其他大部分维度的价值感在大二年级已经达到最高水平。[20]

  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尊发展不稳定,而且并不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自尊发展存在转折时期。

  1.4.2自尊的影响因素

  自尊的影响因素有很多。1890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教科书上的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自尊来自于知耻。同时,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自尊的因素。

  1.5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5.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学者门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1.5.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有:1.先天的遗传因素:若父母或家族中有人存在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则家中孩子就有一定概率遗传到心理问题。2.外界刺激:许多人本身并没有心理障碍,而是在某些外界刺激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亲人去世、家庭变故、财产损失等等意外事件导致个体内心无法接受,产生了异常的心理状态,由此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每个个体的抗压能力不同,导致心理素质水平也不同。在同一水平的外界压力下,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体能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在逆境中生存,而心理素质较低的个体则会被压力击溃,产生消极情绪,被环境左右,最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有无心理保健服务: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心理保健服务通过倾听、交流、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更快适应当前状况,早日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没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个体将独自面对繁重的压力,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极为不利。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某农村初中一至三年级共478名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425份,其中男生201名,女生224名;初中一年级202人,二年级134人,三年级89人;独生子女217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2.2测验工具

  2.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1986年肖水源教授编制的,共有十题,包括客观支持(3题)、主观支持(4题)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题)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自量表问世以来,已应用到国内二十多项研究中,并被译为日文用于国际协作研究。从反馈的意见来看,该问卷设计合理,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987年作者试用该量表对128名大二学生进行测试,量表总分为34.56±3.73分,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l-10在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2.2自尊调查表

  自尊调查表(SEI)用以评定测试对象在几个方面对自己的态度,所有条目取自1954年Rogers、Dymond和Coopersmith的研究,由5位心理学家把它们分类,用来反映自尊的高低。共有58题,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情况,选项为像我或不像我,前者评1分,意味着高自尊,后者评0分,意味着低自尊。J.B.Taylor及Reitz(1968)报告劈半信度系数为0.90。Coopersmith报告在首次评定的5周后,重测相关系数为0.88,3年以后的重测相关系数是0.70.1983年心理学家发现SEI与Rosenberg的自尊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8-0.60之间。像我记1分,:不像我记0分。其中3、7、8、9、12、15、16、17、22、26、30、33、35、37、38、39、40、41、42、43、44、46、49、50、51、52、53、54、56、58为反向计分。

  2.2.3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于1997年编制的,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分量表。它们分别为强迫症状(3、10、12、22、23、48共6项)、偏执(11、20、24、26、47、49共6项)、敌对(19、21、25、50、52、58共6项)、人际关系敏感(4、17、18、45、51、59共6项)、抑郁(5、13、14、16、44、57共6项)、焦虑(6、15、34、43、46、56共6项)、学习压力感(31、33、36、38、40、55共6项)、适应不良(1、8、9、29、39、41共6项)、情绪不稳定(2、7、27、32、35、53共6项)、心理不平衡(28、30、37、42、54、60共6项)。凡是选1得1分;选2得2分,依次类推。将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将各个内容量表分别的总分除以六即可得到各内容量表的项目平均分,根据项目平均分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3结果

  3.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3.1.1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总状况分析

  通过对42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如表1:



  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A、B、C、D四个选项分别记1-4分,其中第6、7条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总分小于20,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结果表明,量表总分为36.10±6.08分,低于20分的有一人,占总体0.24%,高于30分的347人,占总体81.6%,由此来看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普遍较高。

  3.1.2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3.1.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

 

  根据表2结果可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农村初中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与王本法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

  3.1.2.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无显著差异。

  3.1.2.3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农村初中生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总分和主观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对这两个维度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总分和主观支持上,初三年级与初一、初二年级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显著高于初三年级,而初二年级又显著高于初一年级。

  3.2农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