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急性氨氮胁迫及毒后恢复对团头鲂幼鱼的血液学参数以及组织学结构的影响【字数:8037】

2024-02-24 17:0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血浆和血液学参数及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将鱼(初始重量,14.79 0.01g)随机分到六个水槽(200L)中,每个水槽中分配40尾鱼。将团头鲂幼鱼暴露于两种氨氮浓度中,一组氨氮浓度为0mg/L,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氨氮浓度为25 mg/L,称为胁迫组。然后在0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以及72小时进行取样,然后进行96小时的暴露后恢复。结果表明,氨氮对血浆和血液学参数都有有显著影响。胁迫组在暴露时间小于24小时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皮质醇、血浆氨、血容积和白细胞计数都会增加,24小时之后,增加水平和计数开始降低。观察到胁迫组在12小时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经过96小时的毒后恢复,所有的参数水平都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鱼的鳃、肝、肾均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肝损害最严重,其次是鳃和肾。在增加曝光时间前24小时,团头鲂的生理指标及组织学结构所受到的不利影响随着时间而提升。 对于氨氮胁迫的影响,鱼类表现出了自我调节能力,但其组织结构不能完全恢复,鳃组织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变化,肾组织恢复能力最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4
1.1材料 4
1.2样品收集与方法 5
1.3统计分析5
2 结果与分析5
2.1血浆分析5
2.2血液学参数6
2.3急性氨氮胁迫对鳃、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7
3讨论11
3.1 11
3.2结论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图1 氨氮浓度对血浆的影响4
图2 氨氮浓度对血液学参数的影响6
图3 鳃的组织结构7
图4 肝的组织结构8
图5 肾的组织结构10
表1TAN DO 等因素5
表2 急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鳃组织学结构的影响7
表3 急性氨氮胁迫及毒后恢复对团头鲂幼鱼肝组织学结构的影响8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表4 急性氨氮胁迫及毒后恢复对团头鲂幼鱼肾脏组织学结构的影响10
急性氨氮胁迫及毒后恢复对团头鲂幼鱼的血液学参数以及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水产养殖 陶志涵
引言
引言 :氨氮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在鱼类排放的含氮废物中,占60%80%。(Salin & Williot, 1991)氨可分为两种形式:电离(NH4+)和非电离(NH3) (Wajsbrot, Gasith, Diamant, & Popper, 1993),氨的毒性主要归因于NH3,因为它可以沿着浓度梯度在鳃膜上自由扩散。(Svobodova, Lloyd, & Machova, 1993)在水生环境中,氨积累是鱼类养殖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在高密度鱼类养殖中。水中氨的浓度迅速增加,从而生成对水生生物造成急性毒性的有机物。鳃、肝、肾等水生生物器官在影响环境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鳃是第一个对不利环境做出反应的器官(Benli, Koksal, & Ozkul, 2008; Person, Boeuf, Infante, Helgason, & Roux, 1998)。而肝脏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受水污染物的影响最大。(Oost, Beber, & Vermeulen, 2003)。肾脏也是解毒的主要器官,也是氨中毒的靶器官。(Ortiz, DeCanales, & Sarasquete, 2003)。此外,许多研究发现高氨含量对鱼类健康有害(Li et al., 2014),会导致免疫抑制和高死亡率以及对鱼鳃、肝脏和肾脏的损害(Benli et al., 2008).鱼类的生理代谢与鱼类组织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两者都反映了鱼类的健康状况。因此,研究急性氨暴露引起的生理代谢和器官或组织水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南美白对虾的急性和慢性氨毒性已有报道。 (Siikavuopio, Dale, Foss, & Mortensen, 2004),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Benli et al., 2008),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Foss, Imsland, Roth, Schram, & Stefansson, 2009),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Romano & Zeng, 2010),海马(Hippocampus comes.Paust, Foss, & Imsland, 2011),大西洋鲑(Salmo salar.Kolarevic et al., 2013) ,棘颊雀鲷(Premnas biaculeatus.odrigues, Romano, Schwarz, Delbos, & Sampaio, 2014)。然而,关于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影响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都是衡量氨对存活、生长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此外,团头鲂是目前养殖最广泛的淡水鱼,在池塘和循环水产养殖。它是一种比较敏感的物种,可以用来研究对氨氮的应激反应。(Sun et al., 2015)本研究的目的是更全面地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血浆的影响,团头鲂幼鱼的血液学参数、组织结构及暴露后鱼类恢复能力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在实验中的团头鲂幼鱼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这些鱼被放置在圆柱形鱼缸(200升/箱)中,并食用含有33%蛋白质和6%脂肪的商业饲料。(粒径1.0毫米,无锡通威饲料公司,无锡,中国)在急性氨氮暴露试验之前饲养2个星期来使得鱼类适应养殖环境,此外,实验前24小时暂停投喂.然后,将240条健康鱼(平均重量, 14.79 0.01 g)按类似的大小随机分为六份200L/箱(每箱40条鱼)用氯化铵(NH4Cl)作为氨源,添加至所需的最终氨浓度。在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 (Sun et al., 2015; Zhang, Sun, et al., 2015),氨氮在幼鱼体内的96小时致死浓度为56.492 mg/L。本试验以25 mg/L氨氮和零对照的氨氮浓度作为研究对象,对幼鱼的氨氮浓度和氨氮浓度进行了研究(0mg/L,以正常淡水为对照),因此可以更加明显地获得了氨氮胁迫的生理和组织病理反应。每一次试验使用三个水箱里的鱼,在0、6、12、24、48和72小时,每种氨氮水平分别取样,然后将其余的鱼转移到一个装有加气自来水的水箱中,进行96小时的毒后恢复。水箱由地下水源供应,并提供补充氧气。如Li et al.等人(2013)所述,所有储罐都获得了脱氯自来水,每日换水率为1/3。记录死鱼的数量,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将它们移除。光周期为正常的昼夜交替。
氨氮浓度、溶解氧(DO)、pH和水温应该保持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的恒定值,每天测量每个养殖箱内的各种数据,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浓度,由(2008)非电离氨(NH3,UIAN),也叫游离氨,用方程来测量,ElShafai, ElGohary, Nasr, Steen, and Gijzen (2004).用水质仪测量pH值、DO值和温度。(YSI公司,黄泉,俄亥俄州,美国)水样的pH值、DO值、温度、氨氮浓度及UIAN浓度数据列于表1。在压力试验中,为了避免鱼类产生内源氨,停止喂食,以降低最小的人为干扰,以防止额外的压力引起误差的产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