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流行病学分析(附件)【字数:6965】

2024-02-24 15: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2012年我们课题组在患颤抖病的河蟹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暂命名为EsRV。本课题以江苏一带六个不同地区的河蟹为研究对象,对EsRV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不同地区河蟹感染EsRV情况调查、不同温度河蟹感染EsRV情况调查、患颤抖病河蟹亲本与子代EsRV感染情况调查、感染EsRV的河蟹和健康河蟹不同组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健康个体感染EsRV的几率与患病几率均与养殖水体面积,温度都有关,并且可以该病毒可通过垂直感染使子代患病。与河蟹颤抖病流行病学比较,可初步确定颤抖病和EsRV的流行特点相似,该病毒可能是引起颤抖病的病原之一,并且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可以帮助诊断河蟹颤抖病。该结果对河蟹颤抖病的监测与防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3
1.1样品采集 3
1.2核酸提取3
1.3待测样品中RNA的检测(RTPCR方法)3
1.4流行性调查4
1.5组织切片观察4
2结果与分析4
2.1不同地区4
2.2不同温度4
2.3垂直感染5
2.4组织切片观察5
3讨论 6
3.1影响河蟹感染EsRV的的因素6
3.2颤抖病病理机制及主要病变区6
3.3疾病检测与防控7
致谢7
参考文献7
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蟹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诸省各大水系。其中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江苏省主要的水产经济品种。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病害对河蟹养殖业的危害也逐步增大。近年来河蟹疾病频繁发生,尤其是颤抖病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1],引起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重视,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但是疾病病原尚未有权威的定论,本文就河蟹感染EsRV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分析,并与河蟹颤抖病流行特点系统比较,旨在为广大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养殖户对颤抖病的防控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河蟹的生物学特点
1.1形态特征
河蟹体形似圆形,躯干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头胸部由头节和胸节组成,背面覆有墨绿色方形头胸甲。腹面也具腹甲,可通过形状辨别雌雄。若为卵圆形或圆形,是雌性,钟形则为雄性。有5对胸足位于胸部,仅有的一对螯足是捕食和抵御敌害的重要器官,剩余4对为步足,位于身体两侧,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河蟹主要内脏器官包括:肝胰腺,分布在河蟹体内正上方部位;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一层黑色的薄膜贴在内部甲壳上;心脏,心脏是白色的六角形结构;腮,均匀的排列在内脏器官两边;其次还有肠、胃、性腺等。
1.2生活习性
河蟹栖于淡水湖泊河流,通常隐蔽在水草、石砾中。喜欢穴居,昼伏夜出。洞穴一般呈管状,洞口为椭圆形、扁圆形或半圆形,洞底不与外界相通。河蟹生长能适应的温度范围大,最适温度为5℃~35℃,温度低于5℃,河蟹基本停止摄食,温度高于35℃容易产生早熟个体,并且穴居比例明显提高。养殖水体的盐度应该控制在3‰以下,否则会导致幼体大量死亡。PH值在78之间最宜 [11]。
1.2.1繁殖
河蟹具有洄游特性,在秋季性成熟后的个体由淡水向海水迁徙,在咸淡水交界处交配繁殖。交配之后的雌蟹抱卵,每只可产数万到上百万粒卵,抱卵蟹经过一段时间孵化即可出苗。刚孵出的个体是溞状幼体,下一阶段为大眼幼体阶段,即蟹苗,中间需经过5次蜕皮,然后蟹苗再溯河进入淡水水域生长育肥[26]。河蟹繁殖有发情阶段、交配阶段、排卵阶段、产卵阶段、搅卵附卵阶段5个阶段。
1.2.2河蟹的养殖
河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历来被人们视为水产珍宝,江苏阳澄湖大闸蟹闻名国内外[2223]。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有限,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人工养殖,2000年后,池塘生态养蟹技术逐步形成[2324]。目前,河蟹养殖技术趋于成熟,出现许多新的养殖模式,有单养和混养模式,单养模式就是主养河蟹单一品种,这种养殖模式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养殖难度大;混养模式就是以河蟹为主再混搭其它品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养殖效益好。
2河蟹颤抖病的流行病学
2.1国内外研究情况
河蟹颤抖病俗称抖抖病 、环爪病、宽爪病 、抖脚病等 ,根据其症状命名。1994年,该病第一次在江苏省个别蟹池发现后, 接着在江浙一带及其他淡水地区相继发生 ,并且日趋严重。现阶段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都被感染[2]。该病死亡率起伏范围较大,不同水域发病率不同,对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伤[3]。有关河蟹颤抖病的研究,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病因、病原。至于病原,有研究表明是细菌(杨先乐等,1998 ;魏则能等, 1999;薛仁宇等, 2000;)也有研究显示是病毒(陆宏达等,1999 ;何介华等,1999;陈辉等,1999;孙学强等,2000;沈锦玉、黄琪琰等,2000),还有报道认为是食源性和药源性物质(潘连德,1998、1999)或者是类立克次氏体生物所引起的(顾志峰, 2001),还有一种是多病原学说认为颤抖病是一种多病原综合症(周宏,2000)[4]。总之,关于颤抖病发病的病因以及主要病原都没有确定。
2.2流行特点
首先,河蟹颤抖病主要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淡水地区,江苏最早发现,之后在浙江、上海等地出现,危害程度逐年上升,特别是对大规模小型水域的池塘和稻田养殖区。水温、放养密度、种质、水质等因素都会对疾病发生率造成影响[7]。
其次,颤抖病主要发生的季节是夏季710月,中间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水温一般是2333℃,立秋后由于水温降低发病情况更为严重,不过水温一旦低于20℃,发病机率大大降低[3]。
最后,颤抖病主要危害的是7月下旬即将成熟的蟹子,其他甲壳类动物未发现感染,发病死亡率有较大浮动,低至1.2%,高达96.4%,并且不同水系差别较大,其中长江水系小于辽河及瓯江水系[3]。
2.3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
2.3.1临床症状
发病河蟹反应不灵敏、行动缓慢;螯足无力、步足抖动、环爪;观察腮部可见腮排列不规整并发生颜色变化,病变的腮为浅棕色,严重时为黑色[1]。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导致河蟹少食甚至不食,约45天后病蟹死亡[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