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基于背角无齿蚌对邵伯湖重金属污染的主动监测【字数:6677】

2024-02-24 17:0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采用主动监测的方式,以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将事先通过人工培育的背角无齿蚌移殖到邵伯湖的两个位点,对邵伯湖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移殖一个月后进行蚌样的回收,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全部15种金属元素(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Pb)的含量,并使用相对重金属负荷量(ML)和重金属残留量指数(I)来对所监测水体进行污染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南泉养殖基地并未受到明显重金属污染,但邵伯湖保护区位点受到Al和Pb两种金属元素的轻度污染,邵伯湖助剂厂位点受到Pb元素的轻度污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主动监测技术 2
1.2蚌样的采集与分析2
1.3污染评价方法3
1.4统计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3
2.1 背角无齿蚌体内重金属含量3
2.2 相对重金属负荷量4
2.3 重金属残留量指数6
3 讨论 6
3.1 背角无齿蚌重金属含量变化6
3.2重金属污染指标变化7
4结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基于背角无齿蚌对邵伯湖重金属污染的主动监测
引言
江苏省属于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几个省份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江苏湖泊重金属污染形势较为严峻。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已经岌岌可危。江苏省政府也强调务必加强湖泊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方案对湖泊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系统全面且动态的监测。
邵伯湖是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湖泊,处于淮河下游地域,整体形状为长方形,湖泊的长度为17 km,其平均宽度为4.53 km,平均深度为1.87 m,保护区整个范围面积为150.34 km2。邵伯湖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充足,渔业资源也因此十分丰富,列为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同时也为江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淡水资源。因此对邵伯湖进行重金属含量监测既符合江苏省地区需求,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作为一种在江苏省内甚至全球范围分布广泛的一种贝类,不仅具有食用价值等,因其定居生活,且对污染物具有高富集性和低代谢性,体内累积污染物含量与水体污染物含量呈现简单相关性等特点,被证实是一种监测持续性污染物的理想生物[1]。自其作为“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指示生物[2]以来,已经有多次利用野生蚌监测太湖不同水域重金属的污染水平[34]的成功案例。但是,使用采集定点水域野生蚌的这种检测方式属于被动监测,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包括样本的规格、年龄不一,生存水域营养条件差异较大,污染暴露史不同,在某些水域样本数量较少或者没有样本可以采集等[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验采用的是人工培育繁殖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污染本底值低,可向待测水域移殖和回捕的监测专用背角无齿蚌。使用这种移殖蚌类监测重金属污染已经被证明是真实可行的[6]。本实验通过将这种人工培育的标准化了的背角无齿蚌(以下简称“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移殖到邵伯湖水域,并同时以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7](简称南泉基地,下同)养殖池塘的同批蚌作为对照,据此来了解邵伯湖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期为渔业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保护提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动监测技术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来自南泉基地,其重金属背景含量较低,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含量分别为(平均值±标准差):17.82±6.79 μg/g dw,0.20±0.10 μg/g dw,8670±2149 μg/g dw,1950±235 μg/g dw,0,0,0.41±0.58 μg/g dw,387±68 μg/g dw,5.54±0.97 μg/g dw,0.25±0.10 μg/g dw,0,0.56±0.09 μg/g dw,854±176 μg/g dw,3.08±0.10 μg/g dw,4.08±0.24 μg/g dw。
移殖时,将在南泉基地培育出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放于网箱(PVC框架,聚乙烯网片,规格为60×40×10cm)中,每个网箱内放入50只蚌,移殖到邵伯湖并以南泉基地养殖池塘(N 31°25594′,E 120°17159′)的同批蚌作为对照,其中邵伯湖地区选取了邵伯湖保护区(N 32°34.8222′,E 119°27.7434′)以及邵伯湖助剂厂(N 32°42.9715′,E 119°25.6046′)两个监测点(图1)。为了降低底质和水界面受到风浪搅动底泥的影响以及避免空气和水界面受到大气沉降物的干扰,本实验通过浮子控制网箱始终位于水面下 50 cm,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育。1个月后将网箱中的蚌取出,由于需要排出蚌的肠道内容物,先将取出的蚌样放于曝气的自来水中暂养 72 h,然后置于20 ℃的冰箱冷冻保存。实验共设置三个组,NQ1:南泉对照组;SB1:邵伯湖保护区取样点;SZ1:邵伯湖助剂厂取样点。

图1 邵伯湖监测位点
Fig.1 Sketch map of detection site of Lake Shaobohu
A:保护区水域;B:助剂厂水域
1.2 蚌样的采集与分析
取出蚌样后先放于室温下解冻,然后将每个蚌样都用MilliQ水清洗6遍。之后放于80℃的烘箱中烘干24 h至恒重,并用玛瑙研钵将干燥后的样本磨成均一粉末状。样本的消解和测定参照 Chen等[8]的方法:在提前用酸洗过的特氟隆消解管中放入精确称量的0.1±0.005 g样本粉末,再向其中加入10 ml纯硝酸,并放入微波消解仪中彻底消解。将消解好的样本转移至提前用酸洗过的特氟隆定容瓶中,用MilliQ水定容至200 ml。最后使用ICPMS同时测定本实验所研究的所有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Pb)的含量。通过标准添加回收确认此次试验使用的仪器精度,其中所有重金属的回收率为92.8%~109.9%。
1.3 污染评价方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