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和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附件)【字数:588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实验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2实验方法 2
1.2.1饵料和底质对早期稚蚌的影响2
1.2.2两种藻类对早期稚蚌的影响 2
1.2.3数据处理2
2结果与分析3
2.1藻类投喂和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3
2.2不同来源微拟球藻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3
3讨论3
3.1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4
3.2藻类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4
致 谢5
参考文献5
饵料和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
引言
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也称紫踵劈蚌、翼溪蚌,属于珠蚌科,属大型淡水贝类。原产地为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墨西哥湾等流域。紫黑翼蚌属溪流性种类,栖息于泥沙或沙砾底质类型的河流中更加适合它的生长发育[1]。华丹在2007年对紫黑翼蚌进行的培育珍珠试验表明:紫黑翼蚌能够成功培育紫黑色珍珠,且光滑细腻,极富光泽[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
1980年我国淡水珍珠以38吨的产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淡水珍珠生产国,之后珍珠产量保存稳步上升使其第一产珠国的地位不断加强巩固[3]。目前,我国淡水珍珠培育品种主要以国内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gii)和从日本引进的池蝶蚌(H. schlegelii)为主。虽然这两种育珠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珍珠的产量,但所产珍珠大多为白色、粉色系列,颜色单一,不能满足国际高端市场的需求,这也是造成我国淡水珍珠高产价低的重要原因之一[45]。引进紫黑翼蚌这种新的育珠品种,培育高价值紫黑珍珠,对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美国对于紫黑翼蚌的人工繁殖、基础生物学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我国对此种蚌类的研究也正处于探索阶段[6]。本实验选取体外培养的紫黑翼蚌稚蚌,探究不同底质及藻类对紫黑翼蚌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对比稚蚌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评估饵料及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的影响,有利于筛选出紫黑翼蚌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对紫黑翼蚌的苗种规模化繁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紫黑翼蚌稚蚌取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实验室,为体外培养获得,人工养殖一个月的稚蚌(壳长为1.113 ± 0.034mm,壳高为0.640 ± 0.038mm)和两个月的稚蚌(壳长为2.230 ± 0.041m,壳高为1.236 ± 0.037mm)。实验使用的饵料为人工培育的藻类,藻1(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为破壁藻)购买于Reed Mariculture Inc,藻2(微拟球藻(N. oculata)为不破壁藻)购买于烟台鹏发水产有限公司,两种藻均为浓缩藻液。实验所用的底质有黄泥和池塘底泥,黄泥为未施肥的花园土,池塘底泥取自池塘中浅水表层底泥。使用底泥时,将底泥放入烧杯中量取约200 ml体积的底泥后放入5升水中过200目筛网过滤,使泥和水搅拌均匀后使用。养殖用池塘水经过200目筛网过滤后在实验室内的储水箱中用控温系统加热,使水温控制在24±1°C,气泵分管悬吊于储水箱上方进行增氧。
1.2实验方法
1.2.1藻类投喂和底质对早期稚蚌的影响
取体外培养一个月的紫黑翼蚌稚蚌,设置A1、A2、A3三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将稚蚌放在分别塑料箱子(45×32×16 cm)中培育,养殖水体为13 L,箱子放在循环养殖系统中,使温控制在24 ± 1°C,每个箱子上方悬吊一个气泵分管进行增氧。在塑料箱子内部安装了塑料排水管并给排水管套上了200目筛网,确保稚蚌在换水加水时不丢失。利用换水加水设备每天上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2。换水后再投喂藻类并添加少量底质(添加量根据稚蚌大小控制,三组添加量相同,每天加入底质泥和水配好后约200 mL),其中A1、A3组添加池塘底泥而A2组添加黄泥。每天上午9:00和15:30对稚蚌进行投喂藻1,密度为1.6×105cells/mL,其中A1、A2组藻类按等量投喂饵料,A3组不投喂饵料。养殖30 d后,使用气压式喷壶冲洗底泥将稚蚌洗干净后放于培养皿中并在光学显微镜(Olympus CX41)下拍照、测量稚蚌壳长和壳高(0.001 mm)。计算壳长、壳高日生长率的公式:
壳长日生长率=(终末壳长初始壳长)/生长天数×100%
壳高日生长率=(终末壳高初始壳高)/生长天数×100%
1.2.2两种不同来源微拟球藻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取紫黑翼蚌稚蚌(壳长2.230 ± 0.041mm,壳高1.236 ± 0.037mm),设置B1、B2两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换水后B1组添加藻1,B2组添加藻2,藻类按照浓度相同密度投喂饵料(补充藻类投喂密度),两组添加相同量的黄泥底质,养殖方式 参照1.2.1。养殖四星期后,使用气压式喷壶冲洗底泥将稚蚌干净后放于培养皿中并在光学显微镜(Olympus CX41)下拍照、测量稚蚌壳长和壳高(0.001 mm)。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0810.html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