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跳规律及镉对心跳频率的影响(附件)【字数:6724】

2024-02-24 15:4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探究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跳规律及幼蚌心跳对Cd的响应特征,本文采用显微观察心跳和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从心脏出现直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幼蚌(25d、55d、70d、85d)心跳特征及幼蚌心跳频率与Cd浓度、暴露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蚌的心跳频率主要和年龄相关(P < 0.05),心跳频率(H)和年龄(T)之间满足关系式H = - 1.2566 T + 136.57 ( R² = 0.8131);心跳频率和Cd之间的“时间-效应”关系不明显,仅0.002.5 mg·L-1和0.5 mg·L-1暴露组心跳频率与暴露时间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 < 0.01),然而存在明显的“计量-效应”关系,不同暴露时间下幼蚌心跳频率与Cd浓度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 < 0.01),暴露24 h、48 h、72 h和96 h的“计量(C)-效应(H)”关系式分别为H = - 12.691 C + 18.493 ( R² = 0.4987), H = - 22.67 C + 18.356 ( R² = 0.9326), H = - 18.256 C + 15.68 ( R² = 0.7773) 和H = - 23.019 C + 16.171 ( R² = 0.9502)。研究结果提示根据幼蚌心跳频率可以有效监测及评价水环境Cd污染水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材料 2
1.2显微观察心跳3
1.2.1不同生长时期幼蚌心跳观察3
1.2.2暴露实验幼蚌心跳观察3
1.3短期水相Cd暴露实验3
1.4数据处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幼蚌心跳特征4
2.2 Cd对幼蚌心跳频率的影响4
2.2.1 “时间—效应”关系5
2.2.2 “剂量—效应”关系5
3 讨论6
3.1幼蚌心跳规律6
3.2 幼蚌心跳频率对Cd的响应特征6
3.2.1幼蚌对Cd的耐受性6
3.2.2 心跳对Cd响应特征7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4 结论7
致谢7
参考文献7
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跳规律及镉对心跳频率的影响
引言
镉(Cd)污染作为重金属污染之一,其环境污染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但直至1968年日本富山县出现“痛痛病”之后,对于Cd污染问题及其生物毒性的研究才真正引起世界的关注[1]。Cd具有来源广、难降解、毒性强、易于被生物富集、污染后不易发现且难恢复等特点[2],不仅能降低生物体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度;破坏核糖核蛋白质体以致DNA损伤;还能随着水流和食物链在水中迁移转化,造成循环危害[1],对水生生物和人类都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渔业水环境Cd污染形势严峻。《2015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3]指出我国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中Cd的超标面积为2.1%(约1万ha),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陆)Cd的超标面积为2.7%(约10万ha)。且《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4]显示土壤Cd污染点位超标率为7.0%,而陆源土壤Cd污染最终会归宿于水体[5],这很可能会导致渔业水环境Cd污染状况加剧。在国际上,Cd同样被列为重点防控对象[2],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因此,为及时了解其时空动态特征,对于Cd污染动态的有效监测十分必要。
生物监测具有比理化监测更高的综合性、真实性、灵敏性和廉价性,可及时反映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为污染源的优先控制研究和进一步的理化分析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贝类被认为是监测水环境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动态的理想指示生物[67],具有分布广、适应力强、耐受性强、代谢力低、易采集、营底栖生活等优点[8]。研究表明河蚌有望作为水质污染的指示动物,用于监测水质污染的程度[9]。其中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已被证明可有效把握水环境Cd污染动态,根据其对Cd高积累特征(高达53 μg/g)[10],基于背角无齿蚌的Cd污染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1012]。此外,通过移殖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污染本底值低的背角无齿蚌主动监测渔业生态环境,克服了采集野生样本的规格差异、无法了解污染的时间动态、某些待测水域采集不到足够样本甚至根本无样本可采等局限性[13],同样显示出其对Cd 具有高积累的能力[1415]。
河蚌生活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心脏机能状态,其中最为主要的衡量生理指标即心跳频率与心脏工作量。对于污染导致的应激反应而言,软体动物心脏活动模式的变化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16]。因此用贝类心跳能够较为灵敏地监测与评价水环境中Cd污染动态,结果也相对直观与准确。目前有关学者已就一些化学因子对心脏搏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17];温度、盐度的变化对贝类心脏搏动的影响也可见报道[1819]。然而,迄今的相关研究多以成蚌为研究对象(因在自然水域中,幼蚌难以采集),且基本采用“破坏式”方法(如在贝壳上打孔观察心跳[9,17]),这可能会使贝类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早期幼蚌贝壳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可以直接清晰地观察到心跳[13]。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采用贝壳透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做为监测指示生物,通过观察其不同时期心跳频率及水相Cd暴露对心跳频率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心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幼蚌心跳对Cd的响应特征,以期为渔业生态环境Cd污染的预警和监测提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在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期间,连续采集25 d、55 d、70 d、85 d的幼蚌(从心脏出现,直至贝壳不再透明)各30只。所有样本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实验基地,其人工繁殖方法见参考文献[11]。简而言之,选取外鳃肿胀、呈黑褐色的母蚌,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宿主鱼,通过寄生获取独立存活的幼蚌,应用半开放式的流水培育。
CdCl2、NaHCO3、CaSO42H2O、MgSO4和KCl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显微镜型号为XTL—3400,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
1.2 显微观察心跳
1.2.1 不同生长时期幼蚌心跳观察
连续采集不同生长时期的幼蚌(表1),每次采集30个,共120个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心跳情况,并分别于上、下午统计1 min的心跳次数[19]作为心跳频率(次/min)。
表1 背角无齿蚌幼蚌规格(Mean±SD)
Table 1 Specification of “standardized”Anodonta woodiana juveniles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