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应用研究(附件)【字数:1006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试验方法与材料1
1.1试验地点与调查时间2
1.1.1试验地点2
1.1.2调查时间2
1.2水环境检测2
1.2.1位点设置2
1.2.2监测项目3
1.2.3试剂与材料4
1.2.4仪器与设备4
1.2.5水质指标监测方法5
1.3鱼类的投放与调查5
1.3.1鱼类投放5
1.3.2鱼类抽样与处理5
1.4水草生物量调查 5
2试验结果5
2.1水质物理指标 5
2.2水质化学指标 7
2.2.1总氮(TN)7
2.2.2氨氮(NH4+N)7
2.2.3亚硝态氮(NO2N) 8
2.2.4总磷(TP)8
2.2.5溶解性活性磷(SRP)9
2.2.6高锰酸钾指数(CODMn)9
2.2.7叶绿素a(Chl. a)10
2.3鱼类10
2.3.1鱼类产量10
2.3.2鱼类生物学特征11
2.3.3鱼类增长趋势13
2.3.4鱼类全长体重关系15
2.4水草15
3分析与讨论 16
3.1水质16
3.1.1东太湖围网试验区水环境主要物理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原因16<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3.1.2东太湖围网试验区水环境主要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原因17
3.1.3东太湖围网试验区水质综合评价18
3.2水草18
3.3经济效益18
4结论 19
5建议 19
致谢19
参考文献19
东太湖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应用研究
引言
引言
太湖地处30°5531°34N,119°53120°36E,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面积约为2338km2,平均水深将近2m[1]。太湖生境东西部差别较大,东太湖为浅水草型湖泊,主要以荇菜、野菱等浮叶植物为主[2],春季水温升高后容易造成水草疯长,夏季高温季节如不及时清理过多的水草,将会导致水草因高温缺氧腐烂,造成二次污染,导致东太湖水质恶化、有毒藻类爆发、生物栖息地减少等负面结果,水体散发的腥臭味更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文景观[3,4],对东太湖水环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此省太湖渔管办分别在东太湖石鹤港和直进港水域实施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旨在有效调控东太湖水草群落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探索东太湖水草生物治理的绿色途径。本研究拟通过投放草食性鱼类的方式来实现控草目的,维护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探讨生物控草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测定分析水环境参数的时空变化和鱼类的生长状况,从而综合分析评判东太湖浮式围栏生态控草的效果,为浮式围栏控草的全面开展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在湖泊生态治理上有大量研究,叶飞、戴如飞[5]等对湖泊生态治理与管理探索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湖泊治理方案。陈建斌,柴茂[6]指出了政府在湖泊流域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孙刚,盛连喜[7]对长春南湖的富营养化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鱼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生态工程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是湖泊治理比较理想的方法。杨再福[8]等人研究了网围养殖对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网围养殖的发展促进东太湖茭草收刈量增加,并降低了茭草的生物量和生长面积,对东太湖挺水植物和“菱黄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虽然国内对湖泊生态治理有大量研究,但普遍应用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加之污染源尚未完全控制住,国内湖泊污染现象依旧严重,生态治理的研究探索还任重道远。
1.试验方法与材料
1.1试验地点与调查时间
1.1.1试验地点
在东太湖石鹤港和直进港水域实施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具体位置如图11。
图11 东太湖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位置图(图中红色标记的区域)
1.1.2调查时间
试验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2015年11月,每两个月调查一次。
1.2水环境检测
1.2.1位点设置
试验共设置7个位点,分别在石鹤港和直进港两个围栏里面各设置3个监测位点,在石鹤港和直进港水域中心设置一个对照点,分别为:石鹤港围网内中心(左)1号点、石鹤港围网内中心(右)2号点、石鹤港围网外中心(右)3号点、石鹤港和直进港水域中心对照4号点、直进港围网内中心5号点、直进港小围栏中心6号点和直进港围网外中心7号点。具体监测位点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石鹤港监测样点位置图 注:水质采样点
图13 直进港监测样点位置图 注:水质采样点
1.2.2监测项目
水质指标包括:水温、透明度(SD)、pH、溶解氧(DO)、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氮(T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叶绿素a(Chl. a)等,测定按湖泊富营养调查规范[9]方法进行。
1.2.3试剂与材料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scyz/560774.html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