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字数:647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3
1.1 实验材料 3
1.2 分析方法 3
1.2.1 表型性状鉴定 4
1.2.2 DNA提取及数据获得 4
1.2.3 测序数据处理 4
1.2.4 利用GATK鉴定SNP 5
1.2.5 LD衰减修正及种群结构分析 10
1.2.6 进化树分析 11
1.2.7 关联分析 12
1.2.8 候选基因分析 13
2 结果与分析 13
2.1 SNP数据分析 13
2.2 水稻群体表型数据分析 14
2.3 GWAS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14
2.4 水稻群体结构分析 15
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6
2.6 候选基因分析 17
3 讨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长期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性病害,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挖掘水稻种质中的抗黑条矮缩病基因,是解析其抗病分子遗传机制和培育抗黑条矮缩病新品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将183份水稻种质资源的黑条矮缩病抗性数据和全基因组的二代测序数据,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方法对水稻种质资源中的抗黑条矮缩病基因进行了挖掘。研究结果显示,在第10染色体的1,816,044bp位置的SNP位点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性状显著关联,依据该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的结果,在该位点300kb的连锁区域内发掘了49个候选基因,并对这49个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了注释,且在49个候选基因中挑选出了5个最优的候选基因。
引言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飞虱介导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引起的[1],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先前此病发生较少,主要以零星斑点式发生,直到1941年在日本发生了1次大爆发。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日本、中国成为流行病害[23]。此后,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很少发生,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在我国浙江省出现,并爆发式流行,蔓延至整个长江流域中东部稻作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该病毒在2008年还被发现存在其变种病毒,被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5]。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由于黑条矮缩病造成33万公顷面积的水稻减产,其中绝收面积达0.67万公顷。2010年,该病在我国华南、华中、华东部分稻区普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33万公顷,绝收面积0.54万公顷,引起水稻产量损失2.31亿公斤,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6]。此后尽管发病回落,发病范围明显减小,但其潜在流行的风险仍然较高[7]。
目前关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其抗病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的研究表明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鉴定发现该群体黑条矮缩病抗性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且3对主基因存在基因的互作[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利用覆盖整个基因组的遗传标记将表型变异和全基因组范围内SNP变异进行关联分析的一种方法,GWAS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整体性研究,能够一次性对控制目标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位点进行分析,并定位到目标基因或其所在的染色体区域[8]。与传统的图位克隆法相比,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1)GWAS研究不需要在研究之前构建假设。(2)可用自然群体,大大缩短了研究年限。(3)能够一次性检测成百上千个SNPs,在全基因组范围进行研究。(4)GWAS研究的精度在不断提高。GWAS最初是用于研究人类的相关疾病。2005年,GWAS首次被应用于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该研究分别对96名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患者和5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析,最终鉴定出一个可以编码补体因子H的候选基因[15]。在这之后,人类遗传学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GWAS项目开始实施[16],此项目收集了包括7000种常见疾病在内的14000个病例,研究发现了许多可以引发这些疾病的新的致病基因。
植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集中于模式生物,如水稻、玉米和拟南芥。Buckler等在玉米中构建群体材料,开发SNP标记,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17]。Huang等在水稻中运用重测序技术,对517份中国水稻地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参考对照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高密度的水稻单倍型图谱,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GWAS分析[23]。本校万建民院士团队通过基于三年大田试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过表达和基因敲除等功能验证,克隆了双亲和硝酸根转运子OsNPF6.1,发现OsNPF6.1的优异单倍型增强氮素吸收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NUE),进而提高水稻在低氮下的产量,并阐明了OsNPF6.1的优异自然变异及其增强NUE的分子机制[18]。这些实验为作物遗传学研究和作物育种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提供了重要数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20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