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是由真菌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引起的维管束病害,曾给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4].利用
物理化学等手段防治黄萎病的效果均不特别理想[5].而且,目前主栽品种陆地棉及海岛棉对黄萎病菌抗性不强及大丽轮枝菌自身致病机理复杂等原因,造成棉花黄萎病尚未得到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有效控制[6].作为最大的抗病基因类别,编码TIR-NBS-LRR类抗病蛋白质的R基因在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害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是控制棉花黄萎病的有效途径[8].对此,国内外学者对抗病基因在抗黄萎病中的作用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赵磊等利用同源序列克隆策略从高抗黄萎病棉花品种KV-1中扩增具有抗病基因典型结构的抗病基因同原序列[9],这无疑为克隆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植物,特别是模式植物中NBS-LRR蛋白质与病原菌分泌的效应蛋白质的直接[10-11]或间接识别[12-13].NBS-LRR蛋白质的同源或异源[14-15]低聚体化及其亚细胞表达定位[16-17]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探究者已着手从抗病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探究植物的抗病机制.例如,黄萎病菌诱导下陆地棉抗病品种的EST剖析结果表明,当黄萎病菌侵染棉花后,植物体内发生了包括防御.次生代谢.胁迫及信号转导等系列反应[18];再者,对海岛棉接菌诱导后根部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剖析结果同样表明,海岛棉在接菌后发生涉及初生及次生代谢等网络式反应[19].以上探究结果均暗示抗黄萎病是一个多途径参与的复杂过程.最近,对陆地棉抗.感品种接菌后的cDNA-AFLP剖析结果表明,抗病品种NJ0705的1个TIR-NBS-LRR类抗病蛋白质编码基因在接菌后上调表达[20];同样,我们对野生瑟伯氏棉接菌前后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剖析结果亦表明,接菌后,有3个TIR-NBS-LRR类蛋白质点集中上调表达[21],显示TIR-NBS-LRR基因在瑟伯氏棉抗黄萎病中可能起主导作用.因此,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而言,选择抗黄萎病的野生棉种质资源,从中克隆NBS-LRR类抗病编码基因,进而深入探究其在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具体作用机制,无论是对植物R基因作用机制的诠释,还是对实现棉花黄萎病的有效控制均尤为必要.本探究以抗黄萎病的瑟伯氏棉为材料,通过电子克隆等技术,对接菌试验中上调表达的3个TIR-NBS-LRR类蛋白质点的编码基因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剖析,并对瑟伯氏棉的TIR-NBS-LRR类基因编码蛋白质在抗病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材料与方法1.1.植物材料野生棉瑟伯氏棉(G.thurberiTod.)和戴维逊氏棉(G.davidsoniiKell.)种子由我国农业科棉花探究所提供.种子表面用0.1%升汞消毒液处理8min,无菌水充分冲洗后,播种于无底纸钵内的培养土(
建筑细沙∶蛭石=6∶4,事先高压灭菌)中,于人工可控温室(昼温28℃,夜温25℃,相对湿度60%)中发芽.1.2.黄萎病菌黄萎病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W菌株由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提供.平板活化后,转接到查彼氏培养基,液体培养(200r/min,25℃)10d.经4层灭菌纱布过滤,无菌水稀释,制成1ml1.2×107个孢子的孢子悬液,备用.1.3.接菌诱导用一次性医用注射针管取15ml孢子菌液(或无菌水)分别注入各培养皿中,让其自然吸入钵内,30d后记录.观察对黄萎病菌的抗性表型.1.4.RNA的提取及3',5'RACE总RNA提取按照天恩泽ColumnplantRNAout试剂盒说明书进行,cDNA第一链合成按照大连宝生物PrimescriptTMⅡ1ststrandcDNAsynthesiskit说明书进行.Easy-Ahigh-fidelityPCRcloningenzyme购自Stratagene公司;cDNA3'-fullRACEcoreset试剂盒.cDNA5'-fullRACEcoreset试剂盒.快速连接试剂盒.TaqDNA聚合酶以及限制性内切酶等常规生化试剂均购自大连宝
生物工程公司.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公司;pMD18-T克隆载体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凝胶回收试剂盒.反转录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1.5.序列剖析
数据库搜索采用NCBIBlast搜索程序.利用DNAMAN软件对DNA序列进行剖析和组装,利用Pfscan软件对蛋白质功能域搜寻.2.结果与剖析2.1.瑟伯氏棉抗性接种鉴定以感病野生棉戴维逊氏棉为对照,于温室中对两种野生棉资源接种鉴定,接菌后1个月左右观察抗性表型.接种鉴结果表明,瑟伯氏棉植株长势正常良好,表现出对萎黄病W菌系的良好抗性,而对照戴维逊氏棉植株叶片脱落,逐渐死亡(图1).
图1瑟伯氏棉和戴维逊棉黄萎病抗性接菌鉴定2.2.TIR-NBS-LRR类蛋白质编码基因GTHN1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根据基因GTHN1编码区序列,分设计5'端和3'端引物5'-TTAGTCTACCTAGTTGTACCAT-3'.5'-TCTCTGCAGGTAGTACAGGATTG-3',分别与5'.3'-fullRACEcoreset试剂盒中的Outer及Inner引物组合,扩增GTHN1基因的5'端和3'端非编码区.扩增产物经测序.拼接后获得完整的序列;进而根据全长序列设计引物(F:5'-GAGATTGAGATATCCT-TCTCC-3'及R:F:5'-TACCTTAATCAAAGTTTAAT-3')对瑟伯氏棉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预期1984bp的产物(图2).图2瑟伯氏棉TIR-NBS-LRR基因GTHN1的RACE和PCR扩增利用NCBI中的ORFFinder工具和本地计算机DNAman软件,剖析GTHN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得到它们的预期编码蛋白质的987个氨基酸序列(图3).GTHN2与GTHN3分别编码500和1546个氨基酸(序列略).GTHN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Toll蛋白质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Toll-interleukin-1receptor,TIR)结构域.1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bindingsite,NBS)结构域及1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repeat,LRR).2.3.TIR-NBS-LRR编码基因比对与系统进化剖析3个基因全长的信息学剖析结果表明,其氨基酸序列均包含1个Toll蛋白质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结构域.1个核苷酸结合位点结构域.1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THN3无LRR功能域)及抗病基因保守的跨膜区GLPLA,其中NBS区包括典型的P-loop(Ki-nase-1a).Kinase-2.Kinase-33个基序.同类基因系统进化剖析结果表明,GTHN1.GTHN2和GTHN33个基因聚在一起,且与其他物种同类基因进化关系较远.在11个确定的抗病基因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烟草的抗病毒N基因,其次是西红柿的Bs4基因和亚麻的L6基因,而与拟南芥的RPP系列和CA1基因均较远.尽管亲缘关系有远近之别,以上基因均为典型的抗病基因,显示GTHN1.GTHN2及GTHN3亦为抗病基因,并可能在瑟伯氏野生棉应对黄萎病菌胁迫中起重要作用.3.探讨迄今为止,大约70多个R基因已被克隆并鉴定[22].目前,国内外探究主要集中在TIR-NBS-LRR类抗病蛋白质各功能域的功能.抗病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的互作.及抗病蛋白质与上下游信号分子的识别等方面[23-25].LRR结构域负责首先与无毒蛋白质的识别,并决定特异抗性.TIR结构域在启动下游防御信号途径中起主要作用[26],且该结构域多在双子叶植物中存在[27],而单子叶植物中很少见[28].该特点可能与双子叶植物的特异抗性有关.NBS结构域存在于真核生物的许多蛋白质中,这些蛋白质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骨架的形成.小泡运输和防御反应都有关键性的作用[29-30].该特征显示NBS结构域的功能十分广泛.有探究者指出,NBS-LRR类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呈多拷贝.且往往成簇存在[31],这或许是植物产生应对不同病原物或同种病原物的不同小种特异抗性的遗传基础.有报道表明,众多的NBS-LRR类基因在拟南芥中呈现低水平表达,并且其中一部分呈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在病原菌诱导下,也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NBS-LRR类基因呈现表达水平的改变,而剩余的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无变化[32].以上报道显示,植物在某一病原物侵染下,不是一个NBS-LRR类基因,更不是其全部NBS-LRR类基因在起作用,而是针对该病原物的特定效应因子,植物中自身有选择的几个NBS-LRR类基因在协同发挥作用,进而诱导超敏反应.例如,番茄CC-NBS-LRR蛋白质是在感知其病原菌效应因子AvrPto之前就以低聚体复合物形式存在[33];再如,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则需要Lr10和LGA2两个CC-NBS-LRR蛋白质的共同参与[34].虽然RRS1-Ws和RPS4-Ws两个TIR-NBS-LRR蛋白质具体互作机制尚不清楚,但两者同时存在才赋予拟南芥对炭疽病菌的抗性[35].我们的探究结果亦表明,黄萎病菌W株系诱导瑟伯氏棉3个TIR-NBS-LRR类抗病蛋白质点(双向电泳差异点)集中高调表达.因而,结合上述文献与本试验结果,我们推测在瑟伯氏棉抗黄萎病机制中的TIR-NBS-LRR类抗病蛋白质感知病菌效应因子和启动抗病转导信号途径这一最初环节是由几个TIR-NBS-LRR类基因在协同起作用,共同感知黄萎病菌效应因子并启动抗病信号转导途径.参考文献:[1]张听,简桂良,林玲,等.土壤中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5):990-995.[2]邓晟,章如意,林玲,等.江苏省大丰市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33-135.[3]薛艳,袁洪波,陈天子,等.4个棉花品种对不同黄萎病菌的抗性差异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94-96.[4]李凤,耿雅文,孙健富,等.棉花黄萎病菌毒素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的机理[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02-105.[5]马存.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探究[M].北京:我国农业出版社,2007:253-270.[6]简桂良,齐放军,张文蔚.棉花抗黄萎病品种选育策略的思考[C].我国植物病理学会.我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6-542.[7]MONDRAGON-PALOMINOM,MEYERSBC,MICHELMORERW,etal.PatternsofpositiveselectioninthecompleteNBS-LRRgenefamilyofArabidopsisthaliana[J].GenomeRes,2002(12):1305-1315.[8]房卫平,祝水金,季道藩.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探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1,13(2):116-120.[9]赵磊,王升正,齐放军,等.棉花多抗品种中植棉KV-1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剖析[J].棉花学报,2009,21(6):462-467.[10]KRASILEVAKV,DAHLBECKD,STASKAWICZBJ.Activa-tionofanArabidopsisresistanceproteinisspecifiedbytheinplan-taassociationofitsLeucine-richrepeatdomainwiththecognateOomyceteeffector[J].ThePlantCell,2010,22:2444-245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