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指示语_顺应性【字数:2452】

2023-03-08 17: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指示语_顺应性
论文导读::这是指示语的基本属性。本文将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框架下。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指示语也应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我们就指示语的顺应性。
论文关键词:指示语,顺应论,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德国心理学家Bühler在1934年出版的《语言理论:语言的表述功能》(Theory of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里,对指示场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他的影响下,国外学者如Fillmore(1975), Lyons(1977), Levinson(1987) 以及国内学者何自然(1988),何兆熊(2000) 等对指示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指示语具有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的属性(egocentricity),即在一般情况下, 说话人以自我为原点,这是指示语的基本属性。但在使用过程中,指示中心有时也会发生转移,转移到受话者或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Lyons(1977)称这种现象为指示映射(deictic projection), Fillmore称为视点转换(shifts in point of view)。本文将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框架下,分析指示现象。
一、 Verschueren的顺应论
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了顺应理论,并在《语用学新解》(1999)中进一步论述了顺应理论。它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质问题的重新思考,加深了人们读语言本质属性的理解和认识。语言顺应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行为和认知的理论。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契机顺应性,描述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阐释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由于语言具有这些特性,所以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基于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
二、 指示语与顺应论
Verschueren(1987)提出,不论是情感性地使用语言(using languageexpressively ), 还是信息性地使用语言(using language informatively),基本上都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不论其中的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也不论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前面提到,指示语的指示中心一般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但有时说话人也会把指示中心从自我转到受话者或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发生指示映射,这也是种语言的选择期刊网。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过程中做出正确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大本质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因此,指示语也应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下面,我们就指示语的顺应性,变异性和商讨性进行分析。
1. 指示语的顺应性
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需要。说话者选择遵循指示语的自我属性,或故意指示映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满足交际需要。于国栋(2004)指出语言选择的执行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的,而且进行顺应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在具体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进行了一下顺应:
1)显示礼貌、拉近距离
有人敲门时,我们会说I’ m coming,而不是I’m going。这种现象被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顺应性,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以示礼貌(何兆熊,2000)。受话者听到coming时,心理上感觉对方离自己的空间距离在缩短。又如:
( 1 ) 我们(=你)还是学生,我们(=你)首要任务是学习。
( 2 ) 咱们(=你)别哭了,妈妈出去就回来。
(3)咱们=(我)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拨弄那玩意儿。
( 4 ) I will be delighted tocome and watch your performance tonight.
何自然(1988)指出,( 1)(2)(3)的用法给人亲切感,多用于长者或领导之口。这是为了达到拉近心理距离的心理动机。陈治安和彭宣维(1994)解释说,说话人在具有直接现实的权势的情景下,自我指称时采用我们而不是我,其日的是企图从权势或主体性地位向平等关系方向下移,向亲密、谦逊方向归度,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4)中,说话者也转移了指示中心,站在受话者的立场表达思想,拉近心理距离更有利于沟通,保证交际成功。
2) 委婉拒绝
( 5 )A:Let’sget married as soon as possible, shall we?
B: I know you want to settle down, but I don’t know whether she (=I) will agree.
例(5)里,女孩B用第三人称 she 指示自己,讲指示中心转到对话中的第三者,以第三者身份来拒绝男友的请求顺应性,缓和尴尬气氛,避免发生冲突。
3)疏远距离
Yule举了个例子:说话人闻到一股香水味,但他不想喜欢这种香水的气味,尽管这气味就在他鼻子底下,实际距离很小,但他的评论却是I don’t like that, 而不是Idon’t like this.说话者有意拉大心理距离,表达心理难以接受程度。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Yule, 1996:13)。 又如:
(6)A:明天应该能结束这项工程!
B:那也未必。
(7 ) Look at your(=my) daughter!
例(6)中的A表达了乐观的心情,而B用那代替这项工程的完结,却表达了他的冷淡和迟疑,拉大了与所述事件的距离。(7)里,当女儿犯错时,父亲或母亲用your daughter 代替my daughter的表达方式,推卸责任里,表达暂时的非亲近,拉大心理距离。
4)幽默或反讽等谈话效果
(8)Would his highness(= you) likesome coffee?
例(8)妻子用第三人称 his highness 来指示you(懒惰丈夫),用第三者的口吻表达对丈夫的反讽的效果。
5) 获得情感/心理认同
( 9 )I was looking atthis little puppy in a cage with such a sad look on its face. It was like, oh, I am so unhappy here, will you set me free?
例(9)是说话者介绍自己一次逛宠物商店的经历。地点指示语 here指代 cage, 但cage并不是说话者说话时所处的真实物理地点,而是上面提到的小狗所在的地点。在这个例子里,说话者把指示中心从自我转移到小狗身上,以小狗的口吻表达渴望自由的心情,希望获得情感/心理的认同期刊网。
6) 委婉表达
(10 )Somebody(=you)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yourself).
例(10)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二人称,委婉表达指责。说话者对指示语的灵活运用,缓和气氛的同时达到交际目的。
7) 标志身份
(11)你们怎么总是把老师(=我)的话当耳旁风呢?
(12)师父顺应性,弟子(=我)知错了。
(13)President also has his privatelife.
在例(11)(12)(13)中,为了更明确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标明或强调说话者的身份或社会角色,说话者以自己身份或社会角色代替我,语气更坚定强硬。
2.指示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
所谓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可选择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即自我中心的基本属性,或者转移到受话者、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即指示映射。
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商讨性包含自身的不确定性。以上提到例子表明,说话者对指示语进行了变通性的选择,且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这恰好体现了指示语的商讨性。
三、结语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过程中做出正确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大本质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本文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对指示语的使用进行顺应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者在具体交际中,对指示语的选择体现了语言的三大本质特征。本文对指示语在交际中的应用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harles J.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J].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75.
[2]Levinson Stephen C. Pra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7.
[4]Verschueren.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J].First working document draft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inpreparation of a handbook of pragmatic. Antwerp:IPA.1987:41.
[5]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Pragmatics[M].New York: Arnold, 1999.
[6]Yule, G. 1996. Pragma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28―34.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 外国语言文学2005,(2):91-95.
[1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 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1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