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分析【字数:1937】
四、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的原因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改革开放30余载,特别是在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正是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实际成长中慢慢发展,过往需要政府调控的事项渐渐都转向了市场进行自我调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下还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现况,强政府国家的状态依然是当下的主要形式。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作为空间的缩小,而是由管理向服务的理念层面过渡。
(二)政府政策执行者部分素质不高
作为执行落实各项政策的主体,公职人员的形象从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想要很好的执行、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公职人员就需要具有过硬的素质,保证政策执行到位,服务到民。综合我国当前的状况,不论是能力水平、知识结构还是人员构成,我国的行政主体还是较为科学的,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大多数公务员都是认真负责、严禁踏实、守法遵纪、心中有百姓的。然而,同样也有着部分公务员存在着个人素养有待提升、工作原则性有待加强,个人业务素养、知识水平、综合能力有待改善的情况,进而容易出现工作效率地下、工作效果一般、使得执行力收到严重影响。并且,部分政府机关个人以及干部出现一言堂现象,使得惠民利民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大大制约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主要表现为:(1)执行效率有待提升。相关工作从业者学习主动性差,文化基础不高,学习与认知技能有待改善,实践动手以及党性素养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与改进。在工作的实施阶段,大部分采取主观的判断,担当意识不足,工作自我决判能力不够,甚至导致重大工作失误,造成整体工作损失。(2)责任担当有待改善。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主动积极的领悟新的政策内涵,从概念上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就会走弯路走错路。更有甚者,少数执行人员无视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与工作,消极怠工。(3)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如果多个执行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就不能保证之间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而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会致使政策在执行时偏离目标,从而损害目标人群的利益,并且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4)思想意识不端正。公务员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体的观念一直在弱化,各种不良作风滋长,极大损害了当局为民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也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行政支出,此外工效差也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三)政府政策执行缺乏监管机制
在一项政策执行的全流程中,一定要得到社会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与检查,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部分现行的监督措施实际效应并不明显。特别是很多时候监督信息并不完整、对称,导致参与监督的人员无法做到充分监督。政策的监督人员相较政策执行人员没有掌握充分、详细的信息。社会大众以及监督部门一般只能接受到煤种对路煤质良好等利好信息,然而实际的状况并非如此。
(四)社会监督的实际效力差
1.群众监督参与性不强
在行政监督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成分便是公民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6]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要想使得正风建设、行政监督得到有效开展,群众参与是必要手段,也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形式,也是保证民主化政治、决策化行政的必要条件,能够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件的建设。通过日常了解,尽管近年来我国公民积极参与监督国家事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依旧制约着广大人民群众,没能真正使用宪法等法律维护好、保证好个人的权益,此类种种原因最终反映出我国群众监督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努力。在进行政策执行的期间,因为未形成良好、畅通的反馈机制,也没有群众参与的监督体制,导致这部分社会监督的效力收到限制。政府与监督主体二者之间未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因而致使群众监督成了一句空话。
2.舆论监督的效力缺乏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问题的处理上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尽管在惩处犯罪的方面网络自身不能实现,但凭借着其自身的公开、实时的优势,使得社会关注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从一定层面加快了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的进程。网络舆论尽管在社会监督方面起到了进步作用,但是其并没有充分得到应用,归根到底在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国内的媒体深受党xxx利的制约,有时还会出现过度干预的现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照有些人员的指示展开新闻报道等活动。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公正性,也就无从保证监督的客观性,不能完全发挥监督的功能。例如,网络其自身便是虚拟的,其可靠性以及真实性需要一定的验证。受限于我国制度以及国情情况,网络监督的最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1792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