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字数:7528】
摘 要
通常,当我们计算某个地区的财政预决算偏差时,主要是以该地区的财政年度预算编制数据作为依据,用其与年度实际决算数据进行对比,并得出相应的偏差。通过预决算偏离度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监督管理的水平,同时也能够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水平进行衡量,若预决算偏差较大,预算的刚性将会丧失,反映出政府难以对财政进行相应的调控,无法得到期望的结果,对于社会公众以及企业而言,他们无法根据政策来做出准确的判断,使社会的稳定受到相应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央重视预算制度的完善性,强调要使预算制度更加科学、透明以及强约束,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和治理与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对地方政府的预决算偏离度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促进政府在预算制度方面完成深化改革,并提高预算管理以及监督的重要性,全方位地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让其在全过程中都实现全覆盖。
本文在研究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的影响因素时,是从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展开的。为了更好的展开实证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性地介绍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策偏离度的具体概念,然后阐述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财政分权、委托—代理以及渐进预算理论等。在第三章中,针对内蒙古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使用了描述性的方法对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主要从规模、结构以及预决算偏离度三个层面出发,并指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各市在一般公共预算情况上出现严重的超支情况。
在实证研究时,被解释变量为内蒙古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而选用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变量,一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属于不可控变量;一种与政府管理层面有关,即人均GDP、税收负担、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4种影响因素,属于可控变量。在回归分析时使用了Stata15.0软件,最终的结论为人口密度、税收负担以及人均GDP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在宏观变量中,影响该预决算偏离度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府行为。
最后一部分包括了结论与建议,首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然后给出五个方面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内容为:通过调整,使地方政府预算支出规模呈现出合理化;使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地方税收做出相应的结构性调整;对财政分权体制展开深层次的改革,使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展开预算绩效管理,使预算监督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预算绩效管理;内蒙古自治区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通常而言的财政执行预算制度,主要用以中央统一管理指导财政预算,并以监督手段约束和指导我国各项财政资金与预算经费的统一分配管理使用,各级地方政府原则上都需定期公布该年度我国各地政府按照上年度及全国财政的一般行政预算制度的实际执行收支预算情况,并提出政府收入预算情况的草案,并要求据此情况做出初步书面说明审议,要求公布其当年决算报告的草案数据,应当保证与财政现行总预算报表中保持其相对一致,也就是财政部门的要求和执行预决算数大体一致。预决算偏离度水平指数是用来体现当年国家预算科学化管理中的财政水平层次分布的客观统计度量指标,它既表示据此直接反映出当年的年度财政与预算总体是否合理,也在某层面客观的反映出整个国家财力状况对于财政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影响情况的主观调控度量水平。
根据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颁布的《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得知,收支项目的执行结果与预算存在差异,需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政府预决算的偏差已经朝着愈发严重的方向发展。全国每年预决算之间的偏差率已经稳定在5%以上,有时由于特殊原因,在某些年份可能达到近10%。近年来,大多数省份在大多数年份的收入预算和决算偏差超过5%,而支出预算和决算偏差超过-8%。这就是所谓的”超收”和”少支”。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差异可以得知,在国家财政运行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省、区两级的财政收支,从中也可以得知不同地区在收入预算以及实际支出偏差方面的差异,东部沿海优于其他地区。通过对其结构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在收入预算和决算的偏离结果中,非税收入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税收。
预算就是计划收支情况,因此预决算的偏差是被允许存在的。然而,通过财政预算,能够得知政府活动的具体目标、范围以及方向。当偏差过大时,会对公共财政管理和服务供给的整体水平、宏观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长期影响。在把握当前和上述社会背景影响下,探讨近年来导致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地财政预决算偏离度急剧上升的影响现象和驱动因素,探寻确定自治区财政预决算制度及其偏离的程度标准的合理途径与适宜范围,以此为事实为据,进一步全面加强并规范全自治区对当地经济社会各项基本财政支出的预算收支与管理,让自治区的各级政府拥有更加准确的财政预算,并形成相应的自我约束,使财政政策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战略决策服务,也是选题的主要目的。
2.研究意义
预算监督是一个国家为了正确引导各要素对金融资本进行调控和约束均衡分配的科学工作,要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的效率,围绕政府预算体系提升财政支出使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中,xxxxxxxx指出:“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这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并通过相应的研究和界定,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预决算收支偏离度更加规范化。
(1)理论意义
现今的中国经济学术范围内真正系统地将各自治区财政预决算偏离度大小等作为度量其影响因子的定量理论性研究的地区寥寥无几。本文希望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预决算偏离度展开相应的研究,研究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对财政预决算偏离测度结果以及其影响因素,也希望能对经济学研究与规范分析当前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财政预决算中的财政偏离度情况提供出些许的参考,为我国内蒙古能够合理及时的解决控制目前国内实际财政预决算偏离度问题提供了提供一定的科学价值或参考的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重要测度指标,财政预决算偏离度通常用于衡量政府财政宏观经济管理质量水平,在宏观调控时,主要采用的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政发展。首先,针对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的变化,本文给出了一个可描述性的分析过程,从而得知其中的变化受到国内诸多预测指标的影响。其次,在研究分析后总结出了影响我国财政预决算偏离度的重要因素,可以初步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执行预算绩效管理活动中还存在较大的潜在问题,并做到对症下药。为我们明确地方政府行为,强化内蒙古自治区预算项目管理和规范化,使各级财政资金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自治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专家大多从预测分析的严谨性和实施的实效性出发,探讨我国财政预决算偏离问题。
(1)预决算偏离度与预算预测的科学性息息相关。Kyobe和Danninger(2005)以低收入国家我研究对象,对这些国家的收入预测做出了系统性的分析,并强调为了使预算效率提高,必须使预算流程得到相应的简化。Jonung和Larch等人(2006)根据自身的研究指出,为了不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债务法的限制,如欧盟各国在财政债务上没有相应的上下限比例,使他们对自身财政收入有所高估,从而使国家的债务总金额超出能力范围的政府行为。Boylan(2008)教授也指明,当地方议会选举来临的年份,地方官员也往往会通过进一步高估其当地的财政收入规模来大幅的提高其当地的政府负债能力,从而增大他们连任的可能性。
(2)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影响预决算偏离。
Caiden和Widalvsky等(1990)表示,因为预算编制方法的缺陷, 多数发展中国家,预决算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偏差。预算偏差往往不能通过一次执行就得到解决,很多国家调整预算通常是在反复执行的过程中达到平衡。JohnP.Forrester(1991)的研究结果表明,立法和执行法律部门在确定预算基础时,往往会被预算与拨款的差距而影响,甚至这种差距会弱化财政运行过程中州长起到的作用。JordanMeagan和Hackbart(2005)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了科学化的分析,并表示每个人都需要对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做出自己的努力,KeeneandThomson(2007)认为预算执行要融合现有的政策,这在公共性支出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并需要保证精确化的预算执行结果,从而使预算更加合理。BuettnerandLauder(2010)调查分析了各个国家财政局预算的实行状况,得到了预算执行本年度内产生大幅预算调节,最后更改预算执行的结果。Boyd和Dadayan(2014)据了解,在探讨二三线城市预算实行状况的西弗吉尼亚州,在预算实行环节中,将改动小单位预算额度减少了预算的最终支出;更大的部门正好相反。Beetsman和Roel(2013)对欧洲几个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得出提高预算水准对策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度以及预算清晰度等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
高培勇(2008)系统性地阐述了“预决算偏离”的相关概念,它是指 “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与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决算收支之间出现差异”。同时,“超收”和“超支”在我国已经存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每一年产生的“超量收入”几乎不打一切折扣的转换为“超量支出”。“超收”和“超支”中间有一辆呼吸相通的“直达列车”。
(1)财政预决算偏离成因研究。魏金燕(2008)从改正政府项目预算收入支出的方面,研究了在我国财政支出迅速扩大造成的潜在性驱
动力,基于此,引进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评价,协助改正了现阶段政府机构预算相较于支出预算的严重偏差问题。崔振东(2009)指出,由于存在不够细致的预算,这就使得政府部门预算在实行中,政府部门逐渐产生预决算收入的偏差,同时实行环节中也会产生很多超量收入。作为预算的最终环节,归纳统计分析数据统计的预算在开展收入决算时,也许会产生预决算收入偏差的问题。徐阳光(2011)对预决算收入偏差开展了法律法规方面的点评,在预决算法制改革创新的情况下,在“超收”和“超支”问题上找到突破点。孙玉栋,吴哲方(2012)觉得,收入产能过剩成因可分成两个部分,客观性错误和主观性偏差,当地政府遭受传统意义上财政赤字要求的限定,预算时要列举均衡收支表。因而,政府部门迫不得已在预算实行中要扩大财政收入,因此就需要想办法应用别的方式来填补财政赤字额,从而造成超收现象。他们指出由于地方政府需要资金自由裁量权并严格要求自身的财政支出,进而出现了“倒逼机制”,特别是在94年税改之后,不配对的情况发生在地区资金与事权中,进而形成了支出空缺的情况,使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于财政局的超收入。他们强调,为了使超量收入超额得到清除,需要避免超量收入与超额支出立即转换的情况。韩丽娜(2012)给出了人大限定预算的方法,这是使预决算偏差降低的重要方式。董项梅(2012)对预决算偏离度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从而促进政府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他觉得超量收入或超额支出都是有主观性想法和经济发展客观性的原因,因而超收被指出是最重要的决策要素。他从编制、审批以及监督过程出发,指出了政府在一般预算支出层面的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张誉元(2012)的研究从现阶段中国民主化体系构造和当代政府部门预算及管理方法预算规章制度的现况考虑,以行政部门服务费支出问题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了目前在我国现行标准预算制执行发生偏差的内部因素,并明确提议有效减少支偏差规章制度。蔡琛、赵灿(2013)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对财政预算偏移进行分析时,从参考依赖感、损失厌恶性、敏感性减少等方面出发,并给出了相应的制度提议,进而保障总预算的稳定性以及中期预算架构的执行程度。他们指出大众最关心行政管理支出,而相比于其他财政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拥有更高的预算执行偏差度。周火生(2015) 深层次地研究了财政存量资金的表现形态以及相应的原因,并指出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财政存量资金,主要是由于不规范的预算编制与执行、较多规定的专项用途收入、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原因造成的。高翔(2015)分类分析了财政存量资金,他觉得预算定编不合理、目前财政体系不完善、资产步骤监管不到位是财政库存量资产产生的缘故。因此,明确提出了综合财政资产运用的现行政策,要使财政预算定编更加合理,财政资金分配更加规范,并用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来检测资金运用状况。顾海兵,刘栩畅(2015)借助财政预算程序,对我国预算偏差做出了结构化的分析,依据西方国家世界各国税收法律对世界各国预算程序流程偏移要素的实际界定,融合国际性预算程序编程中具有的多种定编环境要素和程序流程审核阶段,对比现阶段德、日、美、欧盟以及我国财政预算偏离和预算程序,给出了预算偏离的影响性因素。李升亮(2015)从全国范围出发,指出政府在财政清算偏差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剖析了预算收入可能不精确、预算定编不精确、每日财务核算不精准等因素,明确提出了有目的性的解决方法。周琼(2016)以W市L区预算定编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部分地区政府机构重要预决算结果偏差及关键因素的产生。详尽阐述了预算定编、实行和监管环节中预算偏差的详细原因。梁飞(2016) 在地方政府收入预决算偏离成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其收入预决算偏离较大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战略。他觉得加强收入预决算结算管理,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是问题的关键。杨洋(2017)结合契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指出政府部门、人大、经营者、财政单位以及各类行政部门在授权委托关系上的复杂性,对于受托人和授权人而言,可能存在相应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一步导致了预决算偏差的出现。古彩红(2017)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结合我国政府部门阶级间的事权范畴以及监督范围。预算汇报定编科学研究工作中落后,与别的政府工作的对接度不够,预算计划方案定编执行欠缺宏观经济长期性布局调整,今年初预算编制管理没有实际明确,股票资金财政调节幅度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由于部门预算下发晚、项目有着较慢的实施进展、资产并未能按时结算等原因,导致财政库存在大量的存量资金。吴旭新等(2018) 在对江西省上饶市财政状况进行梳理后,汇总了财政库存量资产产生的因素。主要是先前的结算规章制度和预算管理方案不健全、部门利益短期内不易改变、收入记录不全、经费预算支出方案不完善、支配资金比较艰难。徐志,杨蓉洁(2019) 分析了预决算偏离度的实施可行性,并推出较为稳定的基金政策,从而使我国政府的财政资产收支更加规范,并使预算监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从实证出发,研究财政预决算偏离成因。王银梅(2012)结合官僚义预算相关理论,明确指出在对实体模型进行调整时要注重效益的最大化,综合分析了造成超收的众多主观性决策要素,并提出了合理稳定中国社会总超收的措施。赵海利,吴明明(2014)在分析财政预算实行状况时,运用的是中国30个省和地区在1994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指出地方政府财政局预算的不合理,未考虑到政府部门收益,具备客观性和独特性。由于存在相对落后的整治技术以及还有待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偏差,这与本地的超收财政管理方法以及政府官员的晋升体系息息相关。因而,作者提议将公共性收益预算与专项的收入分配预测分离开来,提升融合政府部门资源购置相关收益预测分析的服务。提议对基层政府高官工作能力的具体点评目标,将重点从GDP年增长率转向规范“市场不能做,市场做不好”的相关事宜。叶新路(2014)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帮助下,剖析了山西省2007年各单位财政收入预算偏差现况和一些对偏差产生的关键部门,表示山西省财政收入预算偏差的原因既包含规章制度因素,也包含管理方法的因素。黄智澜(2015)调查往年财政部预算的实行状况和项目执行的整体状况,搜集并剖析了2007-2013年财政部农业部预决算偏离度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马蔡琛,张铁玲,孙利媛(2015)创建前景理论实体模型,剖析领导者在各种行为模式下的喜好,从参照依赖、损失厌恶、敏感度递减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个人行为响应机制在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偏差中产生的影响。并以“可得性偏差”为依据,使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撤销法定支出的相关规定,加强“沉锚效应”,除了促进财政资金收入的提高。程相芝(2016)从平衡基金出发,研究了对税改之后预算平稳情况造成危害的相关因素,并强调了在预决算偏移的过程中,预算平稳调整股票基金产生的相应危害。何金文(2017)明确提出山西省当地政府结算预期偏差的问题,以山西省H市X县的预决算偏差为案例,与珠三角Y预决算偏差的状况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分析调查和综合性的研究,系统化地分析X县山西省预决算偏差的方案,并提出改进方案。韩曙(2017)以上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偏离度,并指出为了使预算偏离度得到调整,地方政府需要从《预算法》对政府预决算的范畴值以及规范性等要求出发,创建能够量化的财政预决算调整。蔡雅欣(2018)从政府部门预算资金运作环节中,以湖南般公共预算收支数据信息为样版,从预算、决算和财政收支三个层面展开区分,剖析了当地政府预算收入支出的概述、偏移构造,发觉预算收益品质低、重点转移支付比较严重等现象。陈刚(2018)整理了在我国预决算偏离度,统计分析了2016年在我国所有的省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以我国省级政府研究对象,研究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应的原因,其中的问题包括误差较大的一般公共预算开支、余额过大的年底账户以及偏差较大的非税收入,而原因是财政局清晰度低、公众监督监管弱、预算编制不合理、转移支付有缺路等问题。李英(2018)通过比较的方法,针对预算法改动前后的部分时期,梳理了中国各大城市在财政预算以及预算调节等方面的信息,给出了在预算法执行前后,预算调节的具体趋势。吴进进、王丽艳(2019)从财政结杀的角度来看,对一些省级地区在税改后的数据进行梳理,在计量模型的帮助下,得出了地方财政结余规模受到中央转移支付危害的相关结论。并指出,在资金分配原则下,由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财政局的结余规模。
(3)关于财政预决算偏离程度的合理性研究。张铭洪,侯笛,张福进(2013)运用统计分析大范本的因素,综合性调研了在我国地区财政支出的偏差度能不能有效接纳,以及产能过剩的情况。发觉中央积极主动的预算开支偏移可以觉得是有效的。根据查看作者关键采用的2010年在我国各省部级以上财政局地区开支有关财政开支统计口径数据信息,认证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偏差遍布的适用范围,运用应用因素权重计算成绩等方式表明各个地方政府单位的总体财政支出分派受各地区财政支出工作中具体指导核心理念等危害。因素实体模型结果还表明,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和预算清算开支差别很有可能非常大,但超过这一水平时的偏差很有可能依然在允许的范畴,全国各地的财政支出均值不容易大大的超出“红线”。作者觉得,根据因素实体模型得分結果的聚类方式应能牢牢把握各种各样地方政府个人行为的真实高效率,为将来全国各地人民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可靠的参照。
3.研究评述
根据对近些年世界各国财政学有关文献汇编梳理的研究,海外有关专家学者探讨了预算财务数据分析研究的宏观经济合理性层面及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113.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