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字数:】

2023-02-22 21:3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机制
摘 要
为了了解当前本科院校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在具有多样化的调查方法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较为广泛和便捷,现针对宁德市宁德师范学院的35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一持有态度,本科师范生中女性师范生会明显高于男性本科师范生;非教师家庭的本科师范生明显要高于来自教师家庭的本科师范生;而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本科师范生则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本科师范生;除此之外,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师范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显著高于城镇家庭的本科师范生。社会给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就业压力和教师本身的职业地位,学校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教授,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父母观念,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产生差异。因此,要想提高本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就应当从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先提高。同时,学校还需多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提高家庭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在个人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的认知,从而提高个人能力。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对策
引 言
当前的本科师范生是将来的人民教师,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对他们学习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认同教师这个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坚信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才会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的投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到学习生活中,逐步的积累成为优秀教师的良好素养。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实质就是是用自己的心灵来灌溉学生心灵,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学生的生命,现在的师范生大部分在以后都会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必定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稳定程度和教育工作者这一群体的素质。本科师范生如果对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都不认可、不认同,那么在将来上岗就业后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不能够教给学生应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就意味着师范生缺乏职业情感,对教师这个职业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而且,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还会导致师范生在校学习时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掌握好将来就业时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研究本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本科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情况概述
(一) 概念界定
学者杜军(2014)认为所谓的“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打从心底里认为它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且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收获成果。教师职业认同,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1]。而陈旭(2013)则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以及主要规范认识[2]。
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教师职业认同做出如下定义:“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自身对其从事行业的接受和认同,承认其存在价值以及意义,并认为在其行业上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进行相关研究。
调查法:以事实为基础,并引用曾丽红,张大均王鑫强,李森合作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中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划分为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四个维度。调查结果运用spss23进行统计分析。
(三)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宁德师范学院的大一至大四的各个师范专业的350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350份,其中含有无效问卷18份,最终有效的问卷为33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
二、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不难发现在本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主要存在四个方面差异:不同性别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是否教师家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和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由此,具体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研究分析如下:
(一)不同性别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从表2-1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女师范生的各个维度的得分普遍高于男师范生,由此可见女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比男师范生高。尤其是在职业效能以及职业价值方面上,男女师范生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可见男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以及其效能的认同程度远远低于女生。女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高于男生,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可见相较于男生,女孩更加的希望成为一名教师。
由此可见,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加的明确知道自己是否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她们的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而男生则并没有很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一定毕业后都是想当教师的,他们有着更高的就业期望和更多的择业意向。
表2-1 不同性别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项目
性别
M
SD
T
P


职业期望

4.09
0.575
-9.187
0.096



4.57
0.396
-8.796


职业意志

3.00
0.626
-6.404
0.555



3.39
0.520
-6.334


职业价值

3.23
0.823
-7.988
0.000



3.83
0.579
-7.819


职业效能

3.46
0.718
-9.774
0.000



4.09
0.481
-9.542


职业认同感

3.44
0.371
-15.078
0.028



3.97
0.028
-14.823



注:*P<0.05,**P<0.01,***P<0.001
(二)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从表2-2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职业效能这一维度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与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非独生子女家庭师范生的得分往往会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分数更高。并且在职业期望这个维度上,两者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样非独生子女师范生的得分也更高。由此可见,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会更加的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拥有更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用一颗热忱的心拥抱教师职业。如此看来,对于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而言,他们在职业效能的这方面会比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来得薄弱一些。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容易缺乏自信,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稍显逊色。因此他们对于教师的职业期望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也并不高,他们也并不是都想当教师。
表2-2 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项目
独生与否
M
SD
T
P


职业期望

4.05
0.573
-5.555
0.037



续表2-2



项目
独生与否
M
SD
T
P


职业期望

4.43
0.507
-5.179
0.037


职业意志

3.12
0.661
-1.438
0.606



3.23
0.587
-1.343


职业价值

3.56
0.763
0.162
0.730



3.54
0.767
0.163


职业效能

3.55
0.829
-3.622
0.002



3.86
0.620
-3.071


职业认同感

3.57
0.375
-3.684
0.201



3.77
0.420
-3.943



注:*P<0.05,**P<0.01,***P<0.001
(三)是否教师家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从表2-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职业期望这一维度上,教师家庭的子女和非教师家庭的子女存在着及其显著的差异,非教师家庭的子女反而拥有更高的职业期望。同时在职业效能维度上,两者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非教师家庭的子女相对于教师家庭的子女有着更高的职业效能。而且在职业意志维度上,两者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非教师家庭的子女得分更高。可见来自非教师家庭的师范生反而更愿意成为一名教师,有着比来自教师家庭的师范生更高的职业期望和职业意志以及认同感。
研究表明教师家庭的背景对来自教师家庭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反而使子女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相较于非教师家庭的子女更低。
表2-3 是否教师家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



项目
教师家庭
M
SD
T
P


职业期望

4.05
0.261
-2.931
0.000



4.37
0.553
-5.372



续表2-3



项目
教师家庭
M
SD
T
P


职业意志

2.88
0.339
-2.854
0.015



3.23
0.614
-4.655


职业价值

3.51
0.701
-0.228
0.420



3.55
0.771
-0.247


职业效能

3.45
0.938
-2.723
0.009



3.82
0.650
-1.997


职业认同感

3.47
0.324
-3.202
0.115



3.74
0.419
-3.987



注:*P<0.05,**P<0.01,***P<0.001
(四)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从表2-4的调查研究的结果中明显可以看出,生源地不同的本科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上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来自农村生源地的本科师范生与来自城镇家庭的本科师范生相比之下,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师范生拥有更强的职业意志和坚定的
信念,同时他们也更加渴望走上教师的岗位。而在其他的方面,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师范生,他们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意志更加的强烈,他们更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来自城市的师范生,他们相较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他们有着更多的就业选择,因此他们的职业意志并不是很高。而随着社会发展,城乡的距离拉近,城市与农村的孩子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存在着差异。
表2-4 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项目
生源地
M
SD
T
P


职业期望
城市
4.07
0.589
2.980
0.429


农村
4.53
0.425
2.964


职业意志
城市
3.13
0.679
1.945
0.027


农村
3.26
0.546
2.017


职业价值
城市
3.48
0.830
0.589
0.108



续表2-4



项目
生源地
M
SD
T
P



农村
3.59
0.717
0.570
0.108


职业效能
城市
3.67
0.748
4.986
0.114


农村
3.88
0.622
5.020


职业认同感
城市
3.59
0.446
3.965
0.101


农村
3.81
0.375
3.965



注:*P<0.05,**P<0.01,***P<0.001
(五)是否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行业
从表2-5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不确定是否会长期从事教师行业,而据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性别、是否是教师家庭、生源地的不同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日后是否会长期从事教师行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表2-5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是否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行业
  三、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成因分析
根据对宁德师范学院的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将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总结为四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体因素。具体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的成因分析如下: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国家传统文化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往往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会形成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其表现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社会中地位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自己在其他方面产生的种种影响和作用。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传统文化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的期望,在研究中表明了男性的成就期望普遍要高于女性的成就期望。作为男性,身上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对权利、金钱以及地位的崇尚更加的迫切[3]。虽然人们常说,教师这个工作相较于其他职业是稳定的,就是收入不高,可能对于力争上游的年轻男性而言它不是一个合适的职业,而且教师社会地位也一般,满足不了男性积极进取的需求,从而也就产生男女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的差异。因此,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产生男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差异的根本原因。
2.教师的社会地位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一环,就应该享有颇高的社会地位和应该得到的尊重,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4]。尽管这些年来有所改善,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依旧还是偏低。因此使得很多师范生认为当一名教师,没有该有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使他们放弃教师这个行业。全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都不够,就比如前面统计的问卷结果表明,70%以上的学生承认,当下学生对于老师的尊敬程度明显有下降的趋势,老师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受人们尊敬和崇尚了。在人们心中,尊师重教的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淡薄了,曾经慷慨歌颂的“园丁”精神,在现在社会已经越来越鲜有人提及。在崇 尚自由、个性的90后身上,奉献的精神又从何延续呢? 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而老师的权威性也渐渐的削弱,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家长们将会对教师产生信任问题,这也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导致的一个必然现象。以上种种将使未来的准老师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产生茫然的心态。所以,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3.教师的实际待遇和收入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固定的收入是当前女性择业的首选目标,所以作为一名女师范生,他们既然在大学选择了教师这个专业,当然在毕业时候会选择直接就业教师这个行业。但是作为一名男师范生则不同,如果是一名普通家庭的师范生,他们毕业后将面临着的是买车、买房等各种压力,单靠当一名教师的固定收入是承担不起的。而家庭条件较好的男师范生,没有各种的社会压力,他们对于是否成为一名教师,这就取决于他们个人的意愿。因此,男生师范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是必然存在。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师范生由于没有经济压力带来的负担,拥有更多的择业的权利,如果这种家庭的子女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则可以在毕业时直接选择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就业,如果不喜欢教师职业,则大可以选择其他的职业。而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师范生,由于面临帮助家庭分担经济负担的压力,在大学毕业选择岗位时,最关心的不是自己是否喜爱这份工作,而是优先选择比较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以此来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所以大部分来自家庭经济一般或者较差的师范生,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都较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师范生,他们更愿意成为一名教师。
2.不同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观念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家长是其子女的启蒙老师,和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本身就很认同这个职业,其子女在家长的影响下肯定也会认同这个职业,反之也是如此,如果家长不喜欢又或者不认同这个职业,其子女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度也不高。
来自教师家庭的师范生由于父母是教师,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时选择了师范专业大部分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然而来自教师家庭的师范生他们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却普遍低于非教师家庭的师范生。因为教师常年跟小孩子接触,难免变得有些唠叨,而作为教师的子女可能就因此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些抵触。而且作为教师的子女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工作耳闻目染,知道教师是个必须认真严谨,工资不多但是又很辛苦的职业,所以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也就低于非教师家庭的子女。
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他们从小就比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受到更多的呵护和关爱,他们的父母对他们都拥有较高的期望,因此他们更在乎就业后得到的社会关注以及社会地位,而教师这份工资不多并且相较其他职业社会地位又不是很高的工作,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他们往往自立能力较强,知道自己更需要和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稳定性强和收入固定的职业来为家庭分担经济负担,并帮助其他兄弟姐妹完成学业[5]。因此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比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低。
来自农村的师范生,他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有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教师这个职业又符合他们的期望,所以他们就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好好当老师,其子女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所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都较高。而城市里的孩子都是家里的重心,人生一般都是父母规划好了,所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较低,但是他们却有着更高的职业认识。而在城市的学生,他们的家长的文化素养和重视程度比其他地区要高一些,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在城市的学生的对教师的职业的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因此,来自城市家庭的师范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师范生。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本科生的教师职业认识和职业情感等都是在学校建立的,因此好的课程学习和教师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根据蔡志凌(2013)的调查研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与实践的时间和次数呈正相关,实践次数多,时间长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知和情感上面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和见习中受到一线教师的潜移默化[6]。因此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次数要多和时长要长,才能建立起更好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多让师范生接触真正的课堂,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成长,这样以后走出校门踏上岗位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教学水平、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都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位优秀大学教授,肯定能够带出一群优秀的大学生,如果你并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那只是你自己不够努力。而有着充足的教学条件,能让学生有着更好的学习途径,能够有着更好的学习体验,当然也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的去学习和理解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技巧,对老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师范生只有受到了好的学校教育,才能学到好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才会有着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四)个体因素
学者赵敏(2012)将教师认同感中的个体因素分为入学动机、性格类型、兴趣爱好等对太原大学外语学院的330名师范生进行研究调查。不同入学动机的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影响极大,对于那些热爱这个职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入学后才更可能会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早的能为自己的以后的工作而努力学习和准备;而那些迫不得已的才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感到盲目,这样两者的职业认同感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本次的问卷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有22.1%的同学觉得自己属于内向的性格,26.3%的同学觉得自己性格开朗,剩余51.6%的同学认为觉得自己的性格是属于混合型的。比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