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翻译河南”视域下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对外传播【字数:7628】

2023-02-14 11:1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翻译河南”视域下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对外传播
摘要:2017年,xxx和xxxx两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根系文化,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目前省内外民众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际社会对河南的整体认识又十分零碎和固化,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外译效果不佳。因此,本文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翻译河南民俗文化提出尝试性建议,旨在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提高国内外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翻译河南;民俗文化资源;梳理;外译策略



  1.引言

  作为一种最基层、最本土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能最直观、最真实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韵味和价值取向。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根基十分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人通过不断的劳作和勤劳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很多风尚和习俗,代代相传,形成了特色鲜明、极具地方色彩、影响广泛的河南民俗文化。河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贴近人民生活,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民族力量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最能反映河南文化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

  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朱晓翔(2011:69-70)和张静(2016:133-134)研究了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王卫波(2014:71-77)从传播学角度分别探析了河南民俗文化传播特点及影响;海晓迪(2014:1-24)研究了对外交流中的现代河南民俗文化。国际学者对河南民俗研究很少,但视角比较新颖。如罗宾·克拉克等人(2006)以河南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装饰涂层为例探析艺术作品中锐钛矿的拉曼光谱是否可以用于约会;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邦莫(2017)从地质考古学视角解释陶瓷产地河南伊洛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的陶瓷的功利主义生产性。但从翻译河南角度研究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外译策略的十分少见。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对内认同和对外传播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并未得到相关学者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希望能加强国内外民众对河南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为翻译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河南民俗文化外译资源,并对翻译河南民俗文化提出尝试性建议,旨在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提高国内外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

  2.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梳理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根系文化,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很多民俗已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依据我国著名的民俗教育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四大分类,即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和语言民俗文化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2.1物质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钟敬文,1998:5)河南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极其丰厚的服饰、饮食、居住、商贸、医药保健、民间工艺品等多样化的物质民俗文化根基与资源。

  2.1.1服饰民俗

  《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早在原始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就已开始制作衣裳。众所周知,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是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由此可见,服饰的起源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曾出土过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的布。纺织的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从而进入了原始文明社会。安阳出土的殷商玉人的衣着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服装造型。另外,洛阳金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的人形铜车辖等均属此类型。(肖红彭、景荣,1993:35)中原地域最早的下装为裳,上衣下裳形式是炎黄文化圈中最典型的服饰特点,也是中原远古服饰文化的典型服饰特点,时至今日,炎黄子孙仍以衣裳做为服用品的总称。河南也是中原远古服饰制作材料的见证者。郑州大河村曾出土距今三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早期的大麻种子,这说明了远古时期中原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对植物纤维的利用,并产生了以葛、麻织物为主的衣料。在中原地区曾广泛流传着轩辕皇帝的元妃螺祖在登封嵩山向仙女学习植桑、养蚕、缥丝、制衣的技术,并将这一技术传给了中原妇女的传说。蚕丝的利用使得中原远古服饰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动物纤维的利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进行养蚕、缥丝最早的国家。(肖红彭、景荣,1993:36)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许多与纺织丝绸有关的古文字,足见当时先人对丝绸的应用已相当广泛。轩辕黄帝时期孕育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仍深深地影响着社会下层的炎黄子孙,他们在着衣方式上仍遵祖训,承旧制,对整个华夏民族服饰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2饮食民俗

  河南是我国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可以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的炊具—甑,距今已有6000多年了,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可以吃到干饭了。而在4000多年前,大禹之子夏启在今河南禹县设钧台之亭,这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宴会。据[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有虞氏就在河南省的虞城县。据史书记载,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的商朝开国相伊尹擅长烹调,被称作宰相厨师,我国最早的烹饪学理论[本味篇],就是根据伊尹初见商汤时的谈话内容编著而成,他也因此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王云,2012:70)由此可见,河南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到了现代,河南饮食广为人知的特点是除信阳地区有大部分水田,主食以米为主,其它地区则多旱田,以面食为主。面有多种做法,面条、馒头、窝头、饺子等。仅面条就有多种,捞面条、汤面条、浆面条、炒面、焖面、蒸面、烩面、拉面、刀削面等。河南的风味食品也很多,闻名全国的特色饮食郑州烩面、焦作怀山药,逍遥胡辣汤、洛阳水席、有道口烧鸡、开封鲤鱼焙面、开封顺河区汴京烤鸭、开封灌汤包、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周口的石灰窑羊肉汤、武陟油茶、鲁山揽锅菜等。这些特色饮食文化与河南人民淳朴敦厚的民风相契合,见证了河南历史发展的演变,也代表着河南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

  2.1.3居住民俗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大省,它的民居建筑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至今己形成多种建筑类型,无论是城乡,还是山区或平原均有遗存。最具代表性的有:以太行山为中心用石材建造的石板房;豫西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郑州以两的黄土丘陵地带。具体为郑州市辖区的上街区(荥阳)、新密市、巩义市。洛阳市辖区的偃师市、洛阳郊区、伊川、孟津、新安、洛宁县。三门峡市辖区的陕县,渑池、灵宝市等地。其中又以巩义市、洛阳郊区、需津、新安、陕县、灵宝市等地的窑洞数梁为最多。(左满常,2009:187)豫西的陕县地坑院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居住方式;黄淮平原上的四合院民居;豫南地区有南方特色的水乡民居,其中信阳与南阳南部的民居接近长江流域的民居风格,轻盈矮小,构造比较简单。典型民居有荆紫关民居,大别山内毛铺村彭氏民居,新县刘彝武庄园等。居住民俗文化能直观、立体的了解某一地区过去、现在的历史变迁。河南作为王者之都,其民居特色更是中华民族建筑史的雏形和缩影。

  2.1.4商贸民俗

  河南的商业传统深厚,中国商人、商品和商业文化起源于河南。在整个华夏大部分区域还处于蛮荒期时,中原地区就已经存在了较高水平的农耕文化,并且还逐步形成了若干个较为发达的商业大都会。洛阳、开封、安阳、商丘、郑州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安杰山,2013:62)早在春秋末年就留下了南阳人范蠡弃官经商的故事。范蠡还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经营理念和方法,创立商业运筹学、价格学及循环论,成为商业文化的鼻祖,被后世称为商圣。西汉时,南阳已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刘湘玉、刘太祥,2009:3)从先秦时代商朝的王亥到明清时期的康百万、怀帮,历史上成功的豫商人物不胜。当代,具有典型特色的河南商贸活动当属新乡市辉县市的白泉药会和禹州市的禹州药会。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是从隋朝大业年间的庙会演变而来,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式形成以药材为主的定期商品流转市场。距今已有600余载,素享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佚名,2006)禹州药会也是随着当地中药材的发展以药成会、以药成市。春会是每年2月起到麦收,秋会是八月下旬,冬会是十一月下旬。(佚名,2007)河南也不乏蕴含商业精神的庄园文化、会馆文化和商埠重镇。其中庄园以巩义的康百万和商水县叶氏庄园为代表,会馆以社旗山陕会馆、开封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淅川山陕会馆为代表,商业城镇以开封朱仙镇、南阳赊店镇为代表。由此可见,河南省商业文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映射了河南繁盛的历史景象。

  2.1.5医疗保健民俗

  医圣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邓州人。传世有《伤寒杂病论》16卷,一直被奉为中医经典。除此之外,河南还有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如南朝褚澄,是河南禹县人,编著了中医基础理论《褚氏遗书》。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河南扶沟县人。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河南省汝南县人。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王怀隐是河南商丘人。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壅是河南洛阳人。元代名
医滑寿祖籍是河南襄城县人,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对《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著的《诊家枢要》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均在中医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李濂是河南开封人,著有《医史》十卷,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清代名医景日眕是河南登封县人,著《嵩崖尊生全书》。(许敬生,2009:4)此外,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创造了灿烂的武术文化,它们和中医药文化互相依存,交相辉映,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禅宗祖庭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太极拳圣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当代,兰考县的刘陈铺齐氏骨科、滑县的黄氏膏药和黄塔膏药、卫辉市的柳位陈铩骨科、长垣县的黑虎丸、西平县的合水张氏正骨等疗法也为中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著名的医学家、灿烂的武术文化、独特的秘制疗法,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医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2.2社会民俗文化

  社会民俗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一种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竞技(民间娱乐)民俗,等等。

  2.2.1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河南人普遍遵循的优良传统礼节有出生礼、成年礼、婚姻礼、丧葬礼等。

  新生婴儿诞生时,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河南民间很久以来流传有与冠笄礼相似的、标志男女脱离少年时代的脱锁和留头习俗。脱锁多见于男孩,男孩在十二岁或十五岁时,由其父母或干娘做顿好饭相待,然后将其幼时过诞生礼或认干亲时戴上的挂锁和项圈、耳坠去掉,从此不戴,俗称脱锁。脱锁后便标志着已脱离少年时代。女孩在十二岁时开始留起一独辫来,俗称留头,留起头来便视为大闺女,要开始恪守闺训妇道,学习做饭和浆洗缝补。但现在大部分地区民间男子结婚已不专门行拜祖宗之冠礼了。女子留头的习俗也已近消失。

  婚礼是河南婚嫁习俗中最为隆重和讲究的。河南人称结婚为完婚、办喜事。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打发闺女、闺女出门等。河南民间结婚传统礼俗,要由男方选择结婚日期,俗称看好儿、约日子。看好儿之后,亲友及四邻按远近亲疏向嫁女送礼,诸如布料、衣物、床单、梳妆用具等。这些礼品在结婚之日要统统装入箱柜中陪送女子,也叫添箱。结婚日,亲友及街坊要赠送礼品,俗称行人情。礼品按远近亲疏而有别。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再次向女方赠送礼物,叫下礼。下礼中必不可少的是新娘的嫁衣。结婚之日必须穿着红棉袄,据说穿红棉袄寓意婆家生活厚实富裕。下礼中,还有送女方一只涂以红色的黄母鸡的,以示以命换命之意。送下礼时,媒人要手提两个酒壶,壶嘴插以柏枝和艾枝,以取百无妨碍之吉利。女方接礼后,需回赠新郎一身衣服与各种表示趋吉避邪意义的物品。回送柏枝、绒花,表示四季长青,荣华富贵;回送大葱艾枝,表示聪明伶俐和夫妻恩爱等。今下礼之俗仍存,但其迷信色彩渐淡。结婚日,要行迎娶礼。清晨,男方要起很早去迎亲。相传新娘在日出后到家最吉利。讲究尽早抢在同路娶亲者之前,俗称抢轿。迎亲队伍出发时,放三响花炮与一挂鞭炮,请有响器班子的便开乐齐奏。新郎披红戴花,由数名男女迎客相陪,起轿出村,迎新娘的花轿内坐一新郎的弟侄辈儿童,叫压轿孩。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外,放三响花炮报信。女家要出人迎接至门口,先赠压轿孩儿礼钱后迎客人进家,设宴招待迎亲人。宴间,男家迎客要伺机偷女方家一样小物件如酒杯、壶盖,叫偷富。待女家送客到男家,在宴间也要偷富,等三天回门时双方再交换所偷之物。新郎家院中设有天地桌,新人行至天地桌前,要在乐曲声中举行拜堂仪式,又叫拜天地。拜天地之后,设宴款待来客。午后新娘要给公婆及众亲友行礼,凡受礼者都要给礼钱,称叩头钱。街坊邻舍中与新郎父母同辈份者趁前来道喜之际,用煤或油墨在公婆脸上任意涂抹,以表庆贺,叫抹花脸。晚饭时,新娘喝子孙汤,子孙汤又叫喜汤。

  在河南民间,尊亲死后,孝子要在一定时期内穿孝并停止娱乐和交际,俗称守孝。守孝期限一般为三年。守孝期间,所穿孝服主要是白鞋。孝布只在守孝期举行祭奠活动时戴。女子在守孝期,头饰一律用白色,男子亦有在帽沿上缀一白布条以示守孝。家人去世,第一年春节门上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贴蓝或绿对联;第三年春节始恢复贴红对联。

  河南民间凡遇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寿诞、乔迁等大事,亲朋邻里皆要备礼前往吊贺,俗称行礼、行人情、随礼、等等。主人因吊贺之事收了礼物,除宴请送礼者外,日后还须还礼。这些礼节大多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增加彼此情谊。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西方礼仪方式的影响,人们的传统礼仪习俗观念慢慢淡化,很多习俗已渐渐被人遗忘,甚至消失。

  2.2.2岁时节日民俗

  河南的节日大都是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河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沐浴在热烈的氛围中。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传统的重阳文化发祥于河南省上蔡县。河南民间庙会、书会等也是极具河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如登封市的摸摸会,滑县的道口正月古庙会,安阳县的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内黄县的高王庙会、沁阳市的二仙庙会,清丰县的张曹庙会,许昌县的杜寨书会,周口太昊陵庙会和南顿庙会,又称鬼修城庙会、光武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等等。

  2.2.3游艺竞技民俗

  河南民间游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体育竞技游戏、杂技、戏剧曲艺、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也包括各种民间工艺诸如剪纸、面塑、剌绣、年画等制作技艺和传承。这些千姿百态的游艺习俗,无处不显示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河南民间最普通、最常见的游艺活动是体育游戏,其特点是土生土长,小型多样,随时随地便可选择活动方式。如踩高跷、扭秧歌、闹社火、舞龙灯、舞狮、跑早船、荡秋千、蹴鞠、拔河、赛龙舟、跳房子、踢沙包、打陀螺、抖空竹等。还有具有河南地域、人文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如豫东地区周口的龙舟会及其龙舟会的捉鸭、漯河市和淮阳县的心意六合拳、开封的铁塔燃灯夜游会、开封斗鸡、安阳汤阴的跑帷子;豫南地区确山县的打铁花;豫西地区孟州的舞火龙、陕县的大营社火、灵宝市的东西常骂社火;豫北温县的太极拳、博爱县的八极拳、浚县的浚县民间社火;豫中荥阳市的苌家拳、登封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等。

  河南是杂技大省,拥有众多的国有、民营杂技团体,从业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周口、濮阳均有中国杂技之乡的美称,宝丰县还被誉为中国魔术之乡。有着杂技之乡誉称的濮阳市岳村乡东北庄习演杂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中期就已进入全盛期。源于周口市项城市株陵镇的余家杂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广为人知。其独门技艺,在余氏家族子孙中绵延传承代达多年。至今仍大放异彩。宝丰县是中国魔术之乡,其魔术传统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当今仍兴盛于祖国的大江南北。除此之外,南阳市新野县的猴艺和清丰县的驯兽艺术也极具特色。

  河南地方戏剧种类繁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占据主流地位。主要剧种有豫剧、曲剧、周口市、许昌市和邓州市的越调、濮阳县、浚县、滑县和延津县的大平调、商丘市和濮阳县的四平调、沁阳市的怀梆、内乡县的宛梆、滑县和濮阳县的大弦戏、太康县的道情、灵宝市和罗山县的皮影戏、新蔡县的杠天神、清丰县的清风柳子戏、孟州市的河阳花鼓戏、武陟县的二股弦、光山县的光山花鼓戏、虞城县的花鼓戏、安阳县的淮调、新蔡县的扁担戏。南乐县的罗卷戏西华县的二夹弦等。这些剧种富有地方色彩,不论是剧情内容、唱词念白、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观众人数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三门峡市的锣鼓书、永城市的永城大铙、南阳市的大调曲子和三弦书、河洛大鼓、济源市的王屋琴书、固始县的灶书和兰考县的三弦书等。

  河南有种类丰富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资源。民间舞蹈主要有孟州市的火龙舞、博爱县的苏家作龙凤灯、沁阳市的高抬火轿、灵宝市的齐天圣鼓、项城市的回民秧歌项城肘阁、拓城县的大仵民间舞蹈、汤阴县的跑帷子、固始县的花挑舞、许昌县的艾庄铜器舞、洛阳市和巩义市的豫西狮舞、兰考县和雎县的麒麟舞、商城县和潢川县的火绫子、临颍县的双人旱船舞、沈丘县的沈丘回族文狮舞和扑蝶舞、洛阳市的曹屯排鼓、舞钢市的鱼灯花社舞、安阳县的吕村战鼓舞、新安县的九连灯、鹤壁市的金龟舞、获嘉县的马皮舞、长葛市的莲花灯舞、清丰县的狮龙斗蛛舞、五彩纸龙和铁花火龙等等。民间音乐主要有渑池县的十盘、新乡市的原武盘鼓和中州大鼓、洛阳市的洛阳海神乐和硪工号子、信阳市的信阳民歌、周口市川汇区的八音楼子、项城市的官会响锣、南阳市的板头曲、许昌市的筹音乐、温县的司马懿得胜鼓和武德镇抬鼓、新密市的超化吹歌、沁阳市的唢呐和郑王词曲、西峡县的西坪民歌、开封市大国相寺的大国相寺梵乐和开封盘鼓。武陟县的黄河河工号子、漯河市的沙河船工号子等。民间美术主要有开封市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和汴京灯笼张、舞阳县和汝南县的农民画、滑县的秦氏绢艺和木板年画、安阳县的苏奇灯笼画、清丰县的聂氏麦秆画、卢氏县的卢氏木板年画和郑州市管城区的民间剪纸等。

  河南省特色工艺品资源丰富,主要是人们通过种种方式使某些物质文化遗产如瓷器等古物得以重现和一脉相传的手工艺传承,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品。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为:豫东以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工艺、北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