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

2020-05-28 17: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本科生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热切关心的问题,也是教育主管部门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受经济发展和学习专业的内外环境影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本科生就业不仅要提升自我职业素养,还要专注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关键字:地方高等院校;本科生就业;就业市场;就业是民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生之本,是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当性以及就业者的失业风险.在全球处于经济复苏脆弱的今天,增加就业是各国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在教育领域,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形势逐年不容乐观.1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性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涯发展,更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就业状况,纷纷采取各类举措,对本科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政策上扶持.待遇上济贫.岗位上设置.落户上优惠等.国务院常务会议曾进行了专门探究并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李克强总理作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毕业生关于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政策举措和工作要求,在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举措,主动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并强调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2学校对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一现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我国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其职业和能力需求变化已占据世界最快行列,我国需要跟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为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已经非常活跃,然而越是这样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却似乎让职业院校毕业生更难融入新型的社会分工.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同时也对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高要求.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专科学历的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常常会受到学历层次低.文化底子薄弱.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的困扰.为此,为更好的让高职大专毕业生了解就业前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结合专业特点,对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出更符合实际的方案尤为必要.3解决高职本科生就业问题的意义大学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0]2号).(教高[2016]2号)等文件指出,探究建立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本科生就业难成了大家探究的重点,本科.硕士的就业质量一再被提起,但高职似乎就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就业质量无人问津.即使关注了高职就业问题,却往往只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常常提及的因素往往是国家政策.社会要求等,并没有将地域.专业.学历层次.学校特色综合考虑探究.解决本科生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需关系进行调查和剖析,在系统数据积累和剖析基础上制定政策举措.改进教育.4本科生就业问题的认识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持续下降.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95%看,高于目前本科生的就业率.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了文化.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大多数都选择了就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一现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高.高等院校在就业率的成果汇报上往往只注重量,而忽略了毕业生就业的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开始逐步关注到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5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改革已经非常活跃,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要求.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专科学历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学历层次低.文化底子薄.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成为绕不开的现实障碍.为此,进一步提升学历.提高自身综合核心素养成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须完成的使命.参考文献[1]刘利鸽,刘红升.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职场训练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8(02):81-84+102.[2]史慕华.政策网络视阈下的我国本科生就业政策剖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3]高飞.本科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及预警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4]陈勇.本科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探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