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祁剧是地方传统的戏剧之一,湖南的零陵.怀化.邵阳.衡阳等地区皆有分布.在2008年被评选为的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有着丰富的音乐形式,尤其小调的演唱在祁剧中极为丰富.因此,本文对祁剧中的民间小调进行初探,首先理顺了祁剧的历史来源,而后对祁剧中的小调进行分类阐述.然后通过对比和作品剖析寻找祁剧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中的戏曲音乐与民间小调的运用.希望通过本探究,可以找到民间小调对于祁剧古往今来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关键字:祁剧;民间小调;特点;传承;
一.祁剧中民间小调的时代探究祁剧是的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经过艺人长期的演绎和改造而形成的.(一)祁剧中民间小调的来源祁剧中的民间小调是在祁剧的基础上融合了地方语言曲调发展而来的,如祁阳小调,流行于湖南祁阳并分布到了祁东.零陵.东安.邵阳.道县等地,是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唱词讲究.曲调优美.风味浓郁.曲目丰富.雅俗共赏的民间小调,是全国几百个地方曲艺品种之一.祁阳小调是在祁阳山歌.灯调等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历代艺人的传唱,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以唱为主.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生动活泼的民间曲艺形式.祁剧中的民间小调历史久远,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艺人的介绍,大约在明清之际,群众中就已广为传唱祁阳小调了.(1)上元,城市,自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每夜张灯大门,有鱼龙猊,采茶诸戏金鼓炮竹,喧嗔午夜不禁.文中所述采茶诸戏,就是指的花灯小调等节目;又据光绪二年(1816)嵇有庆序的风俗中也对祁阳一带小调演唱的情况做过记述:(2)或腊冬.择子弟教俗曲,届期随龙灯远涉,拜亲戚,联家族演戏留款多至五六十席,则费颇繁矣.文中描述了祁阳.零陵一带(它们是相邻的县),过去每年冬天,农村各地就有不少爱唱小调的人一起学唱,配合龙灯到各地演唱,非常频繁,颇受群众欢迎.据民国二十年(1931)出版的湖南各县风俗调查笔记载:新宁,最喜演戏,动费千元不惜,但只喜祁阳歌曲.以上史料足以说明祁剧小调的历史悠远.流传之广.群众之喜爱.风格之独特,常唱之不歇.(二)祁剧中民间小调的特点人们经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每个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本地区,一直受到当地的艺术形式和生活的影响(民间小调本身就是出自当地百姓的生活),一旦突然看到和感受到了别的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和艺术表现形式,就会觉得十分新奇并开阔眼界.因为对原先的感觉和艺术表达形式已经习惯了,突然遇到了全新的方法和风格,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路和体验.因此当地百姓的民俗色彩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调的意义便在于此,民间小调极富朴实醇厚又活泼明快的特点.这是因为祁阳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生活方式孕育而成的独有当地人的性格.气质和方言与生活方式等有显着的相关性.从俗尚弦歌到明清的胯调.俗曲,不难发现,祁阳小调就像是来自古代的说唱,通过调子独有的特点和歌词,形成十分丰富有趣的音乐体.而在调式方面则非常多样化,其中的宫商徵羽四个调是主要调式.徵调是最常用的,其次是宫调与羽调.在转调上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乐句和乐段分得并不清晰,有相似性,曲调十分优美,有种朦胧感.祁剧的主要唱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而本文所探究的安庆调.补缸调.渔鼓调等民间小调是融入了祁剧的声腔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小调.二.祁剧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的地方民间小调,有江苏的孟江女,秦腔的风格秦来歌,北方传来的鞑子歌,南方宜昌传来的渔鼓调,以及祁阳的补缸调等这些民间小调有直接引用和进行改编的演唱形式.(一)秦来歌秦来歌这一特色的演唱风格,是融合了秦腔而形成的弹腔,秦腔的表演者表演时追求大幅度动作夸张.演唱时声音特别大,讲究声音大过天,秦腔的演奏者们私下也是说秦腔一吼才能解馋,它的演出风格有拴箍桶撒花子耍椅把弄棍架剃毛盖变秦脸秒换衣上揣火等许多艺人们之间独特的表演技巧.秦来歌则是运用这种唱腔形成的民间小调,又与祁剧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耳目一新又充满特色的感觉.在祁剧中,秦来歌小调的出现是在清康熙后秦腔被祁剧融合后而广为流传的,尤其是作品杨家将中,很多表现悲伤痛苦的情感都是用了这一小调.而在秦来歌小调逐渐被使用广泛后,祁剧也进入了以弹腔为主导的大戏种背景.(二)鞑子歌鞑子歌是由北方传来的鞑子秧歌演变而来.模仿其曲风中鞑子满族人的豪迈又粗鲁的风格.在歌曲用调和节奏上规律鲜明,代入感强.全谱46小节,五五拍,节奏较均匀,主旋律为传统鞑子秧歌变体而来.歌词大多有啊.喂等叹词尾音.歌调都是第一人称,大多是叙事和赞美生活及人物等.很多时候采用祁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调呼吸较短,适合声音嘹亮的男性演唱,曲风豪迈.谱例一:鞑子歌小调的传承是祁剧在融合弹腔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比较流传的小调使用方式.在祁剧的发展中,类似黄飞虎反关湘江会吴汉杀妻等类型的作品都会用到鞑子歌的曲调.(三)渔鼓调清朝末年时期,随着宜昌开始通商,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宜昌地区,仙桃一带的渔鼓表演家门手捧渔鼓.云板在宜昌的各个地方开始演唱,百姓之间甚是喜爱,直到民国初年的时候完成了改造,成为一种地方特色.渔鼓调以说唱为主要手段快嘴写景,倾诉自己或者描述别人的情感,表达故事情节,表现某个人物形象.渔鼓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随时随地可以表演,可以即兴开始演唱.渔鼓艺人们融合自己当地的特色,即兴说唱.擅长用渔鼓调来演唱的演员有杨爱萍,她能歌善舞,就是细微的感情变化也会从脸上表现出来,这位着名的演员在演唱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等长篇渔鼓时,故事按渔鼓的特点,有增有减,第三人称叙事时,就用渔鼓调道情.唱祁剧时,高.昆.弹都用;调情则唱祁剧安春调,演出效果颇佳.祁剧对渔鼓戏的影响之大,是多方面的.渔鼓调的唱腔.表演.伴唱等表演形式非常独特,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和探究价值,也为祁剧的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渔鼓调的唱腔主要沿用了祁剧中的高腔,它的艺术特征为旋律高亢.明快.跳动,常表现为五度至十二度的旋法跳进,使唱腔灵活变化,增加歌曲的灵动性,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在祁剧中运用了渔鼓调的代表作品有珍珠塔颂党恩等.珍珠塔运用了祁剧高腔的表演方法,使歌曲旋律更加富有变化性,更加灵动.歌曲前奏及间奏的伴奏乐器均为渔鼓,使歌曲节奏更加跳动鲜明.歌曲主要旋律音围绕la,do,mi,sol展开,偶有出现偏音变宫,属于民族六声调式加变宫,同时渔鼓调也是祁剧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曲调.谱例二:(四)安春安春又名安庆调,分男女两个系,属于徽调中的吹腔,吹腔与昆腔都是安庆调的主要声腔,在祁剧中运用广泛.在乐器伴奏方面,吹腔与昆腔都是用笛子伴奏,不同之处是昆腔在连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间的唱腔中段处没有器乐伴奏,而吹腔在中段处有器乐伴奏.你可以听贩马记的唱腔音乐,总是相似的几种腔调反复来回地放,旋律较为经典.京剧中的很多技法是由吹腔发展变化来的,吹腔是板腔体的老祖宗,后来吹腔的器乐伴奏多改用胡琴伴奏了.谱例三:谱例四:祁剧中运用了安庆调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荷珠进府(安庆二流金凤小姐唱)该小调旋律为4/1拍,主要旋律为35612,前两个小节反复演唱.乐句结束音基本在5上,歌词旋律叙事,曲调激昂,表达出了荷珠愤怒的情绪.其中辰州打擂的声腔为昆腔,演唱剧目时讲究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七句半(市严府婉玉唱)的伴奏乐器为唢呐,主要的旋律音为56532532,属于民族五声调式,曲中出现较多的节奏型为四个十六,节奏明快.祁剧中所使用的声腔,早期以杂腔小调和高腔为主,如吹腔安春调七句半打樱桃,地方小调劝酒调乡里婆进城,时尚小调满江红银纽丝等都属于杂腔小调,是流传在湖南一带的时调和地方小调,这些地方小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格,多在祁剧的弹腔戏中被当作插曲使用,也极大地丰富了祁剧的唱腔种类.表演剧目和艺术表演形式.谱例五:谱例六:在祁剧小调音乐集成一书中记录了安春调的两段曲谱.安春分男.女两个曲调,男安春为17个小节,女安春为19个小节,旋律比男安春略长.两首小调在乐句方面,2532与2352是典型男安春使用的旋律句式,而女安春节奏变短,253.535.165是常用的句式.两者相似之处为节奏都惯用二八节奏型.旋律较为舒缓.抒情,音符都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男女安春都是4/4拍,曲式方面,安春都是一部(小调),一般都有一次或者两次的回旋,曲调来回演唱,主题也较为鲜明,具有祁剧吹腔的特点.(五)补缸调补缸调又称琐拿调,明代学者王祈三才图会作锁奈,是当时明清曲目中的重要曲牌.琐拿调是由一种很着名的乐器———唢呐所演奏.这种曲调在明清时期不经常录制,在很多的历史记载中比较多.补缸调在流传中曲调繁杂多变,但是曲风轻快活泼,在当时表演中极富表现力和可塑性,深受人们的喜爱.谱例七:作为一个特别富有鲜明个性的曲牌,补缸调从的民间流传到了全国各处,成为民间重要的曲牌,在清明戏曲和曲艺音乐中身份的运用广泛,屡见不鲜.而在补缸调曲调方面,一共14小节,相对简约.主要的体现旋律为61653235,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节奏很明快.曲风非常活泼轻快.第一行(一共四行)是主旋律,二.三行小扩充,最后一行结尾.乐句以3个小节为一个单位循环出现.大多是12532/61653235,几种旋律延伸.在祁剧中用到了补缸调的作品有腊梅从良王大娘补缸等,具有祁剧高腔一人唱众人和的特点.三.民间小调在祁剧中的作用戏剧音乐是的国粹,它来自民间,渗透了民间音乐的精华,有着民族大众的审美情操,虽然祁剧渗透了东西南北的小调特色,现在的探索也有足迹可寻,但祁剧的本色还是无法被撼动.(一)烘托主题气氛1.欢快情绪祁剧中民间小调的种类丰富,各类小调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祁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如渔鼓调类曲调节奏明快,曲调风格大多带有诙谐幽默的特色.大多数都是吟唱的曲调,比如叫卖调就属于此类小调.这是小调在实际运用中较强的一类,人们常在日常生活应景编唱,曲调节奏较为欢快.在祁剧中表演活泼欢乐的剧目时,就运用此类小调的演唱风格,增加艺术的表现力.2.抒情情绪孟姜女小调节奏变化丰富,它的艺术形态比现在的吟唱曲调成熟,乐段结构比较完整,节拍也是比较规范的,此类小调的运用能使演唱曲目更具感染力,在祁剧中演唱抒情类剧目时常用孟姜女小调.3.叙事作用如安庆调,结构严谨,旋律规范,唱词考究.一般用笛子伴奏来演唱,所属吹腔,因为可以弹性变化,常被地方戏曲吸收为曲牌.旋律曲调叙事性强,此类小调故事情节丰富,曲调婉转抒情,具有烘托主题气氛的作用.(二)丰富祁剧唱腔种类祁剧兼有3种声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两大流派,它的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地方话.演唱的时候由鼓师帮着一块唱,另一个流派用唢呐帮着唱,它的声调一般高亢激扬.祁剧的剧目有很多种,曲牌十分丰富,是以帮着唱为主的多声道的湖南大曲牌.以上探究的祁剧中各类民间小调,在表演时经常运用祁剧的唱腔演唱.但由于各类小调的创作时代.创作环境不同,使这些小调在曲调风格上融入了地方性的民俗特征,唱腔也会有细微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特点.小调的运用在祁剧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众多具备独立特点的民间小调的出现和融合下,让它原本的唱腔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分类.总而言之,民间小调是构建祁剧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桥梁和传承载体.从传承角度上讲,民间小调的出现是发生在祁剧原始曲目之后的,但是随着民间小调的渗透,作品被民间爱好者和工作者不断地规划和改善,形成了具有类似现代音乐中的口水歌的概念,但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又具备极高的民俗地域特点和独有的艺术风格,很好地保留住其曲风的特点和情感与文化传承,又可以结合不同的剧目.环境.使用程度的需要进行改编.因为一个剧种所要传承的内容体系十分庞杂,且因为过去录音.视频等文件保留技术并不发达,如何传承和保留这一剧种,成为民间小调所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从桥梁因素来说,艺术的传承依旧需要与时俱进,如果使用太过烦琐和严禁的音乐曲制,将会很大程度地限制创意的衍生和突破,而民间小调可以凭借其简单的结构和丰富的品类来弥补这一问题,哪怕是现代音乐,也可以简单地引用其旋律,快速地进行全新的创作.同时,由于其民间小调的曲牌都有明确的出处说明,也因此将这一类艺术的鉴赏知识传承了下来.参考文献:[1]陈明.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2]毛莉杰,陈瑾.文化视角下的湖南湘剧与祁剧比较探究[J].大舞台,2012(11).[3]韩博.初探湖南衡阳地方戏曲——祁剧[J].大众文艺,2012(07).[4]江学恭.祁剧[J].湖南档案,1997(02).[5]张学旗.简论祁剧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6]龙华云.祁剧声腔及角色行当粗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7]聂沛.祁东渔鼓的由来及特点[J].艺海,2008(01).[8]肖牡丹.祁东渔鼓——湘南曲艺之明珠[J].戏剧之家,2014(14).[9]吴永生,冯健,张小林.我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J].人文地理,2005(02).[10]郭思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剧种的生存发展[J].民族艺术探究,2013(12).注释:1选自祁阳县旧志卷之二十二.2选自嵇有庆零陵县志卷五风俗.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