蠋蝽刺扎对黏虫发育表现的影响【字数:6094】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供试昆虫 2
1.1.1 供试黏虫 2
1.1.2 供试蠋蝽 3
1.2 实验方法 3
1.2.1 供试昆虫实验前处理 3
1.2.2 实验处理设置 3
1.2.3 实验观测与记录 3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 不同刺扎时间和蠋蝽龄期对黏虫幼虫期死亡率的影响 3
2.2 不同刺扎时间和蠋蝽龄期对黏虫蛹重的影响 5
2.3 不同刺扎时间和蠋蝽龄期对黏虫总死亡率的影响 5
2.4 蠋蝽龄期对蠋蝽刺扎黏虫时首次刺扎位置的影响 7
3讨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蠋蝽刺扎对黏虫发育表现的影响
引言
引言:黏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又名行军虫、五色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也可为害果树幼苗、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豆及麻等作物,是具有多食性、暴发性和迁飞性的害虫。我国仅新疆和西藏未见报导,其余地方均有发生,危害严重[1]。黏虫主要以幼虫取食作物叶片为害, 1、2龄幼虫为害轻,3龄以后食量增大,其中6龄幼虫可暴食叶片,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九成以上[1,2]。当前黏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主要有清除秸秆、合理轮作、中耕除草和人工捕杀等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主要采取农药防治,早期使用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等进行喷雾防治,当田间黏虫达到防控指标时改用辛硫磷、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等药物;物理方法主要是使用糖醋液、黑光灯等诱杀成虫、用杨树枝诱集成虫产卵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田间卵量[1]。化学方法虽然便捷高效,但是其带来的 “3R”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物理和农业方法又过于耗费人力。生物防治绿色环保又省人力,目前主要采用在田间释放寄生蜂和使用白僵菌来防治黏虫,有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SHL品系对黏虫卵的寄生率最高,防效最佳,白僵菌悬浮液对黏虫幼虫的校正防效最高可达到54.72%[3]。生物防治中探索自然界新天敌昆虫种类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又名“蠋敌”、“茶色广喙蝽”,属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益蝽亚科Asopinae[4]。蠋蝽适应能力强,在我国东北、新疆、浙江及云南等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5]。取食范围广,可以捕食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40余种农业害虫,蠋蝽捕食时先将口器刺入猎物体中,注射唾液,麻醉猎物并进行体外消化,再进行取食,如遇较大的猎物会跟随其移动,其2龄及以上的若虫及成虫均具有捕食性[6]。蠋蝽虽然是捕食性昆虫,但是需要榆树、大豆等植物汁液保证营养,尤其在猎物缺乏时,植物汁液对于维持蠋蝽种群有重要意义[7,8]。在人工饲养时需注意饲养性比和密度,在高10cm,半径为3.5cm的塑料杯内,雌雄比为1:1,总数为4只时,最利于蠋蝽生存及其种群的发展[9]。
蠋蝽的强适应力、广泛的捕食性等各种优良习性让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探寻其生防效果。研究发现,蠋蝽日均可捕食11.8粒榆蓝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Fairmaire)的卵,或3.7头老熟幼虫,或4.7头蛹,或2.3头成虫[10]。蠋蝽成虫在24h内最多可捕食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11]。平均每头蠋蝽若虫一生可取食1637头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防治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12]。林地的防治试验显示,在400m2的正方形林地以1:5的益害比投放3龄蠋蝽防治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幼虫及成虫、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2、3龄幼虫和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幼虫,15 天后发现,榆紫叶甲幼虫和成虫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9.2%和39.9%,黄刺蛾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65.4%,杨扇舟蛾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41.6%[13]。使用蠋蝽作为生防天敌时,在田间释放3龄若虫即可,具有良好的防效且成本较低[6]。不过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张晓军等发现在榆紫叶甲的繁殖期,5龄若虫及成虫的取食量最大,明显高于3龄,在野外释放5龄若虫及成虫的防控效果最好,能有效控制榆紫叶甲的数量[14]。
有研究表明黏虫幼虫是蠋蝽的天然猎物[15],虽然此前有黏虫作为猎物繁殖蠋蝽的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关于蠋蝽对黏虫捕食作用的研究报道。实验室在前期的实验中发现,黏虫幼虫在遇到蠋蝽捕食时会产生吐液、蜷缩掉落等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有些幼虫可以利用防御行为而顺利避开蠋蝽的捕食,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逃逸幼虫的后期发育不正常,甚至死亡。本论文涉及的实验主要研究蠋蝽短时间刺吸对黏虫发育表现的影响。通过采用不同龄期的蠋蝽若虫及雌性成蝽分别刺吸黏虫幼虫不同的时间,再继续饲养黏虫幼虫,进一步观察并记录其后期发育和死亡率情况,最后分析蠋蝽刺吸对黏虫发育表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供试昆虫
供试黏虫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621.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