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稻纵卷叶螟幼虫口器腹足感觉器分布情况及其数量【字数:6674】

2024-02-25 17:2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si medinalis(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在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国内各大主要水稻产区都有其分布。幼虫纵卷叶片,再躲在其中危害,躲藏在水稻叶片中取食叶肉,影响开花结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该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迁飞测报、抗性鉴定育种、生物防治等方面,而对该虫的形态学却鲜有涉及。本篇论文借助体视镜、光学显微镜和扫面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口器和腹足及其相关感器,可望为该虫的某些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口器口器为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5部分组成。口器上主要有6种感器,即刺形、锥形、栓锥形、指形、板形和内唇感器。腹足有5对腹足,着生在腹部3~6腹节和第10腹节,少数数目不一;腹足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亚基节、基节和能伸缩的囊状的趾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钩。有腹足趾钩39个左右,为单行三序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标本采集 2
1.1.1幼虫的室内饲养2
1.1.2标本采集与处理2
1.2光学显微镜观察 2
1.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3
1.3.1固定制样法观察3
2结果与分析3
2.1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一般形态 3
2.2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腹足结构 3
2.3稻纵卷叶螟口器结构 4
2.3.1上唇及上颚4
2.3.2下颚5
2.3.3下唇6
2.4稻纵卷叶螟前胸背板变化过程 7
3讨论7
3.1稻纵卷叶螟幼虫形态变化 7
3.2实验中遇到的问题8
3.3主要创新点8
致谢8
参考文献9
稻纵卷叶螟幼虫口器、腹足感觉器分布情况及其数量
引言
引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si Crambidae,又名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等,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科Crambidae,是在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水稻产区,影响水稻开花结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虫在叶片表面交尾后产卵,幼虫成功孵化后纵卷叶片,再躲在其中危害,幼虫在水稻叶片中吐丝结苞化蛹,之后羽化为成虫。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为害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1]。
稻纵卷叶螟一龄幼虫为白色或者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长体壁颜色也随之加深,至五龄末期虫体变为黄绿色,老熟幼虫为红色,到预蛹阶段又变为乳白色。头部为深褐色,前胸背板随着幼虫的发育颜色逐渐变深,花纹逐渐出现。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臀足趾钩有缺失部分。
老熟幼虫进入预蛹阶段时,体壁颜色转变为乳白色,同时停止进食与活动。化蛹前期幼虫通过吐丝将自身周围叶片缀合形成苞叶,而后在其中以转动头部吐丝的方式结茧,同时从腹部末端分泌出大量絮状物填充整个苞叶。经过大概1012 h以后,苞叶内的幼虫会剧烈扭动身体,蜕下表皮,形成虫蛹[2]。
稻纵卷叶螟蛹长约7~10 mm,圆筒形,尾部较尖,且有8根尾棘。初期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气门突出可见,后期明显可见翅纹与眼点。稻纵卷叶螟雌雄蛹在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雌蛹腹部末端第8、9腹节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有一纵裂缝,裂缝无明显凸起或凹陷,向上延伸至第7腹节末端,向下延伸至第9腹节前端,
尾部腹节两侧无明显突起,与第7腹节及第9腹节连接处均凸向第8腹节,形成两个“Y”字形(第7腹节为正“Y”,第9腹节为倒“Y”),该裂缝为第八腹节的生殖孔,又称交配孔。与雌蛹不同的是,雄蛹腹部末端第8至9腹节分节明显, 第7腹节末端和第9腹节前端较平整,均未凸向第8腹节,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侧有明显肾形突起,该裂缝为雄蛹的生殖孔[3]。
由于稻纵卷叶螟的经济重要性,对于该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迁飞测报、抗性鉴定育种、生物防治等方面,而对于该虫形态学研究较少,特别是超微形态方面的研究。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研究稻纵卷叶螟幼虫形态结构,可望为该虫的某些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观察昆虫超微结构不仅是对传统形态分类学的直接补充,也是对现代生物技术不足之处的一种间接克服,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昆虫各部分的真实结构,从而做出正确的分类鉴别与谱系关系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标本采集
幼虫的室内饲养
在温度恒定27℃的养虫室内采用小麦苗进行饲养,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麦苗种植在塑料杯中,然后将小麦苗杯置于长 33 cm、宽 22 cm、高 8 cm的白色塑料盒中,并用顶部蒙有纱网的塑料罩(直径 27 cm,高 40 cm)围住。为了方便日常采集幼虫观察的需要以及成虫阶段雌、雄蛾配对,在塑料罩底部向上 15 cm 处,用小刀开一个 14 cm×14 cm 左右的小孔,并用胶布封住[4]。塑料盒内需保持有 1 cm 左右的水,以便为麦苗提供水分和为幼虫提供适宜的生长湿度环境。稻纵卷叶螟的卵对湿度要求较高,当成虫产卵后,应及时将收集的产有卵的塑料薄膜片放置于麦苗上,再喷少量水至薄膜表面(薄膜表面出现少量水珠)。卵孵化后幼虫会自动爬到小麦苗上取食。当小麦苗被幼虫取食至几叶片只剩薄薄一层表皮而枯黄时,取出笼罩内1/2枯黄苗杯并用新鲜的小麦苗补齐,并使新鲜苗杯与枯萎苗杯交错放置,以利于幼虫自动从枯黄苗上转移到新鲜苗上取食。每杯小麦苗可饲养 12 头左右 1~3龄幼虫,一般在放置卵片10 d后进行第一次换苗。
标本采集与处理
稻纵卷叶螟幼虫于2018.5月2019.4月采集于李明珠学姐实验室,从光照培养箱中的水稻叶片上采集合适的幼虫,将采集到的幼虫放入杯底铺垫有湿润棉花的塑料杯中,用保鲜膜覆盖住杯口,并在膜上扎一些小孔,保证空气的流通,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观察。
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因为稻纵卷叶螟幼虫虫体较脆弱,且死亡后虫体容易蜷缩变形,为了保证观察效果,选择在保证幼虫存活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麻醉处理,再在显微镜下进行特征观察。
将采集到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经乙酸乙酯麻醉后,放置于干净的滤纸上,随后在Leica DVM6 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下观察幼虫的口器腹足以及前胸背板毛瘤片结构,并进行数码摄像。
1.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3.1 固定制样法观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