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字数:594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内容和方法2
1.2测定内容与方法2
1.2.1试验区气象数据2
1.2.2麦棉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2
1.3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2
2结果与分析3
2.1气象条件3
2.2棉花冠层透光率3
2.3棉花主茎功能叶SPAD4
2.4棉花农艺性状4
2.5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5
3讨论6
4总结6
致谢7
参考文献7
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
引言
引言: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磷、钾等无机肥料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棉花具有吸氮量多的生物学内在特性[1,2]。长期以来,氮肥的施用一直是提高花产量的关键措施[4],周志国等人的研究证实棉花叶片SPAD值与植株叶片含氮量和施氮水平有密切关系,主茎功能叶SPAD数值能较好反映棉花氮素营养水平,对施氮水平也有较高的分辨率[5]。陈亮等人研究发现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适量的氮肥不仅可以增加铃数,而且可以提高铃重,最终提高产量[5]。但过多或不合理施用氮肥,则会引发诸如降低氮肥利用率和增产效果、增加生产成本、污染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5]。 而近年来的试验结果显示,施氮量在 300 kgha1以上时,氮肥的增产效果已经不显著[6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前人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氮素对棉花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8],南疆棉花磷钾肥底基础上的氮肥效应研究[9]等,为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研究大多以施氮对棉花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影响为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大国之一,每年的秸秆产量达6.0×108t以上,秸秆还田具有可观的固碳潜力,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
积累,而且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蚀抗旱性能。因此,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增加。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氮素水平(0、75、150、300 kg N hm2)、不同麦棉秸秆还田方式(M:还田;CK:不还田;B:生物炭还田),旨在比较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产量形成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特点。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土壤的秸秆还田处理,在相应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的情况下增加棉花生物性状和产量,以达到保护环境,增加棉花产量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内容与方法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砂壤土)进行,在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下设置棉花施氮量试验。选择早熟品种中棉所50,进行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下棉花施氮量试验,(大麦、棉花收获后将秸秆粉碎,土壤旋耕埋深1015cm后播种)、不还田、生物C还田(按当季秸秆量:如16年棉季约为3t/ha,还两年)2种方式,施氮量设置为0、75、150、300 kg N hm24个水平,共形成8个处理,分别表示为:0 kg N hm2CK、。各处理磷钾肥统一施用,分别为75 kg P2O5 hm2和225 kg K2O hm2。
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棉花13行区种植,行距0.81 m,种植密度90000株 hm2。
1.2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试验区气象数据
试验气象数据日均温(℃)、降雨量(mm)、日辐射量(MJm2d)等由田间自动气象站记载。
1.2.2麦棉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2.2.1棉花生育调查
每小区连续选取长势一致的棉花10株,分别于开花期、铃期和吐絮期调查棉花生育状况。
1.2.2.2 棉花群体冠层结构
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于棉花蕾期、开花期、铃期测定棉花冠层中部和底部的光辐射强度,并计算透光率。
1.2.2.3棉株主茎功能叶SPAD值
用手持SPAD仪在棉花蕾期、开花期、铃期、吐絮期测定主茎功能叶的SPAD值。
1.2.2.4棉花产量形成
于棉花收获期,在各小区取连续5m长的棉花植株,收取全部吐絮棉铃,测定铃数、铃重、计算籽棉产量。
1.3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用Microsoft Excel,SPSS11.0统计软件SNK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气象条件
2016年棉花季降雨集中在九月份,七八月日均温较其它月份高。
图1 棉花生育期气象条件
Fig. 1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cotton growth period
2.2棉花群体冠层透光率
总体上看,冠层透光率随着棉花生长发育减少。而同时期内,在氮素水平增加的情况下,群体透光率随之减小。数据显示,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棉花群体透光率低于不还田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内,棉花群体底部冠层透光率显著低于群体中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0 kg N hm2水平下,棉花蕾期群体中部冠层透光率相差无几,底部生物炭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开花期群体底部对照显著高于生物炭处理,花铃期群体中部冠层和底部冠层透光率对照处理显著高于生物炭还田;在75 kg N hm2水平下,对比对照以及秸秆全还田两个处理发现,蕾期不论群体中部还是底部冠层透光率相差不多,开花期群体中部和底部对照均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在棉花铃期,群体中部冠层透光率对照处理明显高于秸秆还田;150 kg N hm2水平下,将各时期对照和生物炭处理进行对比,二者差异较不明显;300 kg N hm2水平下,蕾期对照处理中部与底部群体冠层透光率明显高于生物炭还田。从垂直比较中发现,各处理条件下群体中部与底部蕾期透光率远高于其他时期,开花期与铃期差异则较为接近,具体变现为,群体中部二者透光率较为接近,除了N0水平生物炭处理,铃期透光率均略高于开花期;群体底部铃期棉花冠层透光率均高于蕾期,相较于群体中部,其差值较为显著。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634.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