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防治小麦赤霉病新型药剂的筛选

2021-03-26 12: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并减轻其造成的毒素污染,人们从综合防治角度开发了许多防治策略,而化学防治在整个防控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寻找能够防治小麦赤霉病更为有效的新的杀菌剂,本文就十余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防指数、小麦千粒重与小麦DON毒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NAU-4WP药剂两次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20%NAU-1WP处理对健粒千粒重增重效果最好,20%NAU-4WP能够有效降低小麦DON毒素污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1
1.1材料 2
1.1.1供试小麦2
1.1.2供试药剂2
1.2主要仪器设备 2
1.3试验方法 2
1.3.1田间处理实验设计2
1.3.2麦粒处理方法2
1.3.3 DON毒素测量方法3
2.结果与分析3
2.1病情指数与病防指数数据处理3
2.2千粒重与增产数据处理4
2.3 DON毒素含量数据处理4
2.4综合处理5
3.讨论与展望5
3.1讨论5
3.2展望6
致谢6
参考文献6
防治小麦赤霉病新型药剂的筛选
引言
引言:小麦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生产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日益严重的小麦赤霉病威胁着小麦安全性。21世纪以来,我国赤霉病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逐渐增大,严重受害田块可导致绝收,对小麦产量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小麦及其制品品质,同时会造成真菌毒素尤其呕吐毒素的高污染风险,食用病麦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外观形态发生变化[1],如籽粒皱缩等,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选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成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多菌灵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等问题使得多数小麦产区因抗药性而面临着现有杀菌剂防治赤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霉病失败的危险[2]。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替代杀菌剂。
不同杀菌剂处理下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率、小麦千粒重、DON毒素含量各不相同[3]。为探究不同杀菌剂对赤霉病麦的影响规律、对千粒重与镰刀菌产生的呕吐毒素(DON)等真菌毒素的含量的影响,本实验采集了不同杀菌剂处理下的小麦样品,对小麦的籽粒特性、相应小麦粉的品质特性及真菌毒素含量等进行了测量,旨在选择出可以有效控制多菌灵抗药性赤霉病流行危害的杀菌剂品种,降低小麦赤霉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有效解决小麦食品中普遍存在的DON毒素超标问题,保证粮食安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小麦:
(1)江苏省南通市沿江所,淮麦33
(2)江苏省白马湖农场,淮麦33
1.1.2,供试药剂:
(1)NAU1(20%WP,大学研发杀菌剂1号)
(2)NAU2(60%WP,大学研发杀菌剂2号)
(3)NAU3(25%WP,大学研发杀菌剂3号)
(4)NAU4(20%WP,大学研发杀菌剂4号)
(5)NAU5(50%WP,大学研发杀菌剂5号)
(6)氰烯菌酯(25%SC,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7)多酮(50%WP,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
(8)多菌灵(50%WP,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9)戊唑噻霉酮(27%EW)
(10)戊福(30%WP)
(11)生物农药(20%WP)
WP:可湿性粉剂;SC:水悬溶剂;EW:水乳剂;
1.2主要仪器设备
(1)大学杀菌剂生物学实验室英衡电子秤:瑞安市英衡电器有限公司;型号YHA10002;规格Max=1000g,e=0.1g,d=0.01g。
(2)大学杀菌剂生物学实验室高速多功能粉碎机:青州市精诚机械有限公司;350W;25000转/min;细度50250目。
1.3试验方法
1.3.1田间处理实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每亩用量):(1)20%NAU1WP10g一次用药,(2)60%NAU2WP48g一次用药,(3)25%NAU3WP7.5g一次用药,(4)25%NAU3WP10g一次用药,(5)25%NAU3WP12.5g一次用药,(6)20%NAU4WP8g两次用药,(7)20%NAU4WP10g两次用药,(8)20%NAU4WP12g两次用药,(9)50%NAU5WP4g两次用药,(10)50%NAU5WP7.5g两次用药,(11)50%NAU5WP15g两次用药,(12)20%生物农药WP12g两次用药,(13)25%氰烯菌酯SC25g一次用药,(14)25%氰烯菌酯SC25g两次用药,(15)50%多酮WP30g一次用药,(16)50%多酮WP30g两次用药,(17)50%多菌灵WP40g两次用药,(18)27戊唑•噻霉酮EW16.2g两次用药,(19)30%戊福WP36g两次用药,(20)CK对照组。每个处理在每个农场各设置两个重复,本试验分为2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5年4月25日,此时小麦处于杨花初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4月30日,此时小麦扬花已基本结束。
1.3.2麦粒处理方法
(1)病穗率、病情指数、病指防效调查:五月下旬进行病穗率和病害严重度调査。
每小区随机调查4 点,每点调查100 穗,分别记录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穗数与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并与对照区相比较,计算各处理的防效。
病情严重度分5级[4]:
0级:无病;
Ⅰ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
Ⅲ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
Ⅳ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计算公式如下:


(2)产量调查方法:小麦成熟期每小区取4点,每点0.5㎡,测定亩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折合每公顷产量。
(3)麦粒收集方法:从江苏省南通市沿江所、江苏白马湖农场麦地不同处理区采集成熟小麦麦粒,每个处理200g以上,分装于洁净纸质样品袋中,防止交叉污染,并在及时风干后带回实验室。
(4)麦粒分类方法:将每个处理的每个重复的麦粒均分为两份,每份100g以上,一份为病粒与健粒的混合粒,标记为a,另一份去除受赤霉病影响的皱缩显红色病粒,为完全健粒,标记为b。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