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菌唑对水稻恶苗病的活性研究【字数:786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藤仓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2
1.2 杀菌剂和培养基3
1.3 藤仓镰孢菌对戊菌唑敏感性基线建立 3
1.4 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细胞壁及细胞核定位的影响 3
1.5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产孢量的影响 4
1.6 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
1.7 戊菌唑对水稻安全性的研究 4
1.8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藤仓镰孢菌对戊菌唑敏感性基线 4
2.2 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细胞壁及细胞核定位的影响 5
2.3 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产孢量的影响 5
2.4 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6
2.5 戊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 6
3 讨论 7
致谢7
参考文献8
戊菌唑对水稻恶苗病的活性研究
引言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物胁迫,从而引发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恶苗病等病害。在上述病害中,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是一种水稻上分布广泛、发生频率高、危害性强的系统性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菌病害,俗称徒长病。恶苗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都有记载,在我国各水稻产区也均有发生。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在我国,感染水稻恶苗病的水稻田的水稻产量比正常稻田的水稻产量减少10%~20%,如果稻田发病严重,水稻减产会达到50%以上[1]。
21世纪以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水稻旱育地膜育秧等先进技术不断被农民接受并推广,水稻恶苗病也愈发猖獗起来。水稻恶苗病的发病范围、发病严重度都不断升高,水稻恶苗病逐渐成为水稻主要病害[2]。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物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子囊菌亚门,丝孢纲,镰孢菌属。藤仓镰孢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赤霉酸、去氢镰刀菌酸等物质,其中赤霉素是藤仓镰孢菌分泌的最重要激素。赤霉素与其他激素一起作用,会抑制植物叶绿素的产生,并刺激水稻细胞,促使细胞加速生长、伸长从而细胞间隙扩大,藤仓镰孢菌分泌的其他毒素借机侵入植物细胞并在胞内产生毒害,因此感病水稻呈现徒长的状况,患病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会直接死亡[3]。水稻恶苗病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就可出现,直至抽穗期都有恶苗病发生。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特征为徒长,但也有外观正常或矮化的水稻植株感染恶苗病[4]。感病水稻谷粒播种后常常不能出土或发芽。水稻苗期发生恶苗病主要的原因是水稻种子受到水稻恶苗病菌的侵染[5],受到侵染的水稻秧苗在24叶期即可表现出水稻苗细高,叶色淡黄,叶片叶鞘变细增长等现象,水稻植株根系发育也受到抑制,部分病苗会在移栽前出现死亡状况。在枯死水稻苗上会出现白色或淡红色的霉粉状物,这便是水稻恶苗病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期发病病株叶片呈黄绿色,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茎上、节部呈褐色,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粉色或白色粉霉状物[5],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菌丝已经进入植株内潜伏[6]。
为了控制水稻恶苗病,许多化学杀菌剂都被用来进行防治。在20世纪中叶,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大多数真菌都具有生物活性,包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水稻恶苗病,但随着水稻恶苗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这类杀菌剂普遍丧失功效。近些年来,人们主要用氰烯菌酯处理患有水稻恶苗病的水稻种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水稻恶苗病和赤霉病[7]。但在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的部分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具有高抗性,且抗药性发展迅速,为避免水稻恶苗病大面积蔓延,因此有必要尽快对其进行早期预警和管理。
戊菌唑[1[2(2,4二氯苯基)戊基]1氢1,24三唑]是一种新型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它可以被植物根、茎、叶等组织吸收,并在体内进行传导,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活性测定表明,戊菌唑对葡萄白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结构式如下:
图1 戊菌唑结构式
然而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并不清楚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的毒理作用。
因此,这项研究的目标是(1)确定戊菌唑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2)了解藤仓镰孢菌种群对戊菌唑的敏感性分布,建立浙江绍兴地区不同水稻恶苗菌株对戊菌唑的敏感性基线;(3)探究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生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提供更多更新的有关水稻恶苗病的参考信息,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戊菌唑对藤仓镰孢菌和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方式的理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7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