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缺氮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字数:693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4
1.1 材料与试剂 4
1.1.1 供试材料 4
1.1.2 水稻培育营养液 4
1.1.3 实验试剂 4
1.2 实验方法 4
1.2.1 植物培养 4
1.2.2 缺氮条件下水稻表型的观察 4
1.2.3 RNA提取 4
1.2.4 定量PCR验证 4
1.2.5 转录组数据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缺氮条件下水稻表型的观察 5
2.2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7
2.3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8
3 讨论 8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 A 11
水稻在缺氮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
引言
引言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据统计,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栽培面积常年在1.40亿~1.57亿公顷,遍布五大洲,但主要集中在亚洲。2013年,亚洲水稻种植面积为219266.8万亩,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88.01%。印度是亚洲同时也是世界水稻种植面积面积最大的国家,2013年的种植面积达到65250.0万亩,亩产244.0千克,总产量15920.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第二大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国家,2013年水稻面积达45339.0万亩,亩产448.4千克,总产20329.0万吨,居世界第一[1]。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首位。由于水稻适应性强,产量高而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当水稻个体开始分蘖时,即进入分蘖期,此期一直到茎尖生长锥开始穗分化为止。形成分蘖和根系是此期的主要生育特点,而分蘖的实质是叶片的形成与伸长[2]。水稻主茎基部有若干密集的茎节叫做分蘖节。每个节上长一片叶,叶腋里有一个分蘖芽,成长为分蘖。着生分蘖的叶位,称为蘖位。凡是从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蘖,称为一次分蘖,由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由二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三次分蘖。依次类推。分蘖在主茎的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相差三片叶子[1]。影响分蘖的因素很多:温度、光照、水分和秧苗营养状况。在秧苗营养状况中,氮素营养起主导作用。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芽可以发育,但还和其他因素有关系。氮元素是自然界中所有植物生长发育所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中需求量最大的,最重要的矿质元素之一[3]。氮素是组成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由根系吸收的氮素和由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相结合形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并制造新的植物体。水稻各器官的发生和生长过程均需要维持一定的氮素浓度,例如,水稻分蘖的发生与植株氮含量密切相关,在分蘖期,只有当植株氮含量达到3%~5%时,分蘖才能大量发生;而当稻苗氮含量小于2.5%时,分蘖就会停止,当氮含量进一步低至1.5%以下时,分蘖就会枯死。这也就是在生产中施用分蘖肥的重要原因,通过及时施用分蘖肥,满足水稻体内高含氮量的需要,从而促进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水稻叶片的发生同样与植株氮含量有密切关系,当水稻氮含量大于2.5%时,新叶才能伸长,而水稻叶片出鞘以前,心叶氮含量应该维持在3%左右。在生殖生长阶段,充足的氮素才能满足颖花的正常分化,据有关研究显示,由于氮素能促进植株体内氨基酸和酰胺的形成,有利于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颖花的分化,增加颖花的数目。在颖花分化的后期,水稻地上部的氮含量与颖花分化数目密切相关,通过增施氮肥能增加颖花分化的数目,提高穗粒数。大量的田间试验也证明,氮肥在水稻生长前期施用主要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而在幼穗分化期和灌浆结实期施用主要影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中后期的施氮比例,可以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颖花量和粒叶比,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和净同化率,最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氮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提供着重要支持,对植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4]。水稻叶片氮素营养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其总氮量或氮含量成正相关,剑叶净光合速率往往随着叶片含氮量增加而提高。对于高产杂交水稻而言,在齐穗到成熟阶段维持旗叶一定的氮素水平,从而保持其旺盛的光合作用对于水稻最终产量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表明,氮肥施用首先有利于提高水稻叶面积指数,同时施氮有利于水稻叶片内叶绿素的合成,维持叶绿体的正常结构以及保证叶绿素的不断更新。叶绿体数目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叶片叶绿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大了叶绿体与外界能量、物质交换界面,进而增强了植物光合速率;氮素改变了叶绿体基粒的结构,增大了基粒直径,使得基粒类囊体变厚、垛叠数增多,进而增大了基粒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同时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即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增加,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氮素可以提高叶片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从而提高了气孔对二氧化碳的运输能力,充足的二氧化碳供应保证光合机构充分运转,使叶绿体光合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净光合速率提高;此外,水稻上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降低功能叶中丙二醛含量,从而延缓水稻光合功能的衰退,维持高的光合速率。但也有研究发现,虽然高氮含量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但其光合速率的提高幅度较叶片氮素提高幅度低,单位叶片氮素含量的光合速率即光合速率利用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氮含量叶片的Rubisco酶活性较低,高氮叶片下增加的Rubisco酶更多的作为氮库形式存在,并没有催化能力;此外尽管高氮条件下叶绿体增大,但叶绿体的增大造成叶肉导度和Rubisco酶含量之间的比值降低,从而导致叶绿体内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并最终抑制Rubisco酶活性,从而影响叶片光合速率的进一步提高[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56097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