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同氮素水平下单株产量的关联分析【字数:477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供材料 2
2 数据分析方法及相关软件 2
2.1 关联分析2
3 结果与分析3
3.1 水稻地方品种表型数据统计分析3
3.2 氮素利用效率性状的关联分析4
4 讨论11
4.1 全文讨论与创新之处11
4.1.1 本研究检测到的SNP位点与前人报道结果的比较 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水稻不同氮素水平下单株产量的关联分析
引言
引言: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植物体中许多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植物对氮素的需求量要远高于其他营养元素。土壤中氮素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无机态氮,占全N含量的1%~10%,无机态氮又分为铵态氮和硝态氮、亚硝态氮;另一种是有机态氮,它占全N含量的90%以上。土壤中的有机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矿化作用分解为无机态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1],这就导致了土壤缺氮,从而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了产量的下降[2]。在这60年来,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全球的农田施氮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而过量施用氮肥,超出了作物吸收能力范围和土壤固氮能力范围,造成了氮素利用效率浪费和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来降低氮肥施用量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一般来说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库容越大,越有利于植株体内其他器官组织内的养分向库容量大的器官转运。因不同水稻品种库容量大小不一样,而库容量的大小对水稻干物质量的生产、分配与转运具有明显的影响,但目前对不同库容量大小的水稻在氮素利用上的研究较少,机制尚不清楚。和田義春等研究结果表明[3],库容量的不同引起水稻植株内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量也不同。单玉华等研究发现[4],水稻植株内含氮率与库容量的关系不紧密,但在抽穗期时植株的含氮率有随库容量的增大而提高的趋势,而在成熟期时水稻体内的含氮率会随库容量增大而降低;且库容量越大,成熟期水稻植株含氮率比抽穗期水稻植株降低的幅度越大,说明库容量越大的植株抽穗后碳代谢强度相对越大。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保证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是保证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根系的生长与氮素的吸收、植株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氮素经根系被吸收进植物体内后,在经历同化作用和转运才能有效地被植物体吸收。根系吸收离子和水分是一个动态的耗能过程,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的水稻品种耗能是不一样的,高氮素吸收效率的品种往往耗能较多,为植株整体的氮素吸收、利用提供大量的能量。在低氮素条件下,植株吸收氮素能力强的形态上表现为根数目的增多,根长变长,分布密度变大;在生理生化特性上表现为根系脱氢氧化能力强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强,ATP含量高,对
NH
4
+
的亲和力高。随着库容量的增大,水稻植株的吸氮能力显著增强,当水稻抽穗后体内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的比例明显加大;随着库容量的增大,植株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均明显提高,说明增加库容量与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是一致的。
到目前为止,评价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大致可以归为七大类。第一类为水稻产量与氮素投入量的比值,反映的是每单位氮素投入量的稻谷产量,该方法既考虑到了土壤中的氮含量,又考虑到了氮肥施用量。第二类为水稻植株体内氮积累量占氮施用量的百分率,该指标主要考察了水稻品种对氮素的吸收效率。第三类为水稻干物质生产量与植株体内氮积累量的比值,反映出不同植株吸收氮素后转化积累的效率。第四类为稻谷生产量与氮素施用后的吸收量的比值,表示植株吸收氮转化为稻谷产量的能力。第五类是稻谷生产量与施氮量的比值,反映的是单位施肥量的稻谷产出比。第六类为水稻灌浆期前后氮积累量的比值,表示的是抽穗期前植株氮积累的转化效率。第七类为水稻籽粒氮积累量占植株全氮量的比值,表示植株氮向籽粒转运的效率。其中前三类的指标考虑了土壤中本身氮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后四类的指标考虑的是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反映在各类实验中时需要设置不同氮素浓度的处理。在对这些指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同一种品种适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指标反映了水稻对氮素利用效率的不同方面,所以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的选定问题。
关联作图又称连锁不平衡作图(Linkage disequilibrium mapping,LD)或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是基于自然群体长期重组后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LD)的基础,通过对标记和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鉴定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位点[5,6]。近年来对植物连锁不平衡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玉米、拟南芥、水稻发展到小麦、大麦以及一些果蔬作物等。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其LD衰减较快。不同的玉米品种LD衰减距离相差较大,具有广泛变异的玉米自交系大约为1.5Kb[7],而优良玉米自交系可达到100Kb[8]。水稻是高度自交的作物,Mather等[9]利用SNP标记对水稻的LD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温带粳稻LD>500Kb,热带粳稻约为150Kb,而籼稻一般为75Kb左右,与玉米、拟南芥相比,水稻的衰减相对较慢[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66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