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直纹稻弄蝶的生活史各虫态及相应的习性观察【字数:7495】

2024-02-24 17: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探究水稻害虫直纹稻弄蝶的生活史,观察各个虫态的形态及习性,直纹稻弄蝶的田间为害状。并调查水稻田内的生态环境,包括天敌情况及其他生物情况,结合田间观察的其它问题综合研究直纹稻弄蝶,为直纹稻弄蝶的科普填充资料,并为直纹稻弄蝶的数量控制增加基础。同时关注田间直纹稻弄蝶的寄生性及捕食性天敌,并观察它们对于直纹稻弄蝶为害情况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直纹稻弄蝶的研究较少,大部分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直纹稻弄蝶的发展规律及防范技术。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3
1.1室外观察 4
1.2室内饲养 4
2 观察结果及分析4
2.1 直纹稻弄蝶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4
2.2 直纹稻弄蝶幼虫的做苞特征 7
2.3 直纹稻弄蝶幼虫的天敌研究 8
3 讨论 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图1 直纹稻弄蝶生活史照片6
图2 田间其他做苞昆虫8
图3 直纹稻弄蝶被弄蝶绒茧蜂寄生后的样子9
直纹稻弄蝶的生活史各虫态及相应的习性观察
引言
引言
农业害虫生物学是IP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某类害虫的研究是制定防治这种害虫的策略的基础[1]。通过观察直纹稻弄蝶的生活史各虫态及相应的习性获得更多详尽的图文资料,可以为水稻田的稻苞虫治理提供参考。
直纹稻弄蝶(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幼虫俗称稻苞虫,是水稻害虫之一,在我国水稻上间歇性会有局部大发生。直纹稻弄蝶幼虫将水稻叶卷成苞状,并在其内啃食稻叶,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以及抽穗。通过对直纹稻弄蝶的研究以便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外观察
观察地点为大学卫岗校区北门试验田。
实验田整体情况介绍如下:分区种植有不同种类的水稻,面积在3040平方米左右,基本不施用农药,尤其不施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针对直纹稻弄蝶的杀虫剂,稻田上方设有网,可以防止飞禽或其他大型动物闯入破坏整体生态环境。水稻田中的昆虫种类经预先考察,比较多的种群为稻纵卷叶螟、多种蜻蜓和两到三种蜘蛛(如棕管巢蛛)。
观察时间为2017年9月11月,9月虽然不是直纹稻弄蝶的产卵高峰期,但因为温度相对适宜,所以卵的孵化率更高,田间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为害稻叶的幼虫,且911月的温度也比较适合观察幼虫生长发育,化蛹羽化,整个生长周期相对比较长,更适宜观察。
1.2 室内饲养
为能观察到直纹稻弄蝶的完整世代,将田间采集到的直纹稻弄蝶幼虫进行室内培养。
在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饲养,取实验田内的水稻三盆,仔细检查排除其他稻田昆虫,用PVC软质水晶板围住,用纱布封住上面,保证整个环境透气而不会受到其他生物干扰。少量多次饲养,将化蛹的幼虫转移到塑料透明有通气口的广口瓶中,用保鲜膜封顶观察羽化。再将羽化后的成虫放回室内饲养装置,并在装置底部放置花蜜供成虫食用维持生命。
在饲养过程中,定期检查幼虫生长发育情况,并在解剖镜下观察幼虫的形态特征。
2 观察结果及分析
2.1 直纹稻弄蝶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通过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同时进行,观察到直纹稻弄蝶四种虫态(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2.1.1 卵期
卵呈半球形,卵表网纹清晰,由大小不等的五角形或六角形等图案所构成,其间满披小棘刺[2]。直纹稻弄蝶幼虫产卵是在叶片上不规则且很分散的,平均来说,每片叶子上大部分只是稀疏地有1、2粒卵,但也存在一片叶子上有多到6、7 粒的。直纹稻弄蝶幼虫产卵最盛的时期是夏季, 以上午7点9点时产卵最多。到下午5点6点这个时间段也可以产卵, 但产卵的数量相对较少。直纹稻弄蝶的卵壳外面有一层胶质, 可以紧紧附在稻叶上防止脱落。对卵期影响最大的影响因子的气温,可以影响卵期的长短,根据文献记载911月虽然不是产卵盛期,但是孵化率高,当卵期气温为1516摄氏度左右时,卵大概在1516天孵化。
2.1.2 幼虫期
根据观察,直纹稻弄蝶幼虫蜕皮4次,共分五龄,蜕皮前5个小时不食不动,呈休眠状态。幼虫在一到四龄期间每次蜕皮间隔时间大概是3、4天,到第五龄之后经过大概69天开始化蛹,所以直纹稻弄蝶的幼虫期是2224天左右,在适合幼虫生长发育的温度下,幼虫期会更短一些。
初孵的一龄幼虫,头身比例特大,一龄幼虫约56毫米,头大,形状浑圆,色泽漆黑发亮,前胸的背面有一条黑褐色或黑色的带状盾板。一龄幼虫的体色呈乳白色,在进食后则显出草绿色(图一A、B)。一龄初孵幼虫在孵化之后, 会暂时先留在残卵边,将剩余的卵壳啃掉, 以做自己的营养供给[3],之后,一龄幼虫会爬到稻叶的其他地方去,通常是叶尖或叶缘,随即开始吐丝把稻叶边缘卷到稻叶中线附近的地方,形成一个圆筒状,并藏身其中,在取食时先从叶尖的嫩叶开始取食。长大后又吐丝将附近的叶片掇合, 造成叶苞。
二龄幼虫,开始出现背线以及几条不太清楚的亚背线,背线呈浓绿色,比较明显,亚背线在二龄期间并不显著(图一C),经过观察发现靠近头部的背线颜色会随着虫体的呼吸而变化,但二龄变化不明显,通常在四龄以后会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二龄幼虫体长在10毫米左右,头部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但头身比要比一龄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