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相生相克植物的温室筛选(附件)【字数:888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本课题研究意义2
1.1产生促进效应的相生作用2
1.2产生抑制效应的相克作用2
1.3既有刺激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2
2.试验设计(研究材料、方法和手段)3
2.1实验材料3
2.2 番茄苗及搭配作物苗制备3
2.3实验设计3
2.4 实验方法 4
2.5促生效果统计4
2.6土壤检测4
2.7 数据分析 4
3 结果与分析 4
3.1不同搭配作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4
3.2 不同搭配作物对番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7
3.3不同搭配作物与番茄间套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8
4.讨论10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番茄相生相克植物的温室筛选
引言
引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即植物的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所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相生相克(Allelopathy)作为一种古老的自然现象,早在公元前,人类就有了了解并开始记载,如公元前300多年就有鹰嘴豆抑制杂草生长的报道。公元 一世纪,普林尼在《自然历史》中叙述了胡桃树的“树荫”是“令人忧郁的,甚至会引起人的头痛和损伤种植在其附近的各种植物”。他还进一步论述到“树荫”一词有非常广泛的涵义,不仅意味着光线的部分排除,还有植物对邻近有机物营养上的影响和植物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化合物的影响。此外,我国古代也有对化感作用现象的记载,如北宋苏轼于《物类相感志》中说:“芝麻骨插竹园四周,竹不沿出。”明朝邝蟠认为:“凡开垦荒地,烧去野草,犁过,先种芝麻1年,使草木之根败烂后种谷,则无荒草之害。盖芝麻之于草木,若锝之于五金,性相制也,务农者不可不知。”其明确说明把芝麻作为开荒先锋作物种于新垦荒地上对杂草具有抑制作用。
化感作用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科学家Moish在1937年提出,其主要内容是:某种植物(包括微生物) 生成的物质对其他某种植物产生某种作用的现象[1]。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Rice完善并发展了前人对化感作用的理解,在1984年对其进行了更为完整的定义:植物(包括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的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抑制或促进的作用[2]。这种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两方面,因此化感作用也被称为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目前的研究表明,化感作用不仅发生于不同植物之间,同种作物之间也存在着化感作用。化感作用的产生主要通过化感物质来实现,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是植物体内产生的非营养性物质,主要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该物质能影响植物自身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健康、行为或群体关系,是化感作用的媒介。至今所发现的化感物质大部分都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主要分为水溶性有机物、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包括简单不饱和脂、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醌类、苯甲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和多肽、内萜、单宁、嘌呤和核苷等14类。孔垂华等[3]提到化感物质不仅存在于植物与植物间的互作,植物和动物间也存在着化感物质的作用,且这些物质并不一定进入环境中,也可以在体内进行,并发挥作用。现已发现,许多化感物质不仅对植物有作用,对微生物、动物(尤其是昆虫)都有明显的作用[4]
1 本课题研究意义
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可以分为三类:产生促进效应的相生作用、产生抑制效应的相克作用、既有刺激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5]。
1.1产生促进效应的相生作用
即两种植物一起生长对另一种植物有利或互相有利。有研究表明,满江红可促使蓝藻的生长,苜蓿产生的三十烷醇,可刺激莴苣、黄瓜等的生长[6],欧亚活血丹能促进旱雀麦草和萝卜的生长[7]。
1.2产生抑制效应的相克作用
即两种植物一起生长对另一种植物有害或互相有害。如刺状刺竹(Bambusa arundinacea)根系分泌出的香豆酸、香草醛、绿原酸、阿魏酸、原儿茶酸, 抑制了玉米、花生的生长[89] 。阿棘伯高粱的根状茎分泌出的羟基苯甲酸, 可抑制萝卜、番茄的生长[10]。
1.3既有刺激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
即一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由于浓度不同对另一种作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小麦残株腐烂产生的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浓度低于1.5 mmol/L 时,可促使燕麦长根,但在浓度高于1.5 mmol/L时,对燕麦长根,野燕麦种子的萌发、长根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1112]。水花生,水浮莲根系分泌物在较低浓度(< 20ul/disc)下,对藻类表现为促进生长作用,在较高浓度(> 40 ul/disc)下,表现为显著的克藻效应[13]。
本研究通过番茄与10种作物搭配种植来探究番茄与不同作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对番茄的促生效果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番茄的相生作物及相克作物,为番茄田间多样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旨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生产力。
2. 试验设计(研究材料、方法和手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610.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