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油菜菌核病菌新型防治药剂筛选及复配组合研究【字数:6870】

2024-02-24 17: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危害我国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化学防治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随着单一作用方式杀菌剂的大量使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问题,抗药性种群数量逐年上升,使油菜菌核病的防治面临严重挑战。因此筛选具有更为有效并且延缓其抗药性发生的新药剂或增效复配药剂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作用机制新颖的杀菌剂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的两者增效组合配比。其中吡唑醚菌酯与咯菌腈的复配比为8:1和4:1时,增效系数达较大,可以考虑作为替代多菌灵及治理其抗药性问题的首选药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t 1
Key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实验材料 2
1.1.1供试菌株 2
1.1.2供试试剂 2
1.1.3供试培养基 2
1.2 试验方法 2
1.2.1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2
1.2.2单剂测定 3
1.2.3复配测定 3
2 结果与分析 5
2.1单剂离体独立测定 5
2.1.1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5
2.1.2氟环唑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5
2.1.3咯菌腈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5
2.1.4灭菌唑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6
2.1.5氟吡菌酰胺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6
2.1.6吡唑醚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丝的抑制作用 6
2.2油菜菌核病菌的复合配比测定 7
2.2.1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的增效配方筛选 7
2.2.2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的增效配方筛选 8
2.2.3啶酰菌胺和氟环唑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的增效配方筛选 9
3讨论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油菜菌核病菌新型防治药剂筛选及复配组合研究
引言
油菜是重要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油料作物,在食品、冶金、机械等多种行业应用广泛,经济价值高。核盘菌(Se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广谱性病原真菌,可寄生于70多科400多种植物,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的一大主要病害[1]。该病在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23]。核盘菌可以在油菜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侵染,尤其是在油菜开花结果期侵染最为严重[4]。整株油菜的地上部分均可被感染,包括茎秆,果实,花瓣,叶片及叶柄。当植株茎秆发病时,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病害侵染初期,绕茎病斑呈淡褐色,水浸状的长椭圆形或长条形,且感病的茎秆凹陷。侵染后期,病斑边缘棕褐色,植物组织腐烂,髓部软腐。当空气潮湿时,病斑逐步扩展,造成茎秆腐烂,维管束破损,菌丝在病斑处生长,最后形成鼠粪状菌核。油菜菌核病之所以危害严重,是因为菌核能够在干旱、低温等逆境条件下最多存活8年之久,能够安全越冬;但在浸水条件下,菌核会在4周内全部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核易被其他微生物寄生,导致腐烂[5]。如今,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手段还是化学防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或复配剂,因其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防病效果好,代替有机汞、有机硫杀菌剂广泛应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等多种作物病害,对促进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油菜菌核病防治的主要化学药剂[6]。这类药剂作用作用机制是与菌体的微管蛋白结合,影响与微管蛋白有关的代谢和功能,如纺缍体形成、细胞器运动、细胞核分裂等,阻止菌丝正常生长[78]。但由于多菌灵作用位点单一,且多年来田间用药量不断加大及重复使用,使得油菜菌核病对多菌灵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9]。近几年,高效药剂不断开发,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多,如菌核净等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10]。菌核净的抗药性风险低于多菌灵,且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表现出较好效果。但油菜菌核病对菌核净的抗性已经开始发生,在多个地区已检测到[11]。因此,筛选能有效治理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的防治药剂已迫在眉睫。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大学杀菌剂实验室根据江苏省油菜生产布局,从泰州市、南通等地进行了油菜菌核病菌的调查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菌核分装于干净的纸质样品袋内,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和药剂筛选测定。
1.1.2 供试药剂
药剂
纯度
来源
母液浓度
啶酰菌胺
95%
Sigma
10000 μg/ml
氟环唑
96%
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
10000 μg/ml
吡唑醚菌酯
95%
巴斯夫
10000 μg/ml
咯菌腈
96%
江苏维讯化工
10000 μg/ml
灭菌唑
96%
浙江上虞银都化工有限公司
10000 μg/ml
氟吡菌酰胺
96%
巴斯夫
10000 μg/ml
水杨肟酸
99%
购自sigmaaldrich公司
50000 μg/ml
1.1.3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琼脂粉16 g。土豆放入锅中煮至轻触即破,用纱布过滤,土豆渣弃掉。再加入琼脂粉和葡萄糖,火上加热至融化。用自来水配成1 L,并分装到250 mL三角瓶中,每瓶装入200ml。121 ℃高压湿热灭菌20分钟,使用时放入微波炉加热融化即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