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研究【字数:6692】

2024-02-24 17: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试验选用2株小麦赤霉病菌,分别是2021(MBCS)和JSSY-29(MBCHR),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菌丝生长抑制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孢子萌发抑制率法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两种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都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于小麦赤霉菌株2021,除1:2、1:8的配比表现出相加作用外,其他比例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对于小麦赤霉菌株JSSY-29,复配比为8:1、2:1、1:2时,均表现为增效作用,4:1、1:1、1:4、1:8的复配比例均表现为相加作用。采用血球计数板计算产孢量,测得克菌丹对两种小麦赤霉病菌产孢抑制活性较好,对于赤霉病株2021,EC50值为0.4848μg/mL,对于赤霉病株JSSY-29,EC50值为0.4239μg/mL。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t 1
Key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3
1.1试验材料 3
1.1.1供试菌株 3
1.1.2供试试剂 3
1.1.3培养基 3
1.2 试验方法 3
1.2.2离体活性测定及增效组合筛选 3
1.2.3氰烯菌酯、克菌丹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测定 3
1.2.4 克菌丹对两种小麦赤霉病菌产孢量的测定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氰烯菌酯、克菌丹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 4
2.2氰烯菌酯、克菌丹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 6
2.3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7
3讨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研究
引言
以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主的复合种群引起的赤霉病是禾谷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其中以小麦赤霉病最为普遍;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麦区,其发生主要集中在潮湿和半潮湿的地区,尤其在湿润多雨的温带气候区域造成严重危害[1]。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区和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集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集中在小麦穗部,但是能够危害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赤霉病菌首先侵染小麦花药部位,紧接着是颖片内侧壁。假如赤霉病菌在苗期侵染,即可以导致苗腐,中后期侵染可以导致秆腐和穗腐,侵染时期一般处于小麦扬花期,在灌浆期显症状,在成熟期泛滥成灾[2]。据报道,小麦赤霉病轻度流行年份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中度流行年份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严重流行年份可造成80%~90%的产量损失,甚至颗粒无收[3]。2012年江苏省苏中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数据显示,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导致小麦产量损失高达301.5~1877.3kg/hm2[4]。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小麦赤霉病菌侵染麦穗后,小麦籽粒中积累的多种毒素,都是世界上周知的致癌物质,一旦感染上小麦赤霉病,小麦籽粒中就会不停积累毒素,会较大程度影响人、畜的安全。人和动物食用有病小麦后,会引起多种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和生育力,造成动物死亡等[5]。DON毒素不仅毒性强,毒性还十分稳定,历经4年储藏后含毒小麦仍能保持原有的毒性,且能传递到家禽的肉、蛋、奶中[6]。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但由于抗病品种资源有限,所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7]。多年来,多菌灵在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加之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田间抗多菌灵菌株出现并不断增加,田间防效逐年下降,在田间形成了很高的选择压力,我国自1992年在浙江、1994年在江苏、1999年在上海开始检测到抗药性菌株以来,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增加,分布范围不断变大[8,9,10]。就江苏垦区而言,在2010年前,江苏垦区田间抗多菌灵菌株频率一般在10%以下,到2016年,此频率已达66.25%[11]。
氰烯菌酯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合成的一种新型创制药剂,属于2氰基丙烯酸酯类新型选择性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有特殊的作用方式,对镰刀菌属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具有高效、微毒、低残留等优点。经氰烯菌酯处理后,亚洲镰孢菌分生孢子细胞膨大乃至畸形,芽管肿胀扭曲,伸长生长受到很大水平的抑制。在一般情况下,芽管是从分生孢子的顶端细胞萌发的,从基部细胞和中间细胞产生芽管的能力很低。但是在药剂的处理下,使分生孢子从基部细胞萌发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并且氰烯菌酯与多菌灵间没有交互抗性,因而可以替代如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于治理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药性的亚洲镰刀菌所引起的小麦赤霉病[12]。但是,侯毅平等人研究发现,在离体条件下,通过紫外诱变和药剂驯化,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比较容易产生抗药性,且大多数属于中等抗性水平(MR)或高等抗性水平(HR)[13],因而大面积使用,会造成一定水平的抗性风险。
克菌丹为有机硫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作用位点多,主要通过影响丙酮酸脱羧作用和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发挥抑菌作用,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草莓灰霉病和番茄早疫病等病害[14]。
国内有关克菌丹原药的毒性资料较少,国外资料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克菌丹具有致癌性,但在一定剂量下对大小鼠具有潜在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15]。正常使用对蜜蜂无毒,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等有刺激性作用。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目前有研究表明,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16]。关于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作用机制,目前鲜有报道,国内对克菌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残留上,并在克菌丹在水果上残留萃取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就老药新用方面,克菌丹的研究报告并不多。因此开展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不仅能提高对其的了解,同时对延缓赤霉病菌的抗药性问题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实验通过测定已市场化的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方式,并研究其与氰烯菌酯之间复配的联合作用,获得增效明显的杀菌剂组合,寻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从而减轻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对农业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本试验所用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共2株,为2021(MBCS)和JSSY29(MBCHR)。
1.1.2 供试药剂
95%的克菌丹(Captan)原药由天津弘欣万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用丙酮溶解,配制成1×104 μg/mL的母液备用。95.34%的氰烯菌酯(Phenamacril)原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用甲醇溶解,配制成1×104 μg/mL的母液备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