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生物活性研究【字数:7100】

2024-02-24 17: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广谱性病原真菌,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最重要的病害。在中国,多以多菌灵(苯并咪唑类)和菌核净(二甲酰亚胺类)来防治油菜菌核病,随着油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油菜菌核病源逐渐增多,化学药剂的大量单一的使用,使得苯并咪唑类和二甲酰亚胺类逐渐出现抗性。二硝基苯胺类杀菌剂氟啶胺(fluazinam)是一类高效,广谱性杀菌剂。本文主要测定了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3个油菜菌核病菌(随机选取的敏感菌株)对氟啶胺的EC50值分别为0.0084,0.007和0.0065 μg/ml,说明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经氟啶胺药剂处理后,其油菜菌核病菌菌丝顶端弯曲、分支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加,EPS(胞外多糖)、PAL(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草酸含量显著降低,菌核数量和菌核干重无显著性变化。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有很好的防效,叶片上的保护作用,40μg/ml和80μg/ml的防效分别为73.03%和100%。在治疗作用中,50μg/ml和100μg/ml的药剂对油菜的防效为84.62%和90.98%。在相同的浓度下,保护作用要优于治疗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药剂、菌株与培养基2
1.2实验方法 2
1.2.1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2
1.2.2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2
1.2.3氟啶胺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3
1.2.4胞外多糖含量(EPS)的测定3
1.2.5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3
1.2.6氟啶胺对草酸含量的影响4
1.2.7氟啶胺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4
1.2.8氟啶胺的保护和治疗作用4
2 结果与分析5
2.1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5
2.2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5
2.3氟啶胺对产菌核能力的影响6
2.4氟啶胺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6
2.5草酸和E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PS含量测定7
2.6 PAL的活性测定8
2.7氟啶胺的保护和治疗作用8
3 讨论 9
致谢9
参考文献11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的致病真菌。在中国,能侵染将近200多种重要的农作物[1]。油菜菌核病在油菜的茎、花和叶等部位都能发生。在许多国家,油菜菌核病对许多重要的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在中国,油菜菌核病造成油菜产量损失高达80%左右。由于抗病性油菜作物的缺乏,使得化学药剂成为油菜菌核病最主要的防治方法。主要的防治药剂有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和以菌核净为主的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随着油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油菜菌核病源逐渐增多,化学药剂的大量单一的使用,使得苯并咪唑类和二甲酰亚胺类逐渐出现抗性。但目前这些杀菌剂在田间均已监测到抗性菌株,使得防效越来越差[23]。因此,需要筛选出在离体条件下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并且在田间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
目前,氟啶胺是市场上防效较好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与现存的几乎所有的药剂都无交互抗性。但是在草莓灰霉中,氟啶胺与腐霉利和咯菌腈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抗性[4、8]。在氧化磷酸化途径中,氟啶胺作用于ATP合成酶,在电子呼吸链的末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作用,以最大的速度消耗电子传递过程中积累的电化学势能,氟啶胺在ATP合成酶上有多个特异性作用位点,所以其杀菌速度明显优于同类化合物。氟啶胺无内吸作用,因此该药剂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性杀菌剂。田间试验表明,氟啶胺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表明氟啶胺被作物吸收后,可以穿过叶片表皮细胞进入外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形成一种保护层。这样不仅减缓了药效的稀释和分解,同时延长了持效期(10~14天)。氟啶胺还具有触杀作用,氟啶胺接触病原菌后,可以阻断病原菌孢子的产生、萌发、侵染以及菌丝的生长,对病原菌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有显著的作用。氟啶胺还可以抑制已侵入菌丝的进一步生长,有效的防止了病害的扩展。氟啶胺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稳定性较高,半衰期较长,能够适应于各种形式的土壤处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菌株与培养基
97%氟啶胺原药,由江苏兰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用有机溶剂甲醇溶解,制成10 mg/ml。
500g/L福帅得悬浮剂,由飞翔农资提供;
供试菌株:2017年从江苏泰州试验田采集分离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
PDA固体培养基: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16g琼脂粉,1L蒸馏水;
YEPD液体培养基:3g 酵母提取物, 10g 蛋白胨,20g 葡萄糖,1L蒸馏水。
1.2 实验方法
1.2.1 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敏感性测定
随机选取3个油菜菌核病菌(CZ17S,YZ55S和SA42S)用于氟啶胺敏感性的测定。通过分析这3株油菜菌核病菌菌落的敏感性分布来确定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将三个菌株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天,在平板上用5mm打孔器打取菌碟,将菌碟接种在含有0, 0.0015625, 0.003125, 0.00625, 0.0125, 0.025和0.05 μg/ml的含药PDA平板上,用不加氟啶胺药剂的平板作为对照。所有的菌株放到25℃培养箱中在黑暗条件下培养2天,2天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根据药剂浓度对数和抑制率机率值。应用DPS软件处理系统计算毒力回归方程Y=a+bX[14]。最后根据EC50值来确定氟啶胺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1.2.2 氟啶胺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随机挑取3个菌株(CZ17S, YZ55S和SA42S)在PDA平板上活化2天,用无菌刀切取小块菌落将其放在含有1ml PDA培养基(含有0.05μg/ml氟啶胺药剂)的玻璃板上,以不加药剂的PDA玻璃板作为空白对照。将带有培养基的玻璃板放在25℃的培养箱内培养12小时。用荧光增白剂(CFW)将菌丝体染色。之后把菌落顶端放在倒置显微镜下(Olympus IX71, Japan)并观察菌丝顶端的形态。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并重复实验三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