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啶胺在白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字数:838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5
1.1 仪器和试剂5
1.1.1仪器设备5
1.1.2试剂5
1.2 田间实验5
1.2.1普通白菜消解动态实验设计5
1.2.2最终残留试验5
1.2.3样品采集5
1.2.4样品处理5
1.3 检测方法6
1.3.1提取6
1.3.2净化6
1.3.3混合基质标准溶液的配制6
1.3.4分析测定6
2 结果与讨论7
2.1 方法验证7
2.1.1标准曲线7
2.1.2 添加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RSD)8
2.2氟啶胺在普通白菜中的消解动态8
2.3氟啶胺在普通白菜中的最终残留12
2.4讨论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1
氟啶胺在白菜中的消解动态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和最终残留研究
卿培杨 12114426 植保144
引言
引言
一、选题背景
农药在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药使用造成农药残留引起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农产品、食物、饲料和饮用水中的农药及其代谢物、降解物和其他转化物等的总称。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残留问题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2]。例如,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危害,如大量进食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等导致急性神经中毒;农药具有遗传毒性,导致畸胎,影响后代健康;农药慢性蓄积引起人体倦乏、头痛、食欲不振、肝肾损害等中毒症状及迟发性神经毒性等。此外,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可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出口的蔬菜因达不到进口国卫生技术标准的要求而被拒绝进口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我国蔬菜的出口,而且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由此可见,对于农药残留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氟啶胺的基本情况
氟啶胺是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开发的新型取代苯胺类的广谱杀菌剂,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纯品为黄色结晶粉末,密度为1.757g mL1(20 oC),熔点为115~117 οC。不溶于水,溶于甲醇、丙酮等有机试剂。对热、酸、碱稳定,在光照下易分解[4]。其在大白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0.2mg/kg;中国;GB 27632016)。其对蚯蚓的24、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27μg/cm2和2.109μg/cm2[5]。
图1 氟啶胺的化学结构式
氟啶胺对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种灰霉病有特效,与苯并咪唑类、二羧酰亚胺类,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有良好的活性[4]。常用于防治辣椒疫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等[6]。研究表明,氟啶胺对白菜根肿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7]。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该药是对白菜上的病害进行化学防治的一个主要手段(根据登记资料显示,50%氟啶胺悬浮剂防治普通白菜霜霉病推荐使用剂量:450~525g/ha (225~262.5g a.i/ha))。
氟啶胺尽管被归类为低毒杀菌剂,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氟啶胺的暴露也具有一定风险。根据2003年日本的相关研究,接触环境残留的氟啶胺可引发哮喘病和皮炎等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疾病[8,9];氟啶胺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应,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其对鱼类则表现出较高的毒性[10]。除此之外,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根据骆爱兰、余向阳进行的氟啶胺胁迫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可知,氟啶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处理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而过氧化氢酶在土壤碳、氮、磷循环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大量的生化过程都是在它的参与下完成的,它是土壤中各种生化反应的直接参与者,是土壤新陈代谢的催化剂。此外,其与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学过程的强度。可见,氟啶胺对于土壤产生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11]。骆爱兰、余向阳等研究发现,氟啶胺的加入对于土壤微生物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氟啶胺浓度越高,所受抑制程度越大;此外,高浓度的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抑制作用,且符合剂量效应。综上所述,氟啶胺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的环境生态是不利的[12]。
三、氟啶胺残留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氟啶胺残留分析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冯义志等用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氟啶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氟啶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氟啶胺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基质中的定量限(LOQ)为0.005mg/kg。氟啶胺在马铃薯各基质中不同添加水平回收率为74.2%~105.9%,相对标准偏差为1.2%~10.5%。2015年和2016年两年山东和吉林两地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T1/2)为3.0~7.4d;土壤中氟啶胺半衰期为6.7~10.0d。氟啶胺在植株及其土壤中降解均较快,土壤中氟啶胺残留量为0.0301~1.02mg/kg;而马铃薯中氟啶胺检出率很低,只在几个样品中检测到氟啶胺残留,其他样品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0.005 mg/kg)。相比于马铃薯块茎中的残留状况,土壤中氟啶胺残留较高。故马铃薯样品缩分时应去除表层土壤,避免土壤中氟啶胺带入到马铃薯样品中[13];张武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利用C18固相萃取净化,在选择离子监测(SRM)模式下对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氟啶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氟啶胺的最低检出限为8μg/kg。回收率在81.96%~116.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 (n=5)。适用于马铃薯和土壤的测定 [14];王艺纯等采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人参茎叶、人参根及土壤中氟啶胺的残留,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氟啶胺浓度在 0.0015~0.4 μ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0;加标回收率符合要求;方法的检出限为 1.1 μgkg1 [4];董丰收等利用气相色谱建立了氟啶胺在辣椒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辣椒中氟啶胺的残留消解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T1/2)为2.5~3.7d,土壤中为1.2~4.2d。使用氟啶胺50%悬浮剂,制剂用量为495gha1(有效成分247.5gha1),施药 4 次,距最后一次施药7d收获的辣椒中氟啶胺残留量小于0.06mgkg1,低于韩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3mgkg1) [6]。目前,对于白菜中氟啶胺残留相关研究较少,李冠华等建立了大白菜及其种植土壤中氟啶胺残留检测方法,最小检出量(LOD)为4.0×1010 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2 mg/kg。在大白菜和土壤基质中添加0.02~1.00 mg/kg的氟啶胺,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1%~94.1%和93.4%~101.0%,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试验的要求。为开展白菜中氟啶胺残留消解动态及其安全评价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1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94.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