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片叶际微生物分离及生防作用评价【字数:7096】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实验材料4
1.1供试真菌菌株 4
1.2供试细菌菌株 5
1.3其他实验材料和仪器5
1.3.1培养基5
1.3.2仪器设备5
2实验方法5
2.1平板对峙法检测生防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5
2.1.1小麦叶片叶际分离微生物 5
2.1.2活化试验菌株5
2.1.3制作PDA培养基5
2.1.4制作NA培养基5
2.1.5平板对峙法检测抑菌作用5
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6数据处理5
2.2含NABHBA17分泌物培养基检测生防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6
2.2.1配制含NABHBA17分泌物培养基6
2.2.2接种病原真菌6 2.2.3测量病原真菌直径6
2.2.4数据处理6
2.3 NABHBA17防治小麦赤霉病胚芽鞘试验6
2.3.1制备处理样6
2.3.2分生孢子制备7
2.3.3 接种分生孢子7
2.3.4数据处理7
3结果与分析7
3.1结果7
3.1.1平板对峙法检测生防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7
3.1.2含NABHBA17分泌物培养基检测生防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9
3.1.3 NABHBA17防治小麦赤霉病胚芽鞘试验结果9
3.2分析10
4讨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小麦叶片叶际微生物分离及生防作用评价
引言
长期以来,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手段为使用化学农药,尽管化学农药对农业生产上防治病虫害贡献巨大,但另一方面,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农药超标不仅危害人畜健康,并会对土壤、大气、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也因化学农药的频繁使用而不断增强。因此开发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友好的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尤为重要[1]。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防治方式,而这些有益微生物则被称为生防菌[2]。生物防治能有效弥补化学防治的不足。同时,植物病害生防菌可改善环境,从而获得长期效益,符合现阶段控制植物病害的主要发展方向[3]。研制微生物杀菌剂作为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分离了小麦叶片叶际微生物,旨在筛选出对病原真菌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种,为研制生防菌类杀菌剂做前期工作。
目前国内外众多实验室已经筛选并保存了大量可有效抑制植物病害的生防菌株。美国迄今已有3株枯草芽孢杆菌和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获得环保局商品化或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许可,它们分别为GBO3、MBI600、QST713和FBZ24。德国将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FZB42用于微生物肥料,将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CECT 5940作为饲料添加剂。日本东京技术研究所的Bacillus subtilis RB14和Bacillus subtilis NB22分别对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番茄病害有良好防效。
我国也同样有许多成功筛选和保存生防菌株的案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4,5]筛选获得的Bs916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张荣胜等[6]筛选出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田间防效达60.2%。贾凤安等[7]筛选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FCJ2,试验结果显示,对甜瓜白粉病菌、甜瓜霜霉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熊艳等[8]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出生防芽孢杆菌Loq18,其对多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加之其理化性质稳定,121℃处理20min后仍具有活性,紫外线照射10h以上对其活性基本无影响,是一种防效较为良好的生防菌。除实验室研究外,我国已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生防芽孢杆菌商品制剂有百抗、纹曲宁、麦丰宁、根腐消、伊天德等[9]。
尽管国内外实验室已得到颇多成果,但是生防菌株被用于实际生产的报道还比较少见。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防菌株在田间的定殖能力是生物防治效果的关键。实验室条件下,虽然能够筛选出大量的拮抗菌株,但是这些拮抗菌株能否在田间稳定地定殖,在田间施用农药或残留农药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成功定殖在植物叶表面和根部,形成优势种群,这是生防菌能否大规模商品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因子[10,11]。并且活菌制剂田间应用时常受到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12],因此防治效果不是很稳定。
目前学术界主要致力于农作物、果树及蔬菜的病害生防菌的筛选上。本课题是首次尝试从小麦叶片叶际分离微生物,筛选生防菌株。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真菌菌株
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HR21(敏感性)、2021(敏感性)、ZML(抗性)、YCYDQ(抗性)、R1(抗性)、R3(抗性)、R4(抗性)、S2(敏感性)、S10(敏感性)、S11(敏感性)、S15(敏感性);
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S30、SeFm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73.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