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大豆品种混播对害虫及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字数:10194】

2024-02-24 17: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从种子播种到收获都会受到昆虫危害且危害种类多,危害后果严重,轻者会造成大豆减产,重者可导致颗粒无收。大量研究表明混播后可有效地限制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大豆混播对大豆害虫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大豆产量和面临的虫害风险。本实验表明利用高抗性品种大豆与高感质大豆品种混播,可以降低虫口发生量,并且混播处理产量普遍高于单一播种产量,对生物多样性理论提供一定的支持。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6
1.1实验地点 6
1.2供试大豆6
1.3混播种植方法6
1.3.1 混播种植流程.8
1.4调查内容与计算方法8
1.4.1主要害虫及田间害虫和天敌的观察8
1.4.2 大豆产量分析8
1.5数据统计与分析8
1.5.1群落多样性指数H´(ShannonWiener公式) 8
1.5.2 均匀度指数E(Pielou均匀度指数) 9
2结果与分析9
2.1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大豆混播种植后主要害虫发生动态9
2.1.1 斜纹夜蛾发生动态及各处理虫口发生量9
2.1.2筛豆龟蝽发生动态及各处理虫口发生量10
2.1.3 大豆蚜虫发生动态及各处理虫口发生量 12
2.2 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大豆混播种植后昆虫多样性指数13
2.3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大豆混播种植后均匀度指数13
2.4 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大豆混播种植后大豆百株籽粒重14
2.5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大豆混播种植后大豆千粒重14
3讨论 14
3.1实验意义及结论 15
3.2反思与讨论 15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不同大豆品种混播对害虫及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引言
引言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料作物之一,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医学卫生等领域起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裴育,2013)。随着中国大豆优势产业区划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及大豆加工业专用化和综合化利用的需要,优异品种及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蛋白、高脂肪含量作物—大豆的品质状况也因此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很多学者曾经先后对中国部分省市或地区的大豆蛋白和脂肪含量进行过研究(李为喜,朱志华,刘三才等,2004)。我国曾是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之一,而今却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谢长城,何丽媛,2014)。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严重缩水,大量转基因大豆流入我国,补充食用油和饲料原料的短缺,在严重冲击我国大豆产业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不可预知的隐患。因此,改善我国大豆生产水平,对于扭转我国大豆生产的困境,保障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吴耀坤,张玉先,金喜军,张明聪,2015)。
在大豆生产中, 从种子播种到收获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其中虫害种类多, 为害大, 轻者造成大豆减产, 重者可导致绝产(张雷,2014)。大豆主要害虫种类有大豆蚜虫、筛豆龟蝽、斜纹夜蛾、大豆卷叶螟、蛴螬、大豆食心虫等。
其中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μmura)也叫腻虫, 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是大豆田中最常见的害虫。2000年美国发现新的大豆虫害,经鉴定为大豆蚜虫,迄今为止,大豆蚜虫已成为大豆生产的世界性难题(Hartman, et al.,2000)。大豆蚜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 被害处会形成枯黄色斑, 严重时叶片卷缩、脱落, 植株矮小, 分枝、结荚数减少。同时大豆蚜还能传播大豆病毒病引起危害(B.P. McCornack, et al.,2012),对大豆的光合作用引起干扰,降低光合速率。此外,大豆蚜分泌的蜜露还能招致煤污病(张雷,2014)。
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 Fabricius)属半翅目(Hemiptera)龟蝽科(Plataspidae),分布北起北京,南至台湾,东到沿海地区,西至川藏等,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地区。筛豆龟蝽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菜豆、扁豆、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在浙江年发生3代,江西每年发生1~2代,以2代为主,世代重叠,成虫产卵于菜豆等作物的叶片、叶柄、托叶、荚果和茎杆上,平铺斜置呈2纵行,共10~32枚,成羽毛状排列。成、若虫均有群集性,均在茎秆、叶柄和荚果上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植株早衰,叶片枯黄,茎秆瘦短,豆荚不实,百粒重下降。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和食性极为广泛,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广食性和暴发危害的农业害虫。斜纹夜蛾能为害的植物已达99科290种,在大田作物中,主要为害大豆、棉花、花生、甘薯、烟草等;在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甘兰和白菜等十字花科;还可为害柑橘、桑树、榆树等。斜纹夜蛾危害损失率严重时高达35%,导致大豆以及豆科蔬菜等产量下降、品质变差,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制约了大豆生产(陈庭华等,2001; 秦厚国等,2004)。在我国,斜纹夜蛾1年可发生6代,其中以4~6代为害最为严重。自然条件下,平均卵期3~5天,幼虫期20~24天,蛹期7~10天,成虫寿命3~7天。卵期按发育经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幼虫按发育经过可以划分为6个龄期。蛹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初期、中期、后期。(孙永军等,2010; 冯正娣等,2009)。
2006年4月,农业部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害虫无公害持续控制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害虫防治进入了新的阶段(吴孔明等,2009)。而混播作为农业防治的一种措施,对化学防治所引起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有积极意义。混播较单播有高而稳定的产量,通常比单播高20%30%(鲁化文等,2006)。国内外研究报道证实,大豆混播与单一品种种植相比,能够创造更合理的冠层结构,从而具有截获更多太阳辐射的能力;由于混播品种在株型上的差异,可以使混播群体种植密度增加10%左右;混播品种可以充分吸收利用肥料;混播品种可有效地限制病虫草害的不利影响(许艳丽等,2012)。对靶标害虫稻飞虱的调查研究表明,抗飞虱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混播处理对揭飞虱的短翅型雌、雄虫及成虫、若虫、成虫和总种群有着显著性影响(彭博,2015)。利用生物多样性控虫原理,采用稻田田埂生物多样性种植控制虫害具有一定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控制虫害发生,达到保证水稻的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和生态控虫的目的(俞欢慧,201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