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附件)【字数:5666】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或绪论)3
1材料与方法4
1.1试验地点 4
1.2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4
1.3土壤微生物有机质含量4结果与分析5
2.1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和水分管理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5
2.2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和水分管理对土壤真菌含量的影响 6
2.3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和水分管理对土壤放线菌含量的影响7
2.4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和水分管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态氮含量的影响7
3 讨论 8
参考文献9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生产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1]。中国每年水稻总的种植面积约为29.4百万公顷,但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可用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使中国水稻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2]。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可用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使中国水稻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提高水稻亩产。提高水稻的产量对满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秸秆还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农业科学工者对秸秆还田在作物生长发育、养分特性、产量及品质等方面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中国秸秆资源丰富,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最直接的方式,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促进农田养分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含有氮、磷、钾、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等,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3,4]。然而近年来,农村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普及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弃置或露天风少,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农村有机肥的施用量随着化肥普及在农田施肥中所占比例不断降低,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是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秸秆直接还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方式,秸秆在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水解酶的矿质化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小分子物质和阴阳离子,增加土壤矿质养分含量。在土壤微生物产生的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合成高稳定性腐殖质类物质,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两者都是水稻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农田管理措施,且对土壤肥力,微生物结构等都有显著影响,但关于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两个管理措施对稻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量氮等的综合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量氮等的影响,从而为科学化地进行水稻田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在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前茬为小麦,土壤质为粘土,耕作层有机质质量分数18.36g/kg、全氮1.02g/kg、速效氮94.8 mg/kg、速效磷22.5mg/kg、速效钾91.7 mg/kg。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置,三次重复,主区为水稻品种,副区为水分管理模式,再副区为麦秸还田量。设置两个麦秸还田水平:无麦秸还田(S0)和麦秸还田量为6000kg/hm2(S6000),秸秆还田方式为经联合收割机粉碎后机械化旋耕还田。设置两个水分管理模式:(1)常规淹水灌溉(CI),34cm左右水层插秧,水稻移栽后至无效分蘖期田面一直保持13cm 的浅水层,根据降雨量大小进行适量灌排,无效分蘖期实行搁田。自孕穗开始到成熟期之前一周保持浅水层。(2)干湿交替灌溉(DWA),12cm浅水插秧,移栽后7d田间保持 13cm水层确保秧苗返青活棵,7d后进行干湿交替灌溉,用土壤水势仪监测土壤水势,根据降雨量大小进行适量灌排,当田间由浅水层自然落干至水势为15KPa时,灌水至田面有13cm浅水层,再自然落干到土壤水势为15KPa,再上浅层水。无效分蘖期实行搁田,孕穗期保持浅水层,抽穗期之后继续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断水,自然落干。
水稻季试验品种为淮稻5号,6月15日机插秧栽种,秧龄20d,叶龄3.33.5叶,株行距为13.3cm×30cm,采用30cm插秧机移栽,调节取秧量,并在机插移栽后进行人工定苗。水稻施肥为基肥氮素45kg/hm2,分蘖肥氮素135kg/hm2,穗肥氮素120kg/hm2,分蘖肥于移栽后7天和14天等量施入。磷肥P205用量10kg,全做基肥;钾肥K2O用量10kg,做基肥和促花肥等量施入。小区间薄膜包埂,单独排灌。
1.3土壤微生物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参照姚槐应的方法测定水稻成熟期土壤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生物量态氮,取土样时将水稻植株连根一起挖出,收集土样。微生物采用稀释平板法计数,细菌采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土壤中的生物量态氮采用改进的氯仿熏蒸法测定。
1.3.1牛肉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 15—20g、水 1000ml、pH 7.4—7.6(7.0—8.0)按照培养基的配方,准确称量牛肉膏、蛋白胨、NaCl,并依次放入烧杯中。牛肉膏余姚用玻棒挑取,然后放在表面皿中称量,接着用热水溶化后倒入烧杯。加入的纯水要先少于需用量,用玻棒搅拌均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牛肉膏完全溶解。用精密PH试纸测量培养基的原始PH值,如果PH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逐滴加入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其PH值,直至PH达7.6。反之,则用1mol/L HCl进行调节。使最后PH为7.47.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712.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