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字数:9259】

2024-02-24 15: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秸秆沟埋还田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等。通过研究不同还田条件下的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特征,以期阐明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机制。分别设置3个单因子实验,包括沟埋深度 (CK、20 cm、30 cm、40 cm)、沟埋量 (CK、半量、全量、倍量) 以及还田方式 (CK、粉碎旋耕、机械沟埋、人工沟埋)。使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解析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研究发现,秸秆沟埋还田改变了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在不同沟埋深度下,埋深30 cm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数量低于其他处理;在不同的沟埋量下,全量还田的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处理;在不同的还田方式下,机械沟埋的优势种数量要低于其他处理。综上可知,秸秆沟埋还田能够改变稻田产甲烷菌的群落组成,并增加其多样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地概况 2
1.2试验设计 2
1.3研究方法 3
1.3.1取样方法3
1.3.2测定方法3
1.3.3数据分析3
2结果与分析3
2.1不同的沟埋深度3
2.1.1群落组成分析3
2.1.2香农多样性指数4
2.1.3优势种多度分析4
2.2不同的沟埋量5
2.2.1群落组成分析5
2.2.2香农多样性指数5
2.2.3优势种多度分析5
2.3不同的还田方式7
2.3.1群落组成分析7
2.3.2香农多样性指数7
2.3.3优势种多度分析7
3讨论 8
3.1沟埋深度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8
3.2沟埋量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
3.3还田方式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9
3.4总结10
4结论 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CO2)、氧化亚氮 (N2O) 以及甲烷 (CH4)。它们的大量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这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更在不停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近几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进一步提高,其中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达到15%,仅次于二氧化碳,位居第二,同时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左右,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1]。
来自于农业种植的甲烷排放量在全球温甲烷总量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分量[2]。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稻田又是大气CH4的主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3]。关注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探索在保证农田作物产量不降低的基础上,能够于一定程度减少农田甲烷排放的适宜的农业管理措施则显得非常重要[5]。
同时,由于农业产能的提升,农作物秸秆量也在不断地增大,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能源物质[6],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农作物的秸秆利用效率仍旧是当下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改变土壤理化性状,补充土壤有机质,进而影响了其固碳能力和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循环过程[7],因此研究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传统秸秆还田大多采取秸秆切碎后旋耕还田的方式,而这种还田方式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还会造成耕地质量不好、影响作物出苗和增加土壤病虫害的发生[8]。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农田甲烷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优化秸秆还田模式、发展新的秸秆还田途径[9]。
所以,本课题组提出将秸秆沟埋还田的新思路。秸秆沟埋还田是一种将当季收获的作物秸秆埋于占全田面积10%的深沟中,通过逐季轮换挖沟位置,实现全田渐进式深翻的新型土壤耕作技术[10]。由于秸秆深埋,秸秆腐解速率迅速降低,一定时间内秸秆得以保留在土壤中,形成特殊“秸秆层”结构[11]。通过研究大田试验的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的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特征,有助于理解在生产中秸秆层结构的实际作用。稻田土壤中的甲烷排放量是由甲烷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这3个过程共同决定的[12],甲烷的产生是这个体系中的第一步也是个极关键的过程, 其数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排放通量的大小。产甲烷菌是稻田甲烷产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输入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起着重要调控作用[13]。因此,分析稻田不同土层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对理解沟埋还田影响稻田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还田条件下的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特征,阐明秸秆沟埋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旨在为该新型秸秆还田减排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性气候,雨热同期,年均温为14.8℃,年均无霜期215 d,≥10℃的活动积温3812℃,≥0℃的活动积温为5221℃;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049.8 mm,年均降水日数135.7 d。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007.3 h,日照百分率45%;供试土壤为典型的冲积土,有机质含量为20.45 g/kg,总氮含量为1.62 g/kg,速效磷为12.75 mg/g,速效钾为44.41 mg/kg[14]。
1.2 试验设计
整个秸秆沟埋还田试验由3个单因子试验组成。
试验一:沟埋深度对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沟埋深度因素分别为:空白对照、20 cm、30 cm、40 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为全量还田,即300 kg秸秆/亩。所有处理均采用人工集中沟埋,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