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来源大豆种质对细菌性斑点病抗性研究【字数:5037】

2024-02-24 15: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中主要叶部病害之一,致病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其在我国东北等大豆产区也是主要病害。本文对271份国内外大豆资源接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S1菌株,调查其抗感反应,并利用已有SNP分子标记数据进行抗病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供试材料抗病性存在差异,按5级划分标准归类,无高抗材料,抗病的有8份,中抗47份,多数为美国早熟类型品种;感病类型(中感、感、高感)共有216份,表明供试材料对S1的抗性总体上一般。利用SNP标记对该群体进行抗病性QTL关联定位,在-log10P≥3阈值下,共检测到与斑点病菌S1抗性显著关联的SNP标记20个,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标记Gm_15_146358的解释率最高,为10.71%。本研究所发现的分子标记与以往定位抗病QTL位点位置不同,需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为抗大豆斑点病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材料 2
1.2 方法 3
1.2.1 接种试验 3
1.2.2 抗病性鉴定与评价方法 3
1.2.3 关联分析方法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 大豆种质接种细菌性斑点病S1菌株的症状反应 3
2.2 不同来源大豆种质对细菌性斑点病S1 菌株的抗性表现 4
2.3 大豆抗源的地理来源与熟期组 4
2.4 主成分分析 5
2.5 大豆对细菌性斑点病S1菌株抗性的关联分析 6
3 讨论 6
4 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不同来源大豆种质对细菌性斑点病抗性研究
引言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又名大豆细菌性疫病,在大豆各生育时期均有发生。种子发病表现出侵入点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斑; 子叶表现为褐色褪绿斑,呈水浸状;叶片上典型症状是形成多角形水渍状小斑点,病斑中央干枯成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有黄绿色晕圈[1]。易感品种发病可减产5%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0%,严重发生年则可达到30%40%,并可使籽粒变色,降低大豆籽粒品质。在上海地区发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可使大豆减产18%20%[2]。2004年在新疆伊犁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发病严重,发病率高达85%[3];在泰国的一些大豆主产区,此病害造成大约40%的减产损失[4]。
选育抗病品种是降低病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发掘优异抗源、揭示抗病遗传规律是抗病育种的必要工作。对美国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结果发现PI68708,Flambeau,PI189968,Norchief,Avery等是高抗种质,Harosoy,Acme,PI132207,Pershing等表现高感[5,6]。Park认为Williams79是一个较为耐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品种,生产中可以在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水平抗性育种中也可以采用Williams79作为抗病亲本,通过不断连续回交的方式,改造生产中感病的主栽大豆品种。
我国在研究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种质发掘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孙永吉等对东北地区的1253份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鉴定出合丰15、黑农9号、合丰18和黑农25等32份高抗种质。张佳环等通过大田实际发病调查与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76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发现丹豆4号、绥农8号、合丰31、绥农7号、吉农1号和黑农31等表现高抗;长农4号、黑农28、吉林20和吉林13等为高感。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新品种抗性水平有很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抗病大豆品种比例为98.1%、辽宁省高抗大豆品种比例为97.6%、吉林省抗病大豆品种比例35.5%[7]。张淑珍等对108份大豆种质进行针刺法人工接种鉴定,鉴定出垂直抗性较好的九丰5号、黑农25、吉林2号、农大9799、铁丰18、九丰4号、东农42、黑河9号和合丰15等15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3.89%[8]
本研究利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S1菌株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豆资源进行接种鉴定,并利用已有SNP分子标记数据进行抗病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其揭示大豆对S1菌株抗性水平,发掘优异抗源和基因资源,为进一步育种提供材料和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材料为选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尼泊尔等24个国家地区的271份大豆种质资源。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库提供。其中有113份来自美国,28份来自韩国,26份来自中国,25份来自日本(图1)。

图1 供试材料地理来源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株 S1 ,由大学植保学院植病系植物病原细菌实验室提供。将菌株在NA平板上培养24~48h,取单菌落在KB培养基在28˚C,220rpm摇床摇菌24h后用灭菌蒸馏水配成浓度为3×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用于田间试验接种。
1.2 方法
1.2.1 接种试验
接种试验于2016年在大学江浦农学站进行,裂区设计,主区设接S1菌株和清水对照两个处理穴播,每穴5 ~ 8 苗,3 次重复。在大豆第3片复叶展开期进行大田接种,间隔10 d后再接种一次,采用高压喷雾的方法在叶的正面和和背面同时喷雾接种,接种后第20和30天分别调查两个重复的发病情况。
1.2.2抗病性鉴定与评价方法
参照同类病害的抗病性分级标准,以病斑多少、病斑在叶片上所占的面积以及病斑是否扩展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感病度记载为1、3、5、7、9级。(表1)
表1病感度等级划分表
级别
表观描述
1
叶片无病斑或仅散生少量局限型褐色斑点,直径0.5mm左右,病斑占叶面积1%以下
3
病斑散生,较多局限型或不规则型斑点,直径1mm左右,占叶面积1%~5%
5
病斑散生,不规则型斑点,直径2mm,占叶面积6%~10%
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