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关系研究【字数:6704】

2023-03-29 14: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网络成瘾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从盐城师范学院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及交往焦虑的调查。从年级、性别、户口所在地、家庭情况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和家庭亲密关系及社会交往焦虑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1)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程度处于中等偏上。在性别差异方面,戒断反应和耐受性两个维度上男生的戒断反应和耐受性比女生低,男生的个体差异比女生明显。在年级差异方面,大一同学在戒断反应和耐受性最强,个体差异最明显。

  (2)大学生交往焦虑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3)网络成瘾程度与交往焦虑存在紧密的正相关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交往焦虑程度越高。

  (4)网络成瘾总分与家庭亲密度总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家庭亲密度水平越低,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人际健康问题越大,家庭亲密度越低。时间管理问题越大,家庭亲密度越低。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近年来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和力量,在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中,作为研究者的重点关心对象之一。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本人把现有的网络成瘾成因研究归类为三类因素:(1)社会因素,其中的孤独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家庭因素,主要为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影响;(3)个人因素,其中的气质、人格和生理三大因素对网络成瘾存在影响。而在家庭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家庭亲密度的关系研究很少;在个人方面,对网络成瘾和交往焦虑的研究也不多,对于网络成瘾跟两者的关系研究没有找到相关文献。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来探讨。通过对网络成瘾现象跟家庭亲密度和交往焦虑之间的关系做研究。丰富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为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希望对网络成瘾的成因和预防与治疗有些许启发和帮助。

  1.2概念界定

  1.2.1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

  网络成瘾这一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概念。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一种互联网使用者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而造成了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1];而外国学者Goldberg则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一词,后来Young将其定义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也有学者将此种现象为网络过度使用。但是不论我们从哪一方面来定义,我们第一个可以确定的是,网络成瘾是一种个体过度地使用互联网,使用内容与正常工作或学习无关的,且为其带来社会、心理方面的损害的失控性行为。

  1.2.2家庭亲密度的概念界定

  家庭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融洽和谐的关系是家庭亲密的具体的表现。家庭是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的第一个环境,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起很大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着人社会化的各个方面。就外部因素来看,以往的研究充分证明影响个体孤独感的一个重要而具有长效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关系。亲密度高的家庭,能够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感情方面的支持,有利于子女人格的塑造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对于亲密度低的家庭,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

  1.2.3交往焦虑的概念界定

  交往焦虑表现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方面。社交回避是一种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的行为;社交回避跟我们所说的不参加社会交往是不一样的,它的反面是不回避,这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而不是社交参与,这是一种活动。社交苦恼是一种苦恼感受的情感反应,仿佛身临其境时感觉。郭晓薇(2000)认为交往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或回避的情绪,使我们在一种或者多种人际关系或人际处境有非常强烈的忧虑感,。其基本表现在于害怕看别人的眼睛,害怕被人盯着看,更怕自己在别人面前有的言谈举止没有面子。李波(2003)等认为交往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当一个人有交往焦虑的时候,其在不认识的人面前或可能受到他人的仔细观察时,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对这种场景或活动的焦虑。

  1.3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1.3.1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其中包括网络问卷调查与发放问卷调查。其中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是两种采用最多的量表。

   影响因素:现有的网络成瘾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中的孤独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家庭因素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功能这三个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中的气质、人格和生理三大因素对网络成瘾都存在影响。而目前网络成瘾的研究不足多在于只关注单因素研究,较少关注综合成因、作用机制研究。

  1.3.2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关系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比较常用的是对照研究设计,通过对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家庭亲密度的问卷调查,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得出结论。如鲁先灵和张红岩的《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类型特点及其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李毅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研究结果:鲁先灵和张红岩的《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类型特点及其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IAD青少年父母教育以非民主型管教为主,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较低,对家庭教育方式不满意程度较高,且与其不良的应付方式显著相关。改变父母教养方式和改善家庭功能可以防治青少年IAD。李毅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发现,青少年IAD的发生与父母因素和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关;需要注重发挥父母作用和改善家庭功能以防治青少年IAD。

  1.3.3网络成瘾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本研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分层抽样法,抽取被试做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如王振《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特点的关系》,张梦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交往焦虑的影响》就是用抽样法进行研究。王立皓和童辉杰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中用的是问卷法,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王振《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特点的关系》中得出结论:第一,男生的交往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社交焦虑发展专业和生源地的差异性明显,城市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第二,交往焦虑和社交回避网络成瘾组显著高于未成瘾的组,4.45%的学生有网络成瘾的情况。第三,网络成瘾与人际信任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人际信任率越低;与交往焦虑焦虑、社交回避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交往焦虑越高,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人际信任和网络成瘾是相互影响的,可以成为一个循环,人际信任可以通过交往焦虑、社交回避来间接影响网络成瘾,交往也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的发生,同时网络成瘾也能影响人际信任。张梦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交往焦虑的影响》得出结论上网行为与网络成瘾情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负面影响,注重与人交流并控制过度上网行为,有利于改善交往焦虑。王立皓和童辉杰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社会支持、交往焦虑和自我和谐程度密切相关。

  2研究设计

  2.1研究工具

  2.1.1网络成瘾量表

  该量表是台湾陈淑惠教授于1999年以大学生为样本,根据DSM一IV对各种成瘾症状的诊断标准编制的,共26道题目,4级评定,共包括强迫症状(如个体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和冲动)、戒断反应(如如果被迫离开计算机,个体就会情绪低落、坐立不安)、耐受性(如随着使用者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增加网络使用时间才能在网络中获得与原先相当程度的满足感)、人际健康问题(如个体因为在网络中沉溺时间太长而与家人和朋友疏远)和时间管理问题(如个体因为在网络中沉溺时间太长而造成学业被耽误)五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沉迷于网络的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共包括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五个维度。

  每个维度中各个题目得分之和即为该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对应的题目如下:

  强迫性上网:11、14、19、20、22

  戒断反应:2、4、5、10、16

  耐受性:3、6、9、24

  人际与健康问题:7、12、13、15、17、18、21

  时间管理问题:1、8、23、25、26

  2.1.2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

  本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1、一点儿也不符合我;5、非常符合我)。大学生均值为38.9(SD=9.7)。其总评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内部一致性:量表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a系数超过0.87。八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0。IAS与其他测量社交焦虑及羞怯量表高度相关(R>0.60)[3]

  2.1.3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4](FACESII)

  Olson等人于1982年编制。本量表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本量表中30个问题的答案得分为1~5分:不是=1,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5。

  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分别按如下方法计算:


  亲密度得分=36+I~1+I~5+I~7+I~11+I~13+I~15+I~17+I~21+I~23+I~25+I~27+I~30﹣I~3﹣I~9﹣I~19﹣I~29

  适应性得分=12+1~2+I~4+I~6+I~8+I~10+I~12+I~14+I~16+I~18+I~20+I~22+I~26﹣I~24﹣I~28

  I~X表示第X条项目的得分。

  本论文只取家庭亲密度的值进行研究。

  2.2研究对象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向盐城师范学院的四个年级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6份,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具体构成情况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果

  3.1.1大学生网络成瘾整体状况

  296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分析


  由表2可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平均得分为57.17分,最高89.00分,最低26.00分,标准差11.03。网络成瘾量表一共包括26个项目,计分方法采用4点计分方法,其中不符合,符合记为中等水平,赋值为2.5,因此该量表的总体中等水平为65分;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时间管理问题共包含5个项目,因此中等水平计做12.5分;耐受性包含4个题目,因此中等水平记做10分;人际与健康问题包含7个项目,中等水平为17.5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分都略低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在这几方面都网络成瘾处于中下程度,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其网络成瘾程度较为严重。

  此量表最低分为26分,最高分应为104分。根据中值可以把得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26,45.5),[45.5,65),[65,84.5),[84.5,104)。但是得分不可能为分数,所以四个等级修改为:轻度[26,46),中度[46,66),重度[66,86),非常严重[86,106]。

  296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各等级分层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等级总体分析(人数/百分比)


  由表3可以看出,整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处在中上程度。

  3.1.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3.1.2.1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

  表4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三个维度得分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戒断反应和耐受性两个维度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戒断反应和耐受性两个维度上男生得分的平均数均小于女生,标准差均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戒断反应和耐受性比女生低,但是男生的个体差异比女生明显。

  3.1.2.2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

  表5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比较(M±SD)


  从表5中可以发现,在对强迫性上网,对人际与健康问题和对时间管理问题以及网络成瘾总分上四个年级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戒断反应(p<0.05)、耐受性(p<0.05)两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戒断反应和耐受性的年级差异做事后检验,结果见表6:

  表6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结果


  注:只列出差异显著的项目

  在戒断反应中,大一同学跟大二大四同学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在耐受性中,大一同学的耐受性与大二同学0.05水平上显著。说明大一同学在戒断反应和耐受性两个因子上最强,个体差异最明显。

  3.1.2.3不同家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差异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在家庭中,所有的因子差异显著性均不明显(p>0.05)。

  3.1.2.4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源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由表7可知,在网络成瘾总分及其他所有因子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3.1.2.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8:

  表8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比较(M±SD)


  从表8可以看出,独生的大学生和非独生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其他所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3.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总体情况分析

  3.2.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的总体情况

  对296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家庭亲密度总体情况,如表9:

  表9大学生家庭亲密度的总体分析


  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平均数为69.43,标准差为9.74。亲密度分数越大,家庭成员之间越亲密。

  3.2.2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总体情况

  对296名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总体分析


  由表10可知,大学生交往焦虑均值为38.55,SD为8.15。大学生常模均值为38.9(SD=9.7)[5]。分数和标准差均略低于常模均值。296名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均分为38.55±8.15。被调查大学生中交往焦虑的最小值为18,最大值为72。说明大学生交往焦虑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3.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关系分析

  3.3.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交往焦虑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如表11所示。

  表11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与家庭亲密度和交往焦虑总分的相关情况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表同。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网络成瘾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交往焦虑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这说明网络成瘾程度(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交往焦虑程度越高)与交往焦虑存在紧密的正相关。网络成瘾总分与家庭亲密度总分的相关性显著。并且皮尔逊相关系数为负值,这说明网络成瘾程度(网络成瘾程度越高,家庭亲密度水平越低)与家庭亲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时,网络成瘾在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子上相关性显著,并且皮尔逊系数均为负值。这说明人际健康问题(人际健康问题越大,家庭亲密度越低)与家庭亲密度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时间管理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越大,家庭亲密度越低)与家庭亲密度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3.2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交往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存在一定相关。在以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的关系,将大学生网络成瘾看作因变量,将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看作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为因变量,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得分为自变量,家庭亲密度与交往焦虑进入了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的回归议程。结果显示,多元相关系数为0.12、0.16,△R2家庭亲密度得分=0.01,△R2交往焦虑得分=0.13,即家庭亲密度得分和交往焦虑得分分别可以独立解释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1%和13%的变异量;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12*家庭亲密度+0.17*交往焦虑。

  4讨论

  4.1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讨论

  4.1.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情况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们的网络成瘾的程度处于中等偏上。大学生们之所以大部分处在这种中等强度的网络成瘾,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率让人更方便的通过网络交流、娱乐、获取信息等等一系列事情。这些群体的主力军就是大学生。随着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不论是家庭的监管能力,还是学校的监管能力都不是特别到位,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使得大学生们日常跟家庭亲密度减少,与朋友或同学间的面对面互动变少,甚至很多大学生面对面在一起吃饭都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几乎不聊天交流。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但是,他们却大部分人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不得不使我们开始担忧未来我们社会的发展。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看清网络世界的虚拟,不再沉迷网络。

  4.1.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情况讨论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和前人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6]。但是在戒断反应和耐受性两个维度上男生的戒断反应和耐受性比女生低,男生的个体差异比女生明显。原因可能是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了好奇精神,容易被网络的新事物吸引;并且男生的自律性比女生更差,在遇到戒断反应时更多的表现为比女生反应大,耐受性也更低,例如更多的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有的人都可能因为外界环境压力太大丧失自我控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