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研究【字数:7100】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需要与周边各国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也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以两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对双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二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两者之间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促进双方经济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文章以两国2008年到2017年之间的贸易数据为基础,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指出贸易情况、合作情况以及市场情况;最后通过构建合作模型,对经济合作依存度、贸易结合度进行探究,并以调查实例为证指出其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经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进行经济合作时,最主要的因素为文化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故而在未来两国的合作中,需要在一带一路策略的指导下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促进两国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中吉经济合作
1绪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贸易以及投资发展速度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周转日渐频繁,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均能融于其中,且在全球性经济行列中获益。不过为争取到更好的国际环境,获得更大的效益,有地缘关系的国家需要共同合作,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实现国家经济的改革以及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B&R,TheBeltandRoad)战略是2013年xxx提出的一种国家间发展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截止至2017年年末,中国已与区域内相关的49个国家均有投资合作,各国之间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内的市场趋于饱和,能源也逐渐紧缺。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需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来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来推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部与中亚五国相连,有较佳的地缘优势,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近年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双边贸易在持续增长,2017年较2016年增长速度达40%之上,故而本文选择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除此之外,吉尔吉斯斯坦以农业为主,所以在工业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比较大,且其地理位置极佳,是连接中国与西亚与欧洲等的贸易通道。另外,受限于市场、法律等要素,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合作中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故而对二者的经济合作问题进行探究是极为必要的。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对一带一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问题的探究。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探究吉尔吉斯斯坦当前的经济发展概况以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状况;
其二,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合作的可行性;
其三,针对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双方应当采取的措施。
本文的研究是围绕这三点问题进行,在概述了相关理论之后,通过具体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方法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贸易结合度分析两国之间的发展走向与两国之间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对策与建议的提出能够为两国经济合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能够使两国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促进双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本文的综合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奥林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以及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四种理论,使这四大理论均为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起到一定的整合于补充作用。
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究。
首先使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取信息,收集整合近年来国内国外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方面的理论专著、政策法规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当前二者之间经济合作的看法,全面的收集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法进行探究。该种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对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依存度以及贸易结合度的分析,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合作依存度指数以及贸易结合度指数,依据指数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理论分析以及数据的实证分析存在一定的疏漏,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不符的情况。故而笔者在分析中选择问卷调查方法对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设计17个选择题来进行分析。另外,在问卷调查中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访谈,使所得的结果更加准确。
1.3.2技术路线
本课题共分七个部分,整体的研究流程为:背景概述→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双方情况→实证分析→问题与策略的提出→总结与展望。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在研究本课题之前,笔者以TheBeltandRoad、Economiccooperation以及ChinaandKyrgyzstanEconomiccooperation为关键词检索了ABI/InformationGlobal(ProQuest)以及ABI/INFORMTrade&Industry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尤其是2000后的资料,其中国外研究中单一关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的文章极少,关于经济合作类的文章较多,将其整合分析,主要的研究情况如下所示:
AdeelAmed(2017)主要是对世界经济危机之下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探究,指出吉尔吉斯斯坦在国际经济危机之下其自然资源能源危机加剧,尤其是在俄罗斯外债的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危机日渐加深。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必须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便是一种契机,给了吉尔吉斯斯坦发展的机遇。OrestisSchinas(2017)探究的方面较广,是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经济、区位等多角度的探究。在其著作中关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方面提出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同时也从历史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点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PaulPelliot(2017)主要是从能源政策角度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探究。吉尔吉斯斯坦本身是农业大国,且有较为丰富的石油等能源资源。在传统中吉尔吉斯斯坦主要是向乌兹别克、俄罗斯等地输送能源,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合作有较大的优势,故而逐步调整能源政策,政策向中国方向倾斜,以实现二者更好的合作。TrojanVáclav(2016)认为了解一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反应关系能够为国家间经济的依赖性进行探究,同时可以看出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程度、趋势等。其研究所探究的国家较多,并没有单一从中国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进行探究。JeanneL(2016)主要探究的是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并且联系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进行对比,指出欧亚经济联盟的一种必然性趋势。对中国当代丝绸之路的评价相当高,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位置使其成为欧亚经济联合的关键点,故而中吉合作是必要的。MediannikovOleg(2016)对中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相关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MediannikovOleg指出了中国新丝绸之路对周边国家产业结构上、进出口上等的影响,并且对中国与周边各国当前的经济合作进行了分析。
2.2国内研究现状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性战略之一,国内多数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也较多,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现状、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因素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笔者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以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当前国内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丁晓星(2016)对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亚五内陆国的影响,点明这一战略是与中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的。因为中亚五国属于内陆国,所以与外部连接的渴望较强,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与外界相连,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于洪君(2017)指出一带一路是具备创新性的战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市场相对饱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急速推进的情况下,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日渐加强,不过受限于多种条件,如关税壁垒、绿色壁垒以及人员素质等等,中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国产品的涌入也使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需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阿扎马特•乌谢诺夫(2017)探究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从农业的角度对中吉合作进行探究。选择该角度主要是因为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农业国家,故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合作在该方面更容易打开局面。不过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是多方面的,作者的探究相对来说视角较为狭窄。赵文(2015)主要是对中
国与中亚五国经济交流的探究。作者在文章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中国与中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不过二者的合作仍有较深的贸易潜力以及投资潜力,在未来的合作中二者需要进行创新,以提升贸易的合作层次,从而实现双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杨涤(2016)主要是对自贸区构建问题的探究。在一带一路之下,中国虽然建立了部分自贸区试点,但是世界经济千变万化,国际因素以及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贸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面临较大的挑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经济性障碍以及政治性障碍。为了实现两者的良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自贸区进行优化,明确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发展原则等,实现自贸区的发展。姜东日(2016)主要是从法律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的研究。姜东日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是对经济方面的探究,很少考虑法律的作用。事实上,法律是一种保障,对经济合作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中以延边州为例对经济立法情况进行分析,并列出各种单行条例等,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
2.3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可以看出国外对一带一路虽有较高的认识度,但是其探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而且研究中并没有单一的从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经济的合作角度出发进行探究,而是将中亚五国当成一个国家或者是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经济等全面的研究,研究不具备个性。而中国的探究虽然包含的面较广,但是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的,包括进出口、法律、机遇、威胁等等,但是未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经济情况进行详细探究。这些研究给了笔者极多的参考,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思路。
3相关理论基础
3.1关于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部分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及政治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共同的经济政策,通过组成区域性的经济团体,共同合作,来获得发展。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形式主要为七种,分别是部门一体化、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以及完全一体化。部门一体化主要是指合作各方在部分产业之内形成的一种一体化,该种形式的合作范围偏小,只在部分行业起作用。优惠贸易安排与其他的合作形式相比较为松散,主要通过部分协定来实现关税等的减少。自由贸易区则是在某一区域之内对贸易限额的取消,在自由贸易区之内各国的商品能够自由的流通。关税同盟则是从关税角度出发确定的一种形式,该种形式相比自由贸易区开放度更高。共同市场则是指成员国之间对关税的废除,使成员国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流通频率更大。经济同盟对成员国之间经济要素的交流等所放的宽度更大,且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极大的保护了区域的经济。完全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阶段,开放性远高于以上几种形式。该种形式下,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财政等实现了完全统一,所以经济合作程度更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分别是合作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跨区域合作、双边经济以及多边经济合作的影响力加大、区域内贸易投资出现内敛趋势以及亚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新的热点。而亚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新热点离不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程度必然进一步加深。
3.2相关理论基础
3.2.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又称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代表作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认为由于国际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与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别,故而相对的就会有成本的差别,这种差距使得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出现。两利相权取其重就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得以集中生产得以出口,进口自身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这和优势互补有着相似的理念,也就是说,在两国之间是存在不同产品上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现象,而此时,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就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还可以互利共赢,获得专业化、集中化、分工的好处。
当然,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还有一先决条件——贸易必须是高度自由、完全自由的,没有宏观手段的调节干涉和约束,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计算的过程中,对劳动力因素的考虑也会较多,对于土地、资本等因素的考虑则相对较少。
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应该加深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例如吉尔吉斯坦金、钨、锡、汞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石灰石、硅灰石、花岗石等建筑资源等,中国的纺织品、电子机械、食品及服装等轻工业,加深经济合作互补性,以相对低的成本满足各自所需。
3.2.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
要素资源禀赋理论(Naturalresourceendowmenttheory)又称新古典贸易理论,是由伊•菲•赫克歇尔提出的,最早出现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一著作中。在上述比较优势理论中,大卫•李嘉图强调了技术差异与劳动成产率差异所形成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赫克歇尔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则指出各个国家在生产运作中对于生产优势产品的出口和对生产劣势产品的进口有利于该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善。赫克歇尔认为,在生产运作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仅仅包括劳动力,还包括资本、资源等多种要素,一个生产过程的产生必然需要两种及以上生产要素的差异。赫克歇尔在要素资源禀赋理论提出,两国生产同种产品所产生的不同价格正是由于这种投入成本的不同,这种成本的差别根本上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却受到各国该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就是相对禀赋差异,因为相对禀赋差异产生的价格差异最终会导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以劳动力要素为例,中国在资本以及劳动力数量上都高于吉尔吉斯坦,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也高于吉尔吉斯坦,所以,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相比就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在商品市场上并不应该是完全竞争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处于利益等因素考虑的合作共赢的关系,做好各自的分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要素,不断考虑处于变化中的市场规律,作出合理预测与规划,充分降低成本,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总而言之,中吉两国的要素密度各不相同,所以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会出现交集,最终两国某一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同,所以会出现较多的国际贸易,故而能够在一带一路条件下实现共赢。
3.2.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Theoryofreciprocaldemand)又称为国际需求方程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着重从劳动力要素入手,赫克歇尔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多于单个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两种及以上生产要素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产生,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则是从相互需求的角度入手去考虑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约翰•穆勒以进出口平衡为研究基础,来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的是指是商品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其认为,两国的贸易条件均衡,那么就可以使得贸易达到均衡的效果,也就是说,约翰•穆勒认为两国的相互需求及其程度能够决定贸易国之间能否达到平衡状态。从相互需求理论的角度出发,相对需求强度较小的国家在双方贸易过程中极有可能占据更加优势、更加有利的地位,故而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要关注双方的需求点与需求度,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进行经济合作,同时也要关注贸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例如,某领域的贸易能够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能否满足双方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贸易领域范围内双方各占的比例最合适的是多少,双方所承担的成本是否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等。
4吉尔吉斯斯坦概况
4.1自然环境状况
吉尔吉斯斯坦,即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中亚地区的内部国家,与中国西部毗邻。【该国】地理坐标为东经69°16′-80°10′,北纬39°11′-43°15′,国家东西长度在900公里左右,南北宽度在410公里左右,国家总面积约为19.99万平方公里。从地理面积上来看,为中亚地区第四大国,但是在与中国相接壤的中亚五国中,其地理面积居于第一,且与中国有着较长的边界线,长度约为1100千米。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对吉尔吉斯斯坦自然环境的探究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以及矿产资源三个角度分析。
从地形地貌上来看,吉尔吉斯斯坦内部山地面积较大,且受天山西半部以及帕米尔高原的影响,境内山脉较多。从山脉走向上来看,该国境内山脉走向为东西走向,东高而西低,山脉海拔区间在500米到7439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度为3800米左右。因为地形影响,山地较多,所以对外经济交流的难度相对较大。
从气候上来看,吉尔吉斯斯坦整体是大陆性气候,不过因为境内多山,且有伊塞克湖大量的水体蒸发,所以该国的气候较为多样化。部分区域以大陆性气候为主,1月气温低而7月气温高,最低平均气温约为零下6℃,最高平均气温在27℃左右。再则,部分区域呈现出海洋性气候,全面内的降雨相对较多,年平均降水可达1500~2000毫米。另外,部分盆地地区则相对比较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214.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